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735 .临朐冯氏世家之家 教(二)
北京万柳园 万柳园始建于康熙六年(1667),是冯溥在京为官期间的游憩之所。关于万柳园的旧址,一说位于今北京崇文门或广渠门附近,一说在丰台区。前者似较合乎史书记载。
万柳园始称“亦园”,即不是园也算园的意思,当时冯溥已近六旬,准备告老还乡,故无意对其精心营造,也未视之为一人之物,而是作为与民同乐之所,游人可任意进园。
康熙九年(1670),冯溥乞休不允;十一年(1672)冯溥再次乞休,康熙帝再次挽留,许以70岁方可告退。冯溥时年64四岁,为消磨在京的岁月,才开始精心营建亦园,并请造园大师张涟父子为之设计。一是园中建堂,名“万柳堂”;二是募人植柳;三是筑山园中,山下为池。亦园建成后,冯溥与友人时常在此往游盘桓,饮酒赋诗。康熙二十一年(1682)冯溥致仕后,万柳园渐趋荒芜,至乾隆六年(1741)已倾圮凋敝,“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所存。”
青州偶园 当地人称“冯家花园”, 位于青州城南偶园街,冯溥致仕后居此,直至康熙三十年(1692)病逝。
偶园原为衡王府东花园,青州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冯溥任礼部侍郎时上疏言衡王府后裔不遵王法,扰乱地方,康熙帝下令,将衡王府子孙彻底抄斩,并将偶园赐予冯溥。然此说颇有疑处,存之待考。
偶园规模不大,但结构严谨,布局得体,传为明末清初著名园林营造师张涟父子所为。园内亭山布置,以三峰假山为主体,配之以亭阁、怪石、泉水、溪流、竹林、松柏、花木,曲径通幽,确为北方园林胜景。
园中景观主要有:一山、一堂、二水、二门、三桥、三阁、四亭、四石。即假山、佳山堂,洞泉水、瀑布水,偶园门、绿门,大石桥、横石桥、瀑水桥,云镜阁、松风阁、绿格阁,友石亭、一草亭、近樵亭、卧云亭,福石、寿石、康石、宁石。关于“福寿康宁”四大名石,当地还流传着“一两石头一两银”的传说。据传大学士冯溥去世后,家道逐渐败落,其家人靠变卖家产维持生计。有一富商看中这四块奇石,以一两石头一两银议定后,便去筹措银两。富商走后主人却后悔起来:如把这镇园之宝卖掉,可怎好向先人和子孙交代?发愁之际,夫人献上计策。次日待富商拿来银两,主人却说,要把奇石下面的石制雕花底座一起称上才行。富商一听顿时无语,要知道这底座比奇石还重呢,即使再富也买不起,只好告辞。
新中国成立后,偶园收归国有,花园部分辟为“益都人民公园”,宅院部分改建为早期的“益都博物馆”。“文化大革命”期间,园中古木曾遭杀伐,20世纪80年代,当地政府对偶园进行修缮,得以恢复原貌。
三处园林之外,冯氏还有两处祖宅,一处在青州东门街,现仅剩一厅房;一处在冶源老龙湾北岸,毁于民国年间,正恢复重建。据传,明时冯惟讷曾在老龙湾南岸海浮山筑室读书,照理海浮山也归冯氏,然史无所载,不便妄言。旧志和诗作中提到的未园、乐园、七里溪别墅等更已无迹可考。
摘自中国名镇志《冶源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