——沂蒙那些女人们
E718. 冯春明:沂蒙之思
沂蒙之思

冯春明

2021-10-25
阅读 2747

写完《山里有个找娘的人》后,肩挑狗肉和酒,在沂蒙翻山越岭四处寻找救他一命的“娘”,并且一找就找了八年的八路军战士郭伍士,在我的脑海里持续地回旋着。我一直在问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让他找“娘”找了八年?
“沂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即抗日战争初期,一批从延安来这里的共产党人为这方土地起的一个名字。这方被称之为八百里沂蒙的山区,以蒙山山系和沂河水系为主而构成,它因共产党在这里建立抗日根据地后,先后出现在这里的人们耳熟能详的沂蒙红嫂明德英、祖秀莲,沂蒙母亲王焕于,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和用肩膀架起火线桥的一群沂蒙妇女们而闻名。
由此可见,“沂蒙”这个响亮的名字是经由沂蒙妇女们那一双纤细的手擦亮的。因而,沂蒙这个名字里饱含着一种源于母性的坚韧、慈祥、疼爱和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牺牲精神。我想,这一切,那个肩挑担子一路找“娘”,一找就整整找了八年的八路军战士郭伍士,他已经领会到了,甚或领会的更深更远。因为,那里面有一种对生命存在不可洞悉的深度。
翻开历史的书页,在“女性”“母亲”等称谓的背后,女人承受了太多的苦难。数千年来,她们几乎一直处在受压抑,被奴役的处境中。她们“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们被用一种残忍的手段进行“裹足”……历史动荡年代,她们甚至被野蛮民族侮辱成“双脚羊”和其它牲畜一起被驱赶、被杀戮、被吃掉!
漫漫时光中,身为弱者的女人,她们以一种基于人生的不同体验,于历史的夹缝里生存了下来。她们在沂蒙这个四季分明的纬度里,早起晚归,整日劳作;她们生儿育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们推碾,推磨,烙煎饼,整天围着锅台转……这一切几乎成了她们的宿命。
沂蒙深受齐鲁文化的熏陶,儒家文化在这里占有绝对的地位,这种文化对妇女们命运的影响深远。女人“相夫教子”、“一女不嫁二夫”、“女子无才便是德”……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的沂蒙女性,其处境是可想而知的。一个人,特别是女人,其内在个性的张扬与“足不出户”的禁忌之间,曾经是一对残酷的矛盾。然而,我们却发现,在这个几近窒息的文化氛围里,她们以一种几乎是永恒的形式,默默的实现着自我。这种永恒的形式即——奉献——牺牲——爱!她们的这种爱,在对子女、对丈夫、对公婆、对所有亲人的关怀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饥荒时,当剩下最后一点食物的时候,留给的总不是她们自己!她们把所有的感情和深重的忧虑,无条件的给予了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是的,她们恰恰是通过这种形式实现着自己的价值。
记得母亲告诉我,姥姥十一二岁就做“团圆媳妇”,受尽各种磨难。母亲兄妹六人,姥姥生“小姨”时,正值农忙时候,家中无人,是姥姥自己从席后取出事先准备好的剪刀,自己接的生。姥爷回家时,姥姥已经把一切安排妥当了。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当一批共产党人来到这里,当这些共产党人告诉她们,她们可以进“识字班”学习;她们可以当干部;她们可以自由恋爱;她们可以离婚时,她们被压抑了数千年的那股生命之火被完全点燃了。那是一个个历经数千年磨砺,历尽艰辛与屈辱的爱憎分明的生命,她们在一阵阵清新的暖风吹拂下,渐次苏醒了。当剪着齐耳短发的共产党女干部唱着:“放了好,鬼子来了也能跑;放了吧,又扛犁来又扛耙”的歌曲,劝她们放掉“裹脚”时,她们毫不犹豫地放开那双裹缠了近千年的脚。从此,她们更像是被一股自发的力量所推动,义无反顾的一路跟着共产党走了下去……身后,她们留下的那趟不堪重负,但却坚定的脚印里,有一种原生朴素的真实,有一种大悲大痛之事相。它在让我看到一个个孱弱的身影时,也触摸到了一种坚韧硬实的质感!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一个个为八路军、解放军做军鞋,纳鞋垫;乳汁救伤员;送子送郎参军上前线的沂蒙妇女们的身影,出现在世人面前……她们不是一个人,几个人,那是一群人,是整个沂蒙的女人们。
1947年5月12日,孟良崮战役前夜,当行军中的解放军受阻于汶河北岸时,沂蒙妇女们摘下家中的门板,结队站在齐腰深的河水中,用柔弱的肩膀架起了人桥!当战士们犹豫不决,不忍心踩着她们的肩膀通过时,她们喊“同志们,时间就是胜利,赶快过桥!”,战士们咬紧牙关、眼含热泪,从她们的肩头奔向战场……可以说,从这一刻起,整个战争的胜负已经没有了悬念。
因而我想,沂蒙妇女,这些乡土苦难最深重的承受者,是她们打造了让我们今天引以为傲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饱含深厚的母爱!那是被压抑了几千年的被引领、被释放的一种人性的力量!那股力量为我们构筑了一种具有大情怀 ,大气象,大悲悯的近乎神性的存在。
蒙山巍巍,沂水浩荡。沂蒙因沂河、蒙山而得名,数百,数千,数万年来,这水与石的碰撞与交融,已经沉淀成一种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人格和灵魂。在这里,“沂蒙”二字因了一种感天地、泣鬼神的伟大母爱而闪光。

冯春明,沂南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有诗歌、散文、文学评论见于《山东文学》《山东作家》《时代文学》《前卫文学》《延河》《九州诗文》《青岛文学》等。著有散文集《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