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541. 冯宪银 :苏轼与徐州
原创 冯宪银 散文大家 2023年09月16日 16:15 山西
《散文大家》每日更新,天天精彩。点上方标题下《散文大家》关注。
苏轼,宋代文人,绰号东篱,字子瞻,号铁冠道人,出生于河南颍州,射洪人。苏轼是中国文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首”,他的诗文书画成为了中国的文化瑰宝,深受后人的爱戴和崇拜。而徐州,则是苏轼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对于他的一生以及中国文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苏轼出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37年),是河南颍州人。苏轼的家族世代为官,苏轼也以其家族传统在文人之中显赫。在文学等人文艺术方面,苏轼被誉为“宋代文化的巅峰之一”,他的诗文成就斐然,又因曾任政治要职而与历史扯上了关系。
苏轼16岁时举家迁往江南,开始了他的南方生活。宋太宗召见他应试,他也曾多次被任命为各级官员。然而,由于他对权威的批评和对政治体制的质疑,使他多次被贬官。在贬官期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艺术高峰。他以写作为寄托,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赤壁怀古》、《临江仙·满江红·怀旧》等等。这些作品,留下了一个个历史名篇,也给他们的时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苏轼的人生中,徐州占据着重要的据点。北宋时期,徐州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更是交通要道,与中原相连。此外,徐州还是北方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背景。苏轼在徐州任职期间,曾经写下了《徐州九日》一诗,记录了他的徐州之行,对徐州的印象深刻。
《徐州九日》一诗,共五十四句,道出了苏轼对徐州所怀有的深厚情感。在这首诗词中,苏轼讲述了他九天来所体验到的一切。首先,他赞美了徐州的丰裕和壮丽:“城之高,江之锁,行缆续楼亚,南北称罗列,莫敢抗调咍/田如丝毫成坼,谷乍困极多袋”。此外,苏轼还描绘了徐州的风景和特色:“鸟栖林,兽蹑狭,人法长聚散,红粉佳人阁,绿水好山家/临其上则自忘,神都偏嗟道寡,举中舆独至,愧武州房车”。
这首诗歌不仅揭示了苏轼对徐州的喜爱,也揭露了他的一些见解和思想。在他憧憬中,徐州象征着繁荣和自由,他赞美这座城市的丰饶和神韵,同时也向徐州人们发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生活的呼声。
然而,苏轼在徐州的职位却不顺遂。他曾经被派遣来此,担任过徐州知州、钦差大使和监军等等。在吏治方面,他强化了财政和治安,并且提高其中的透明度。同时,他也因其言论开通、批评官场失路,并多次被贬到很长时间内不能再寻觅到官职因为对官场的质疑,因此成为“贬谪诗人”之一。
苏轼的人生经历,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中国古代文人的官场生活以及官场的风俗与世俗的截然不同,也为纵横捭阖、批判不止的文人以及其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学术价值。那种永难为继地批判与不停地追求,给苏轼和他的作品平添了更多的辉煌。
到今天,徐州被誉为苏轼的圣城,这位杰出文艺家的足迹是徐州文化的一块重要元素,也是徐州文化的重要符号。每天从他曾经生活过或工作过的地方到北京、苏州、金陵等地,“苏行残迹”作为徐州的另一道地图,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也是历史遗迹之后的文化传承。这是苏轼所带给徐州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
总之,苏轼一生热爱中华文化,为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极为卓越的贡献。他的徐州之行,在他的一生和中国文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苏轼的学识,胸怀和情感在这个大地上肆意盛开,他的足迹和影响,一直传递着中南半岛的文化交流,也将引领中国文化的新发展。他说:“邦本之事存而后能有知。文物之兴起而后能飞扬”。我们要继承苏轼的精神和成就,探寻文化之道,开拓文化之路。同时,应该尊重历史,珍视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简介
冯宪银,转业军人,毕业于南京陆军学校和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参战经历丰富,有商业经验,参与过扶贫和抗洪救灾。热爱文学
《中国统一战线》》杂志社人民语录征文一、二、三等奖,并有论文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推荐为交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