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831.山东 之 青州 冯氏纪念堂(二)
第四展厅,即存诚堂,为冯氏府第现存的建筑之一,五开间抬梁构造。冯子履冯琦父子及冯溥先后在此居住,三人皆中进士。
存诚堂楹联是“毓秀钟灵,一屋书香三进士;存诚治学,三贤福泽一华堂”。是中国当代书法家张新元所作。
冯府沙盘模型
冯宅有高大影壁、鼓乐楼、接待厅、会客厅、后花园、水池以及仪仗队用的旗、幡、牌、伞等。房间之大、房屋之高在当时堪称山东第一大厅房。
冯溥为官时在京城的住所叫万柳堂。龚自珍曾有诗云:“万柳堂前一柳无,词流散尽散樵苏。山东不少升平相,为溯前茅冯益都。”
冯溥,冯裕六世孙,北海世家的后起之秀,幼年聪慧异常,七岁入塾读书。
冯溥授业于其外祖父白采,发奋读书,博览群书,凡天文地理,兵书图纬无不涉猎。然而冯溥却大器晚成,三十岁了,才官运亨通。
清顺治四年,冯溥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理刑部,历经顺治、康熙二朝。冯溥是冯氏世家中官职最高者。
冯溥深知帝王心理与治术,政绩卓著,注重教化兴衰、民风民俗。
在任命官员上,冯溥求贤若渴,指出时弊,主张重视选官授职必须重视其真才实学的考察。
冯溥所献之策,皆切中时弊,多被采纳,为康熙帝所倚重,直到74岁时康熙才准他致仕归乡,并赋诗相赠。
冯溥三主会考,甄别人才不徇私情,为康熙朝出现政治清明、文化繁盛的局面做出贡献。
左为清康熙年间画家杨涵绘·偶园图册,右为冯溥行书扇册。
兼济洞达:冯溥年谱
冯溥胸怀天下,为人刚正无私、注重事功又淡于名利的品质影响了康熙诗坛,最终形成了康熙朝诗坛风气的变革。
冯溥博学多才,注重修养;胸怀天下,一心为公;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注重人才,求贤若渴;热心公益,建育婴堂;淡泊名利,萧然物外。
佳山堂六子:毛奇龄,清初经学家、文学家;陈维崧,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王嗣槐,清初文学家。
吴农祥,被冯溥称为六子之最;吴任臣,清代史学家、藏书家;徐林鸿,擅长史学。
左为冯溥著《佳山堂集》,右为冯溥画像。
《西园雅集册页》,为李良年、陈玉琪、毛际可等人赠冯协一的诗。
《亦园即事图册》记录的是徐秉义、龚章、王鸿绪等人和冯溥的诗。
冯氏家风:秉性刚直,不畏权贵;廉洁无私,清白自奉;平易近人,宠辱不惊;躬行实践,崇实黝浮;注重事功,识见超卓;乐善好施,不计嫌隙。
冯氏后人冯子咸,首创“敦睦会”。敦睦会设有会约,定期举行,既明示劝惩,又相互扶持,代代相传,成为冯氏家族的一大传统。
第五展厅为文学世家展厅
这块铜板上都是冯氏家族有文学成就的代表。
冯氏族人画像及文学作品
左为寺头本《冯氏世录》,右为冯裕著《宗伯集》。
《冯氏世录》
自一世冯裕起,到十四代冯尔昌止,有诗文存世者不下百余人,七代九进士,十四代十进士,十三名举人,皆著文传世。诗文集被收入《四库全书》者五人。
一世冯裕,在复古风气弥漫的明中期诗坛,独标真情,独树一帜,著有《海岱会集》、《方伯集》等。
二世冯惟健,弱冠有文名,著有《陂门山人文集》;冯惟重,清新俊逸,著有《大行集》;冯惟讷,被时人称为《昭明文选》并辔之作。
三世冯惟敏,被誉为“曲中之辛弃疾”、“名曲第一人”。
三世冯子履,文不烦思而数千百言援笔立就,诗文散轶不传;冯子咸,著有《日进杂记》、《耕余笔谈》等。
左为冯惟讷著《古诗纪》,右为《荣城县志》。
四世冯琦,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冯瑗,著有《晋楚从政录》、《开原图说》;冯琬,所著诗古文词,人争传之;冯珣,青州诗坛的代表人物,有《韫璞斋稿》传世。
四世祖冯瓒、冯珣、冯琬、冯瑗、冯琦画像。
左为清光绪《临朐县志》,中为清康熙《益都县志》,右为冯瑗撰《开原图说》。
“二百年来,海岱间推世学者,必首临朐冯氏……”——清代著名学者王世禛《佳山堂诗集序》。
五世冯士衡,著有《云镜阁遗诗》;冯士标,崇祯十三年进士,著有《西征集》。
冯氏六世祖冯溥、七世祖冯协、八世祖冯愿、九世祖冯时基、十世祖画像。
六世冯溥,诗句工拙,著有《佳山堂集》;冯灏,致力于词、赋、骚、歌,著有《冯氏世禄》、《约斋诗稿》等。
清中期冯氏日记
七世冯协一,著有《友柏堂遗诗》;八世冯愿,著有《未园稿》;九世冯时基,著有《偶园记》;九世冯时陛,文名尤重于时;十世冯钤,著有《蕉砚录》。
左为冯钤著《蕉砚录》、中为《潘朝栋和冯愿诗书札》、右为冯协一著《友柏堂遗诗》。
左为《冯三仕年谱》,右为冯愿《信札》。
青州城中的冯家祠堂有三个:总祠、二支祠堂、五支祠堂。冯家是青州历史上著名的名门望族,他们的成绩不得不令我们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