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914.冯水旺:游学在河南•南阳

那天到南阳汽车站时已是下午五六点钟,我父让我随行本想在转车时帮忙抬货。他哪儿想到一下车,搬运师傅像土匪一样抢搬货物,我只能傻站在那儿,最后还是掏给他们十几元钱。坐公交车经宛城区、卧龙区到南阳市的西关路口转车。一到西关就听到车上的伙计呦喝声特别好听,“内乡、内乡的走啦”!下午六点钟,我父花十二元钱的车费搭上了去南阳地区内乡县城的班车,到内乡县汽车站下车,我们便住进了我父亲常住的旅社——车站旅社。

内乡原名菊潭,有内乡特色戏剧,菊潭公园、菊潭老县衙、河滨公园等特色旅游景点。公元2000年冬季,河南省省委、省政府特批款修建内乡河滨公园。十多年过去啦,不知道现在的内乡县城是什么样子。传说中的哪吒故里就在内乡,无事时在书店翻书时,看这些有关方面的书时我才知道的。

车站老板娘某姓花大娘,对人特别的好。据我父亲讲,他住车站旅社已经好多年啦!当时的床位还是比较偏宜,每天三元钱。有时老板竟给我安排六元的床位还是收三元钱。当时住旅社的人哪儿的都有,据他们讲在间客房睡觉都有规矩的,相邻的两张床的客人睡觉必须是头对头,要么就是脚对脚,否者就会引起对方不满。在不随我父亲送货时,我便一人在内乡城区转着玩,有一次不知道怎么步行到菊覃老县衙门口了,或许是当时囊中羞涩没有进去瞻仰历史上有名的老县,只是在门口看到大堂正中挂着的太阳。后来沿着县衙门口的大街走到路的最东端便是内乡的菊覃公园,根据县衙和公园的“菊覃”二字我便推断,内乡为菊覃的,到了旅社一问,还真是的。有时拿着随身带的英语口语书到河滨公园上读英语,最后书在去夏馆的路上给丢啦!有一天上午,我溜进内乡县城的一座寺庙里去玩,却忘记了我当地的一个姓孟巫婆所说的玩笑话,说我不能进寺庙,进寺庙……不知道怎么想的,我本不信佛道之事,因为我曾经学过哲学原理,这是我第一次进有和尚师傅的寺庙,在寺庙里,我听老和尚给善男信女讲佛经,瞻仰观音佛像,或许那时见到的观音佛像和千手观音像的壮观在其他地方都没有见过。听老和尚佛经,或许善男信女们是为解脱心灵的一切。

在内乡的时候,我和我父亲到别处送货一共两次。第一次起早去的是南阳地区淅川县黄庄乡。内乡属于山区丘陵地带,途经伏牛山尾,转乘三轮运输车走过一段路程,后转车直达淅川县黄庄乡中学和黄庄乡中心小学问口。或许山区学校均属河南省扶贫捐资助学所建,生意不太好做,送的学校用品,收下后还是没能付款。据我父亲说,我在周口学习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大都是从这些学校付的货款中的部分提成。记得当时的总务主任老尚打的还是欠条,最后我们到他家还是无济于事。他家就住在山脚下的村子里,多少年的土墙蓝瓦的老屋,看上去十分的简陋。我们顺着山路走到他的山村,待他开了门后,我看他家的陈设是多么的富有,估计他的家庭生活比一般家庭还是不错的吧,因为毕竟教师,有固定的生活来源。在他家里,因为他们的会计确实不在家,他还是开了一张欠条,让我父亲等以后有时间再来取款。到黄庄乡中心小学时,看到新的教学楼用的都是我父亲提供的师德标语、横幅等。他们与我父亲是多年的老相识、朋友。从他们开玩笑声中,我知道他们认识不是一年两年啦,或许那些老师已从事教育多年。后来到黄庄乡上去找人无果后返回南阳地区内乡县县城。

另外一次去的第一站是内乡县的夏馆镇。路上看不完的小山,山上的檀木树都是香菇的原材料,所以夏馆镇的人民多以种植香茹为副业。到夏馆镇上门口时便看到镇门口的横标语写的是“山珍城”的标牌。那天我们在夏馆中学门口下车时已是下午四五点钟,走进学校去问教务主任在不在,无果。我们父子二人便到镇上一家旅店住下,店主是一位理发师,或许相面等一些常识他略懂一二。那天晚上,我们在他的饭馆里吃了一碗米线,或许从我的言谈举止之中,说我或许在某些方面会与众不同。第二天去学校见到了那位学校总务主任大叔,后来我们早上也就乘车离开了夏馆镇,我顺着车窗往外看风景,到处都是大山和檀木林。当汽车到达卢氏县的朱阳关镇中学时,我和我父亲便下车到学校探望友人,当时或许是周末,由于学校负责人不在,我们便继续去了下一站。近几年,由于我学习红军长征的历史,才知道朱阳关镇是红二十五方面军徐海东部战斗过的地方,同时又是陈云同志捐资助学的地方。当汽车到达西峡县的丹江口附近的中学时。本来是打算坐轮船玩一下,因为赶时间也没有去玩。午餐便在学校门口的小卖部里吃了一碗方便面。后来直到2008年我在广州南沙港到东莞虎门港乘渡轮才圆的这个梦。饭事我和我父亲便乘车离开了,当途经淅川县的九重镇上时,看到元朝开国皇帝铁木镇的雕像,才知那儿是少数民族聚集处,也多是种植辣椒等。后来经“中国第一辣椒城”的中州名镇淅川县的香花镇到南阳地区的邓州市西关路口下车,转车回了内乡县。

在南阳地区,我呆了一个星期左右,没事时和旅店的老板娘的儿子对英语口语。或许二十年已经过去,那位兄弟也早就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人才,我也早成为中华大地的一位计算机老师,近年在近数百专家、教授和学者的辅导下,传承国学,为社会经济发展继续努力着。或许当时两个十八九岁的青少年现在已步入不惑之年,或许那位兄弟对于当年的南阳相遇早已忘记,而对于我便成为回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联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