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42 沂 水 岸 边 那 抹 绿 ——邳州京鲁苗木有限公司发展纪实
沂河岸边,苏鲁交界处,310国道旁,有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 邳州京鲁苗木有限公司”几个特别醒目的蓝色大字,下面是经营品种和通讯联系方式。路人经过此处时,往往目光所及一扫而过,不会太在意,当然更不会知道在这广告牌的后面,隐藏着一个偏远乡村庄稼人的创业故事,还有这故事后边那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无言的温暖。

故事的主人翁叫冯遵猛,今年56岁,是铁富镇骆家村人。早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邳州银杏甲天下”美名远扬,他萌生了收购银杏树的想法,他自筹资金,从自家银杏园及周围邻居家银杏树开始,按照收购点的要求,提供合适的树苗,从中间赚取差价。创业之初,步履艰难,因为资金不足,资金链几次差点断裂。在这种情况下,冯遵猛却从不拖欠农户的货款,他从亲戚朋友那里借钱,从银行办贷款,总是在拿到钱的第一时间给农户送去,从不违约。
因为信守承诺,因为价格公道,因为态度诚恳,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周边老百姓的口中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大家都乐意把树木卖给他,生意渐渐有了起色。到了1999年,他在苏鲁边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邳州京鲁苗木有限公司,直接和国内多家客户交流,多方寻找商机,生意越做越大。到了2014年,当银杏行业进入不景气周期的时候,因为有了前期的铺垫,本着“超越自我、敬业创新、诚信经营、合作共赢”的服务宗旨,他的公司销售量依然如故。因为有信任,有时他一个电话打过去,农户就会把符合要求的树木挖好送到指定地点,从不担心钱的问题。京鲁苗木公司最高年销售量几十万棵,营业额度大幅提高,成了邳州银杏苗木营销大户。
随着公司的发展,京鲁苗木公司经营的范围越来越大,外地来邳州的客户越来越多,他们除了购买银杏树,有时还会顺便需要的其他的树苗,这让冯遵猛看到了商机。于是。他根据客户的需要,扩大了经营范围,从单一的银杏树木扩展到多种树木,从单一的销售渠道扩展到种植领域,经过多方考察,他在铁富、土山、郯城等地先后承包了1500亩土地,分别种上法桐、白蜡、大叶女贞、樱花、马褂木、壁桃、垂柳、栾树、红叶李、榆叶梅、石榴树等几十种苗木,请专业人员到田间地头管理,让单一的品种扩大化,逐渐形成基地——农户——销售一条龙服务。为了装车和运输方便,先后建立了12个苗木中转站,并在太原、广州设有分公司,承接全国各种园林绿化设计、施工、养护等工作,在2008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也有了邳州银杏的身影。
随着公司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冯遵猛把目光投向了互联网,他在中国花卉网站发布了苗木信息,寻找客源,然后,把供求信息发布到邳州苗木交流群 ,让会员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客户联系联系,确保品种质量达到客户的要求。他是江苏省苗木商会的副会长,也是邳州花木协会的会员,更是本地花木市场的带头人,为了让本地的苗木走向更宽更广的世界,他在努力践行自己的职责。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冯遵猛知道,光靠过去传统育苗的方式远远不够,必须跟上社会的大潮,为此,他经常组织会员到到全国各地大型苗木产区参观学习交流,对照本地的种植情况给予调节。在田间管理上,他更是一点不放松,每次引进新的品种,他都要上网查资料,请教有关专家,制定种植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到田间测量土质,设置株距,行距和种植深度,连后期的田间管理,剪枝、施肥,他都一一过问,遇到不懂的地方,有时上网查资料,有时请教相关农业技术专家,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山东林业大学的教授都是他的座上宾,邳州林业局主任孔祥永也成了他的老师。每一年,他都会组织会员到各家苗圃去参观,针对每一家苗木生长情况给予指导和建议,确保苗木种得好,卖得出,从而提高了老百姓经济收入 。
