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06.冯振河 一 星 张成祥: 三王分藩于青州
2017-11-29 16:27
一个城市,在一个朝代,竟有三王分藩于此,这个城市就是青州,这个朝代就是明朝。据考证:在全国的县级市中,这是绝无仅有的。历史就让青州在明代先后有数位宗室亲王分藩。
一是齐王朱榑。是朱元璋之七子,于洪武三年(1370)被封为齐王,洪武十五年(1382),齐王分藩青州,齐王府就建在南阳城西门内龙兴寺旧址东侧。洪武二十三年(1390),齐王朱榑率领青州护卫军北征蒙古。朱榑率数历塞上,以武略自喜,但奏凯之时与诸将争功,且性情凶暴、多行不法,被皇帝实行“削藩策”。朱榑被召回南京后,被废为庶人。直至永乐元年(1403),朱棣登位,他为笼络皇族,便恢复了朱榑的齐王旧封。朱榑重新回到青州后,便更加骄纵,暗中畜养刺客,招异人术士为咒诅,动用护卫兵守青州城,并在城墙上修筑苑墙,断绝了城墙上的往来交通。并不让地方官员登城夜巡,建立新的王国。青州府官员李拱、曾名深等上书朝廷,诉述朱榑的罪状,后被朱榑知情后逐派刺客,杀人灭口。后来,朱榑进京觐见成祖帝,但许多朝廷大臣弹劾朱榑之罪行,朱榑竟历声对皇帝说:“奸臣喋喋,又欲效建时耶,会尽斩此辈。”不料这话触及了皇帝朱棣的敏感神经,朱棣不悦,就把朱榑留在了京城。并将齐王的官属护卫全部削去,派员到青州遣散了齐王府的护卫甲士,放出了朱榑囚禁的官民,毁掉了朱榑所造的非法器械。朱榑对此更加不服,怨言传到皇帝的耳朵里,便干脆把朱榑废为庶人。
二是汉王朱高煦。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之二子,永乐二年(1404)封为汉王。汉王朱高煦是皇帝朱棣诸子中最具雄才大略者,封王前屡建奇功,成祖帝以为类已,几乎要立朱高煦为太子,为此,朱高煦以此骄纵不法,永乐二年(1404)封为汉王后,让其到云南就藩,朱高煦不去,改封青州,但他留恋京城,未来青州就藩,只是多年跟随皇帝征战,战功卓著。直到永乐十三年(1415),亲王府及世子府都建在青州东阳城(就是现在的王府庄子、王府居委会、王府商场、王府办事处的王府),但仍迁延不就,益行不发。他与齐王一样,骄纵跋扈,横行霸道,私自选用各卫的健壮士卒,3000余人,不受兵部管辖。朱高煦还纵使自己的卫兵劫掠,官吏都不敢言。后来又私自僭用皇帝才能使用的车马舆器物。成祖帝听说后大怒,历数不法事件十余条,虢夺冠服,等待治罪。太子们都纷纷求情,免于处罚,改封为乐安州,后谋反作乱,被废为庶人。朱高煦在京城的故第,俗称汉府,在清代为江宁织造署衙门,曹雪芹祖上三代曾为江宁织造,即在此处理政务。
三是衡王。第一位衡王是朱佑楎,他成化二十三年(1488)被封为衡恭王,弘治十二年(1499)就藩青州,传六世七王,共140余年。这六世七王分别是:恭王朱佑楎,庄王朱厚燆、康王朱载圭,安王朱载封,定王朱翊镬,宪王朱常庶和朱由棷。诸王的庶支封平度、宁阳、昌乐、寿张、新乐、高唐、汉阳等29位郡王。其中新乐王朱载玺,系朱佑楎之孙,善书法,爱文学,搜集诸藩所纂述得数十种,其中《洪武圣政颂》、《皇明政要》等书传世。
衡王自朱佑楎始在青州大兴土木,在南阳城建造了辉煌的衡王府,在这座衡王府第,在建筑风格、内部装饰、人员配备上与北京城里的皇宫极其相似,只是规模、人员少些罢了。衡王府内设长史司、审理所、典膳所、奉祀所、典宝所、纪善所、良臣所、典代所、公正所。有伴读、教授引礼、典服、承奉、宫女、内监等,一应俱全,俨然是国中之国。衡王府占地15公顷,气势宏大。该府第东至东华门(今偶园街)西至午朝门。辉煌140余年后,至清初,衡王府被抄,富丽堂皇的宫殿被夷为平地。
