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趁天凉快,我未吃早饭就早起开车向孟良崮驶来了。7点时分,山上静悄悄的;沟壑间略有薄雾缭绕。我的汽车几经拐弯上行后,停在了孟良崮南面一个山顶平台上。
E738.冯春明:孟良崮随想


孟良崮立于群山北端。沿山道向上攀登,时见山石交错,时有山洞贯穿,时遇断崖绝壁出现。前行中,更见山石悬于巨石夹缝之上,似有随时滑落之险。我于行走攀爬之时,整个人被此情此景所感染……远古时候大地撕裂、碰撞,平地轰然隆起之景,如在眼前。
这里北纬35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天来时,小草发芽,树枝返青,百花齐放;夏天来时,地似蒸笼,时有电闪雷鸣;秋天来时,天高气爽,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冬天来时,大雪覆盖,沟河冰封。


这里,七十五年前的那个春夏之交,中国两个最大的政党,他们各自怀揣不同的政治文化理念,用大炮,用子弹,用手榴弹,用刺刀,用血肉之躯,在这里进行了一场关键的对决。从此,中国历史上继盛唐之后,又一个强盛的中国开始崛起。

此刻,孟良崮空山无人。弯弯山道上,有蛛网缠头,有荆花落下,有蝉鸣振耳。待到山顶时,有清风吹来;有小雨过后从树枝上散发出来的清新气味;有缕缕阳光穿过松树、枫树的间隙,从天空洒落在巨大的浅灰色花岗岩石上的光影。我伴随着这些如梦似幻的影子,顺势登上岩石,向着西部群山放眼望去……远处,起起伏伏的群山,在我心中由衷生出许多感叹!
“中国历史就是炎黄历史,是华夏民族融汇历史,更是战争推动的历史”。数千年来这种拉锯式的反反复复地碰撞和融合,有多个地方成为影响中国文化走向的重要区域。
我拿出手机,在中国地图轮廓图上,使用图片编辑工具,以我立足的孟良崮为中心点,沿着北纬35度线,向西、向东画了一条橘黄色的线。我发现距离此地不远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家乡曲阜,它的纬度(35°29′~35°49′)恰好与这里处在同一个纬度上。而道家鼻祖老子的家乡河南鹿邑的纬度是33.86度;商朝都城河南商丘的纬度是30.166度;西周都城西安(包括秦、西汉、新朝、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纬度是北纬33.42度~34.45度;东周都城洛阳(包括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后梁、后唐、后晋)是北纬34°32'~34°45';宋朝都城开封(包括夏、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金朝)是北纬34°11′~35°11′。从这个纬度上不难看出,中国的两大文化(儒、道)和政治、经济中心,在中国历史大多数时间里,是集中在这条纬线上的。

历史是残酷的,文化是残酷历史现实中碰撞出来的火花,它在过往的历史中,在一个个不可避免的惨烈的牺牲中,一步一步地升华自我,这也恰恰是文化的价值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一次大的碰撞和变迁,都要碰触到这条纬线。
这条纬线最残酷,也最辉煌。翻开历史的书页,公元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天下混战,也由此催产了中国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生成。之后,三次中国文化中心的南迁——“永嘉之乱和晋室南迁”,“安史之乱,北人南迁”,“金人南侵,宋室南迁”,使南方经济文化得到质的提升,从而改变了中国经济文化和人口上的格局。
是的,数千年来,正是在这条纬线上,人们周期性的迁徙、扩张、穿插迂回,使南北文化在一个大环境中,逐渐形成了文化趋同性。这条纬线也因而在各种文明因素的汇聚、碰撞和融合发展中,形成一种雄厚强大的辐射力。

是的,这条纬线如同人体主动脉那样,让血液传遍中华大地的周身;这条纬线见证了中国经济文化的繁荣,又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历史上的每一次战争都使人口锐减,生灵涂炭。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老区420万人口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1万多人参军参战,10万多人血染疆场”……沂蒙人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那一幕,是沂蒙人民不惜一切代价与敌斗争的场景。这种“感天地,泣鬼神”的镜像,震撼人心!沂蒙人的这种“无私奉献”,青山当记。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里,沂蒙人承受的不可承受之重。或许正是因为这样,这里所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感激和反思。
此刻,我又看了一下那幅中国轮廓图,发现长江源头(北纬33.46度)和黄河源头(北纬34.68度)基本都处在这个纬度上。古往今来,是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国文明。尽管它们也曾给人们带来危害,但那已经是过去式了。我想,我们所处的这条自黄河、长江源头而来的纬线,或许就是自洪荒而来的一个约定。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本土的文明进程中,过往的那种残酷的进化模式也是过去式的了,我们不再因此而悲叹和哀伤,不再像过去那样重复着一个个鲜活生命逝去时的锥心之痛。今天,“用战争消灭战争”这句话,已经成为这片土地上的结语。这或许正是历史的定数和必然吧。
此刻,孟良崮静静地,周围的一切静静地。山道两旁不时飘来阵阵幽香。这时,我的前面不远处有一对雉鸡从路旁花丛中展翅飞远……而我脚下台阶上那些挂着水珠的小草和刚刚落下的淡紫色的荆花,它们更加显得可爱,可爱的让人不忍踏踩。

冯春明,沂南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有诗歌、散文、文学评论见于《山东文学》《山东作家》《前卫文学》《时代文学》《青岛文学》《延河》《九州诗文》《星星》《诗刊》等。著有散文集《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