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7.郑树平:在第二期冯氏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
郑树平教授在冯氏文化研讨会关于“明清临朐冯氏文学世家”的讲话
原创郑树平齐鲁冯氏文化研究2025年08月03日 12:31山东
郑树平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教授
非常高兴应邀参加第二期冯氏文化研讨会。会议安排我在这里讲几句话,因为上次临朐会议我没有参加,这次算是补考吧。我想按这个顺序讲:一、讲一下我与冯氏文化研究;二、讲一讲冯氏文化研究的基本情况;三、讲一讲冯氏文化研究面临的任务;四、谈一谈对冯氏文化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我与冯氏文化研究
我是寿光人,如何与临朐冯氏结缘呢?1982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潍坊教育学院教先秦文学。1985年考取华东师范大学明清文学助教进修班,研究方向是词曲小说。在做毕业论文时,我的导师万云骏先生、马兴荣先生说:"你不要做大家了,做做你的乡贤冯惟敏吧!冯惟敏非常值得研究。他是散曲里的大家。”从此我开始在华东师大古籍所、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山东的省图、省博,青州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广泛搜集资料。在查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明清临朐冯氏文学世家涉及内容非常丰富,确实是海内著名的文学世家。从此开始研究,写了十几万字的冯惟敏研究文章,年谱也写出来了。但因当时冯惟敏的诗文集还没有发现,无法对其诗文集进行研究,还不能完成一部冯惟敏研究著作,只能分为十几篇论文发表。我从冯惟敏研究开始与冯氏文化结缘,这确定了我的学术研究方向,也由此开始对冯氏文化研究。
研究冯氏文化我有三点收获:
一是确立了学术研究方向并取得一些成果;
二是由此接触到明清时期青州、临朐区域文化的丰富内涵。特别是这一时期的名门望族,如冯家、马家、傅家以及益都的房家、曹家、陈家、钟家、刘家等共同形成了明清时期这一区域的文化群体;
三是结识了一批研究冯氏文化的专家学者,如烟台师院的冯伟教授、临朐的曹立会老师,以及许多冯族人的朋友,如冯益汉、冯益智、冯蜂鸣、冯汉君、冯殿佐、冯聚成等。
此外还与近年来以冯氏文化为研究方向的年轻学者有着广泛的联系。如现在已成为冯氏文化研究中坚力量的张秉国教授,他是聊城大学的硕士,四川大学的博士,现为济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还有山师的梁娟娟以及东北师大、河南师大的硕士研究生都曾与我交流研讨过。
二、冯氏文化研究的基本情况
我们讲明清临朐冯氏文学世家,从时限上看,一般起自冯裕,止于冯协一。从明成化到清乾隆,冯裕生于1479年,冯协一卒于1737年,共258年。王士祯说:“二百年来,海岱间推世学者,必首临朐冯氏”。我们现在研究冯氏文化基本上是指这一段时间发生在这个世家望族的文化现象。为叙述方便,我把冯氏文化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冯裕至建国前,是起步阶段。这段时间的研究以刊刻著作、题跋序言、专著研究为主。冯氏著作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记有25种。但据张秉国《临朐冯氏年谱》考证,冯氏著作可考者有60余种。这就是说现在还有很多种没有被我们发现。对于冯氏著作的题跋序言,都是当时著名学者及冯氏友人对冯氏著作的评述,如许穀《山堂辑稿序》、李维祯《大泌山房集》、陈田《明诗纪事》、王士祯《佳山堂集序》、《居易录》等。这些题跋与序言是冯氏文化研究最基本的材料。至建国前,现代人就开始关注冯氏著作的研究,如梁乙真的《元明散曲小史》、郑骞《冯惟敏及其著述》、任中敏《散曲概论》等都专列章节论述冯惟敏的散曲。这是冯氏文化研究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这一时期文化研究比较淡薄,冯氏文化研究也受大背景影响,但值得关注的是大学教材和部分专著中已列章节讲述冯惟敏散曲。如王季思等五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陆侃如、冯沅君合著《中国诗史》、青木正儿《中国戏曲史》等对冯惟敏散曲的价值都有所提及和肯定。这是冯氏文化研究的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至今(1978—至今),冯氏文化研究进入繁荣期。这一时期成果很多,可分为三类来谈。
一是冯氏著作整理出版。这一类有凌景埏的《海浮山堂词稿》,198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第一本整理出版的冯氏著作。其后有谢伯阳的《全明散曲》、《冯惟敏全集》,刘序勤《海岱会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临朐曹立会先生不但整理出版了《冯惟敏年谱》后附冯惟敏著作,还自费影印了《明清临朐冯氏著作汇编》15卷24种,为我们保留了完整的历史资料,对于冯氏文化研究功莫大焉!