衡王府遗存。在青州,衡王府遗存还有多处,主要有午朝门石坊。午朝门石坊是当年衡王府前甬道上的建筑,有南北两座,相距,建筑形式相同,尺寸大小一致,石坊为四柱三门牌楼式结构,由28块巨石雕刻组成,中门上嵌两匾,匾上题字均为剔底阳文,南石坊横匾两面分别为“乐善遗风”,“象贤永誉”,北石坊则为“孝友宽仁”,“大雅不群”。据考证,这些字都是大书法家严嵩所书。
云门山大“寿”字。青州市云门山有一摩崖石刻大“寿”字,是衡王府的遗物,嘉靖三十九年(1560)重阳节,第二代衡王朱厚燆借机庆贺自己的寿诞。让时任衡王府内掌司的周全写下了这个大寿字,并由工匠镌刻于云门山背面悬崖之上,正对衡王府,这个大寿字高7.5米,宽2.65米,仅寿字下面的寸字也高2.3米,所以在青州有“人无寸高”的戏语。
在青州博物馆,也存有多件原衡王府的遗物,其中主要是:一对石狮。现安放在青州博物馆门前,这对石狮石灰石质,高2.65米,昂首挺胸,威武有力,雄狮左前掌踏地,右前掌踩石球,雌狮左前掌踏石球,右前掌抚小狮脊背,舔犊之情,油然而生。这对衡王府的遗存石狮气势与规模,完全可与北京天安门前的一对石狮相媲美。二对铁鹤。这对铁鹤重3吨,高4.2米,嘴微张,似引颈欲鸣,双足立于龟背之上,龟四足着地,呈伏卧状,铁鹤为分范浇铸而成,鹤腿及龟为实心,鹤体为空腔,两鹤胸前均铸铭文,记载两鹤分别于万历十二年(1584)和万历十五年(1587)由衡王府的下属和妃嫔出资铸造,现存于青州博物馆内。二座铸佛经铜钟。一件是万历三十元年(1608)商河王募捐铸造。这座铜钟高1.38米,底口直径1.12米,上铸佛经,佛咒、化佛等。另一件是八卦文铜钟,崇祯十二年(1639)铸造,高1.6米,底口直径1.28米,钟丰肩,束腰,钟下侧翼外侈,钟肩上、下变形回纹,两组回文间铸饰8个突出涡纹状圆形,钟翅上分别铸饰八卦图形。
在青州偶园,衡王府的遗存也随处可见,衡王府东花园的大石桥,福寿康宁四块奇石,古松柏树、桂花盆景等。
衡王府的传说留存于多部历史名著之中。在蒲松龄著的《聊斋志异》古代小说中,有《林四娘》、《绿色女》、《王成》、《马介夫》等篇。在曹雪芹著的《红楼梦》之中,有《老学士闲征姽婳词》一回,这些名篇都记述了衡王府的故事。
衡王府到了第六位衡王宪王朱常庶这一时期,已变得腐败不堪,衡王府内部荒淫无耻,对外仗势欺人,连地方官员也不放在眼里,文人墨客纷纷避而远之,不再登门,而一些社会渣滓却像苍蝇逐臭一样,纷沓而至,衡王府成了藏污纳垢的场所。到了最后一代衡王朱由棷时期,府内腐败更甚。明末李自成起义大军占领北京后,派将军姚应奉率兵到青州,明将李士元将起义军将领姚应奉杀害,并找到朱由棷劝他即位称帝,挑旗抗清,但朱由棷不敢冒险,甘愿听天由命,最后还是投降了满清政府。到了清顺治二年(1645)清廷借口衡王府子弟,叛乱抗清,将末代衡王朱由棷招进京城。并于顺治三年(1646),以“私匿印信,谋为不轨”为由,将朱由棷等宗室十一人杀害。同时查抄衡王府,衡王家族四散逃命,来不及逃走者被变卖为奴,衡王府家产、财宝、半归禅刹、半入候门,富丽堂皇的衡王府被夷为平地。
衡王府的离去已经360多年了,但它在青州人的印象还在,它的文化底蕴仍深深地影响着青州人民。近日,一条新的衡王府路已经开通,横架于南阳河上的衡王府大桥也已建好,桥上栏板上的衡王府36典故,清楚的记录了衡王府的历史,它的辉煌将永远记在青州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