在一天天种植中,在20多年的市场摸爬滚打里,冯遵猛积累了丰富的田间种植经验和市场营销经验,那是用心血、汗水和人民币换来的,再加上他的诚信经营理念,京鲁苗木公司逐渐发展,规模增长。于2016年在邳州市农委、邳州市科协大力支持下,邳州花木协会隆重举办了2016年年会暨苗木论坛盛会,中央电视台七频道吴玉娇记者、北京绿美佳和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亚涛董事长、江苏省花木协会顾秘书长、杭州苗木商会、菏泽苗木协会、淄博苗木协会等60多家苗木协会、商会、园林公司的领导及媒体记者共500人参会。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参观了京鲁苗木公司的种植基地,听了 邳州市政府领导的汇报,作为邳州花木协会的会长,冯遵猛作了典型发言,与会专家和代表都给予高度评价,这对整个邳州的苗木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使邳州的苗木种植与销售一步一个台阶,走向更深更远的天地。2018年,邳州电视台以“看得见的生态文明,享得到的发展成果”为题对他的进行了专访。同年8月,在“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季节, 江苏电视台公共频道的记着专程来到邳州京鲁苗木种植基地,以“银杏黄了,钱袋鼓了”对他进行专题采访和报道,采访中,冯遵猛针对邳州苗木的种植、到银杏产品的开发,从单纯的卖树木到银杏树在各个季节所生发的独特风景的挖掘利用,谈了自己看法,让人听了耳目一新。
早在2004年,京鲁苗木公司刚刚有了一定的规模,年利率可观时候,冯遵猛和爱人商量后,拿出了3万多元资金给村里修路。为了保证质量,他放下手中的订单,亲自得到水泥厂、沙场进料,找信得过工人施工,并天天在施工现场监督,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给村里修了一条水泥路,解决了这个偏远乡村下雨天出门难的问题。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解决排水问题,保证树木在夏季不被雨水淹死,2005年,他再次捐资十多万元,给村里铺设了下水道,安装了路灯,(至今电费都是他在交)并在路道两旁铺设了路牙石,栽上了花木,从而改善了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在家门口看到花园似的村庄,这一善举像一股暖流,温暖了家乡父老乡亲的心窝,受到到大家的一致称赞。 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妻子徐勤英也走进了公益的队伍,多次到孤儿院捐款捐物,给失去亲人的孩子送去一份温暖。他们夫妻先后向村里胡滩小学、铁富镇铁富小学捐款,用于学校建设。当疫情来临的时候,冯遵猛再次捐出10万元给铁富镇政府防疫抗灾,后又以邳州花木协会会长的身份向全体会员发出“病魔无情人有情,花木协会送温暖”倡议,带头捐款捐物,疫情过后,当他看到大骆家村的路灯毁坏严重时,再次拿出钱安装村里的路灯,连电费都是他交自己承担。这些年,冯遵猛一共捐资多少,都没有具体的数字记录。他说,“我 的公司发展到今天,依靠的是党的富民政策,也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帮助和支持,还有家乡父老乡亲在我最困难时候给予的那份无限的信任,所以,今天我赚钱了,看到别人有困难,咱有这个能力就搭把手,不在乎多少,是我们全家的一片心意,今后遇到别人有会困难,还会这样做。我不为名利,但求心里踏实”。朴实的语言,厚重的话语,透露出一个民营企业家的朴素情怀。那份善良,那份大爱,藏在一纷纷捐助的善款里,藏在一次次无私的帮助中。在家乡的沂河边,他用心经营苗木,每一颗树苗,每一片绿色,都是那么充满生机和希望,给远方的城市送去了绿荫的同时,也给家乡留下了一份厚重的温暖。
(右边第二 徐勤英)
一贯的踏实苦干和良好的信誉,让冯遵猛在邳州苗木市场一路领先,鲜花和掌声接踵而来。2012年,被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和江苏省经纪人协会评为“江苏省优秀经纪人”。2013-2015年度的是邳州市市委和邳州市政府赋予的“劳动模范”。2016年,被中国园林产业评为“冬奥最佳园林合作企业”;同年,被中国花木网络媒体评为“十大风云人物”。2019年,京鲁苗木公司被江苏省广播电视台评为“江苏十佳诚信苗木种植示范基地”。2020年,他被铁富镇镇政府评为“最美铁富人”。次年,在北方苗木联盟年度评选中,他获得“十大风云人物奖”和 “特殊贡献奖”。2022年,在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优秀企业评选中,京鲁苗木公司被授予“理事单位”。作为一个苗木经营者,他不忘创业的艰难和苦楚,恪守自己的创业宗旨和做人的准则,在繁杂的市场环境中,在鲜花和掌声面前,他坦然与自信地前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冯遵猛的拼搏和奉献,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022年,通过群众推荐,上级领导经过多方考核,把他推到了骆家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希望通过他的努力和带领,把邳北这个偏远乡村经济与社会事业搞上去,建设成为江苏省闪亮的“北大门”。 冯遵猛上任了,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脚踏实地的行动。他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规划未来发展前景,他决心用自己勤劳朴实的双手,让这个偏远古朴的乡村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