二是出版冯氏文化研究著作。这一类的代表作有冯益汉《明清临朐冯氏文学世家》、《冯惟敏轶事》,冯荣昌《冯惟敏论稿》,张秉国《临朐冯氏家族文化研究》(这是他的博士论文)、《临朐冯氏年谱》、《〈冯氏世录〉二种整理研究》,韦金满《冯惟敏散曲研究》,张秀梅《冯惟敏传》、魏辉《北海冯氏家族的变迁》,冯振河《冯溥与偶园》,韩国冯氏后人冯荣燮《冯氏大同谱》及《续编》。
三是发表冯氏研究的论文。这时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逾百篇,有代表性的作者如韩伟、孔繁信、李简、张秉国,以及冯氏族人冯益汉、冯恩昌、冯益智、冯荣昌等写了一些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总体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冯氏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出版专著发表论文很多。冯氏文化研究出现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由小众成为大众,以前大学教材只约略提及冯惟敏散曲、冯惟讷《古诗纪》,现在冯氏文化成为关注重点,许多硕士博士把冯氏文化作为研究方向;
二是从单纯的文学研究发展到全方位的文化研究;
三是由国内发展到国外,韩国冯氏文化也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三、冯氏文化研究面临的任务
冯氏文化需要全方位深入研究,就目前看我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
1.文献挖掘与整理。关于冯氏著作,张秉国考证有60余种,曹立会《明清临朐冯氏著作汇编》影印24种,尚有大批著作淹没在茫茫的典籍中等待我们挖掘整理。这一点很重要,每发现一种典籍就给我们的研究打开一扇门窗,如冯惟敏诗文集《山堂辑稿》,这部一直被认为佚失的诗文集就珍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李简教授发现后,发表《冯惟敏〈山堂辑稿〉说略》进行了充分论证,2002年《续修四库全书》收录了这部著作,让冯惟敏的诗文与世人见面。这一发现使我们得以全面研究冯惟敏,谢伯阳才能够出版《冯惟敏全集》。
再如2011年《冯氏世录》青州本的发现,使我们对冯氏家族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前年在青州又发现了冯景堂的诗集,他是四支二(冯惟敏后人),宋庄人,咸丰拔贡生。这些例子说明还有好多冯氏著作尚在沉睡,是醒来的时候了,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发现,去唤醒它们。
2. 重点人物、重点著作的研究。如冯氏五先生(冯裕、冯惟健、冯惟重、冯惟敏、冯惟讷)、冯琦、冯瑗、冯珣等亟待深入研究,他们的著作需要校对整理,重新出版。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冯惟讷,他是冯氏家族的大学问家,他的《古诗纪》是继高棅《唐诗品汇》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被时人称为《昭明文选》的并辔之作,是后世文学研究的资料库。近人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都从《古诗纪》中搜寻资料,是研究上古诗的必读之书。他的《古诗纪》与《光禄集》都列入国务院公布的《古籍名录》。
3.冯氏谱牒文化的研究。谱牒文化是冯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冯氏家族从冯裕起就重视谱牒文化,到现在已修谱14次,有《冯氏世录》4种传世。世录谱牒齐全,对冯氏先人的事迹言行记载详尽,成为家族教育的重要教材,祖先垂范、子孙效仿,冯氏家族就在这种宗法传承中发展起来。研究冯氏谱牒文化,现在的重点:
一是认真研究现有族谱,争取有新的发现。如2006年《冯氏族谱》就增添了潍城冯氏、青州长秋冯氏、广饶冯氏等新内容。
二是开展李维祯《冯氏家传》及《冯氏世录》4种版本的研究。
三是加强海外冯氏特别是韩国冯荣燮《冯氏大同谱》及《续编》的研究,加强与海外冯氏宗亲的联络与沟通。
4.冯氏家教家风的研究。冯氏是世家望族,名人辈出,据2006年新修《冯氏族谱》已涉及8个县市区,160个自然村,8000多户,36000多人。这么大的家族,其家教家风值得研究。大树参天,根在祖先。冯氏贤婿刘树在《骈邑冯氏世谱序》中说:“古者一国之势,原于始封;一家之风,开于始祖。”所以冯氏家教家风的研究:
一是要加强对一世祖冯裕的研究,深入研究挖掘"三无负"的家训传承。
二是进一步研究历代冯氏先祖用于劝诫子孙而流传的家训诗,另外还有张秉国总结的冯氏家风六条特点及其他专家对冯氏家风的评价与观点,归纳出符合冯氏家教家风特点,易于被冯氏宗亲认同接受,具有引领规范作用的家风格言。
另外我发表于1998年的《冯裕叙论》提出冯氏家风的基本点是“勤奋为学、正直为人、清廉为官”也可供研究参考。
5.冯氏文化的创作与传播。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承也是冯氏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开展以冯氏人物为载体的文艺创作,如《冯惟敏》就可以创作电视剧,前几年冯益汉写过《冯惟敏》的电视剧本。因种种原因没有拍成电视剧,今后还要在这方面进行探索。要利用好电视、网络及各种融媒体;要制作文创产品,宣传冯氏文化;结合文旅宣传,编写偶园、老龙湾的普及小册子;参照青州状元文化研究会的做法,推动冯氏文化进课堂,让冯氏文化真正走向民间。
四、对冯氏文化研究的建议
1. 建立长效机制:制定科学规划,确定务实目标,避免流于形式。特别要秉承务实精神,扎扎实实做学问。最近我同冯氏后人冯辰汝等研讨冯氏文化的有关问题,如冯氏8人入正史的详细记载;冯裕“三无负”最后一句,“生平盖三无负矣”是“平生”还是“生平”,他们都刨根问底,认真斟酌。这就是做学问的务实态度,冯氏文化研究就需要这种态度。
2. 发挥人才优势:发挥冯氏家族人才济济的优势,整合冯氏学者资源,培育研究新生力量。
3. 加强学术合作:引进学术力量,将冯氏文化研究纳入高校硕博论文选题,吸引更多青年学者参与冯氏文化研究。
4. 依托平台资源:依托地方高校科研力量,如潍坊学院、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共同推动冯氏文化的深入研究。
因近期很少关注冯氏文化研究的前沿动态,所述内容挂一漏万,错误纰漏难免,恳请各位批评指正。冯氏文化研究是大事、好事,好事办好也不容易,让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