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4月26日应邀抵达河南省安阳市,次日,我和冯湘平等同志经过100公里的路程,前往山青水秀的林州市五龙镇合脉掌村,参加冯氏宗亲联谊会的年会。在以后为期四天的活动中,我们依次参加了冯氏宗亲联谊会,并参观了合脉掌村西的关帝庙。
我们还参观了林州刘氏庄园,这座庄园曾是乾隆年间刘震峰及其子的宅院,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4198平方米,有200多间房屋。刘氏庄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林州现存面积较大的清代建筑群,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令人叹为观止。
离开刘氏庄园后,由冯湘平会长和冯春林副会长带领我们五人,自驾两辆车深入太行山,前往林州市占元村,拜谒抗美援朝特级战斗英雄孙占元烈士纪念馆。
傍晚时分,我们拜谒了五龙镇村民自建的毛主席及十大元帅纪念馆。晚上,我们住在乡村宾馆。28日,我们参观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红旗渠。这一伟大的工程,只有在毛泽东时代,只有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林县人民才能重新安排河山,改天换地,过上幸福生活。
当天晚上,在林州市,我们受到了冯建中宗亲的盛情款待。期间,我们就红色文化和冯氏文化进行了深入交流。
29日,我们返回安阳,在享用午餐后,参观了华夏古代文明博物馆殷墟。
这次安阳之行让我精神震撼,仿佛回到了孩提时代,聆听历史的诉说,又仿佛站在历史的巅峰,俯瞰人类的过往。
安阳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历史文化熠熠生辉、璀璨夺目。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人民勤劳、朴实而勇敢。曾经,这里是一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生活在饥寒交迫的水深火热之中。
我为这里的冯氏族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信息感自豪。
历史证明孙占元烈士的英勇壮举和家乡林县人民创造出的人间奇迹,这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毛主席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27日下午,冯湘平会长带领我们访问抗美援朝特级战斗英雄孙占元烈士的村庄,占元村(原名三弓水村,因为纪念孙占元烈士,1954故改名为占元村),位于太行山深处,群山环抱,山岭叠翠,道路狭窄,坡陡弯多,山势险要。经过30多公里的跋涉,我们刚到占元村,乡亲们就热情地迎接我们,冯会长向他们一一介绍了我们。我们在占元广场和占元烈士纪念馆举行了简单而庄严的凭吊仪式。
据悉,1993年3月初,冯湘平作为《安阳日报社》的资深记者,带领一名青年记者骑自行车进行“记者边界千里行”,即自带行李、稿纸、信封,沿着安阳五县四区的边界红线区域,白天赶路采访,晚上写稿睡觉,风餐露宿。3月12日,他们来到山高路险的占元村,才了解到孙占元是民族的大英雄,也体会到村民的生活艰辛。
当晚,他们点着蜡烛写了《英雄故乡吃水难》一稿,并派专人送到报社。3月19日,《安阳日报》头版刊登了这篇记者见闻。
此后,占元村老支部书记拿着这份报纸前往北京,找到曾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县委书记杨贵寻求帮助,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支持,′同村修建了孙占元烈士纪念馆。
杨贵被冯湘平的行动所感动,他为冯湘平题词:人民记者为人民。
冯湘平说,自1993年5月起,他与占元村的群众再次接触,呼吁社会各界帮助英雄故乡,筹集了60多万元打了深井。典礼那天,老百姓高呼“安阳日报万岁”“冯记者万岁”,被自己当即劝阻,改为“人民记者万岁”。后来,他们还自编了一首歌来唱。从那以后,报社把占元作为生活基地,帮助贫困学生,建了希望小学,整修了道路,2000年建了孙占元烈士纪念馆。
他说,30多年来,他心系英雄故乡,为宣传孙占元英雄事迹奔忙,这都是基于共产党员的责任和良心驱使。对他个人而言,这是应该的,所以没有必要张扬,也请求不要宣传他个人。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背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