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影像标记符号中可以看出,影像制作者倾向于把“日月山”中间的符号看成云彩。是的,当太阳从寺崮山后冉冉升起的时候,天空中泛着七色霞光的云彩,以及整个山头与人工所画图标神秘对应的情景,十分令人称奇。
陶制大口尊生成的时期,处在与良渚文化同期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过往,考古学者把大汶口早期文化称为“东夷文化”或“海岱文化”。莒县陵阳河处在这一文化区靠近黄海海岸的地带。这一地域距离黄海海岸线不足70公里,它面朝大海,土地肥沃。后来,从陵阳河出土的陶制大口尊,以及随后陆续出土的陶制瓮、高领罐、盆、鼎、豆 、壶和成套的酿酒器、饮酒器具;尤其是薄如蛋壳的黑陶,足以说明这一地域文化的发达。
古人曾有“伏羲画卦”之说。作为东夷首领的伏羲,他的“画卦”“飞鸟说”,大概源自于上古时期的鸟图腾崇拜。这点与东夷民族的鸟图腾崇拜是相互吻合的。可见那个时候,古人的抽象概括能力已经够强得了。因而我想,陵阳河大口尊上的那个“日月山”图案,也许是这一地域民族最初的“图腾”图案。在这片面向大海,最先迎接第一缕阳光的土地上,太阳、大海、土地,才是人们生命印象中最为深刻的部分。显然,专家学者把陵阳河出土大口尊图案中最上方的那个圆看成太阳是没有疑问的,它应该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陶制大口尊中间那个看似月牙状的符号,它的弯处有一个向上凸起的尖,类似于鸟的嘴;那鸟整体上处于展翅飞翔的状态,很像海燕或海鸥的形状。我想,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么陶制大口尊“日月山”图案中间这个符号——海燕或海鸥,它所表达的内容就有寓意大海或面朝大海的意思了。陶制大口尊“日月山”图案下面的图形类似于山,或者说就是一座山。这种看法在研究者中是一致的,它代表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