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807.宪之 : 闲品三国:“羽扇论巾,雄姿英发”——周瑜与诸葛亮的历史误会
苏东坡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词,题目叫做《念奴娇·赤壁怀古》。该词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伟气势中推出了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三国时代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的儒雅风度,千载之下,景仰不已。
对于没有专门学过这首词的一般读者,往往容易产生一种误解或困惑:“羽扇纶巾”,不是诸葛亮吗?
这是一个误会。这一误会是由小说特别是戏曲造成的。
“群英会”是《三国演义》和三国戏中最为精采的部分。毛宗冈云:“观才与不才敌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观才与才敌,而一才又遇众才之匹不奇,观才与才敌,而众才尤让一才之胜则更奇。”赤壁大战是三国群英的荟萃,孙刘联合以抗曹,敌我之间,联盟内部,风云变幻,斗智斗勇,最是好看。这其间,曹操横扫群雄而来,自是个不凡人物,但他的对手周瑜,则经常地高出他一筹;而在敌友之间交织的剑拔弩张的斗争中,周瑜则又总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赤壁大战描写的整个过程中,不仅要令人信服地表现出孙刘必胜而曹操必败,而且还得在"众才尤让一才之胜"中刻画诸葛亮的绝伦超群,这真不容易。为此,小说家就周瑜和诸葛亮的性格煞费苦心地作了精心的设计。于是周公瑾就成了一个雄姿英发、风华正茂,然因为过于自负又显得年轻气盛、心胸狭窄的年轻英雄形象。而诸葛亮则智不可及,老成持重,从容自信,成了一个智者的形象。为此,其外部形象也渐成了定格:诸葛亮,戴八卦巾,着八卦衣,手拿鹅毛扇,扎三缕髯口,老生扮演;而周瑜则由武小生扮饰,金冠,插翎,白龙箭衣外罩白蟒玉带,十分潇洒英俊。这样的外貌设计,可以更好地烘托人物的性格,从艺术上看,它是十分成功的。然而也因为其成功,数百年来,他们的外部形象,也在大众的心目中形成了一种定势,因此,“羽扇纶巾”也就成了诸葛亮的专利。其实,这是那时儒将的“时装”。若以年龄论,赤壁大战时,周瑜是三十四岁,作为一国的军事统帅,固然称年少英俊;而诸葛亮年方二十八,还是比周郎小六岁的老弟呢。
话说回来,苏子瞻所景仰的,三国时代人们所崇尚的,是“羽扇纶巾”式的儒将,即能武能文的将领,或者说是有学问的将领。叱咤风云的攻取战胜的将军固属阳刚之类,而儒雅潇洒、指挥若定又能叱咤风云的将领,其风度更令人神往。当然,这风度,不是今人所崇尚的包谓“包装”,它是人的文化、学识等修养的外化。
诸葛亮的儒雅连他最厉害的对手司马懿对他都十分折服。史载,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渭水两岸对垒,大战之前,司马懿顶盔贯甲严肃地站在指挥位置上,他让人观察诸葛亮,见其乘着未曾油漆的白木车子,头戴粗麻白巾,手里拿着一柄羽毛扇,从容地指挥着三军,全军都随着他的指麾而进退。这情形使司马懿万分慨叹:“可谓真名士矣!”--他对自己的对手可算是五体投地了。
“纶巾”,并非舞台上的八卦巾,它不过是一种白色的葛巾。因为爱戴诸葛亮,人们有意地模仿,戴纶巾于是成了蜀地人们的风气。一直到安史之乱时,唐玄宗皇帝仓皇逃到四川,看到蜀人都戴“孝巾”,感到很奇怪,通过调查了解才知道,此白巾乃“诸葛”也。
其实,周瑜这个"武小生"也是一位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儒将”。曹操很羡慕他的“少年美才”,才派蒋干秘密过江想说他归顺。“群英会”中“蒋干下书“的蒋干,是个愚蠢滑稽的小丑。其实历史上的蒋干也是个人才。《江表传》说:“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间,莫与为对”。当然,蒋干没有说动周瑜,他跟曹操回报说:“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雅量高致”,只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才能当得起这四个字。
周瑜还是业余的音乐家。本传称:“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他精通音乐,在宴会中,即使酒已半酣,乐队演奏中如有些许误差之处,他都能辨别出来,向演奏者看看。后来“周郎顾曲”成了成语,而“顾曲”也成了欣赏音乐的代名词。唐人李端有诗云:“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说的就是这一佳话。
周瑜早年起兵,与“小霸王”孙策结为生死之交,二十四岁拜建威中郎将。因为年少英俊,俊美潇洒,又风流儒雅,所以在江东人皆呼为周郎。乔公有两个称为国色的女儿,大乔嫁给了孙策,小乔嫁给了周瑜。他们曾自得地说:“乔公的二女虽然流离,但能有我们两人这样的女婿,也该满意了吧。”
三国时多儒将。魏、蜀、吴的创业之主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孙权经学很有修养。刘备早年游学曾师事卢植,卢是汉末名儒,又是大学问家,有经学著作传世。曹孟德文采风流,更是多才多艺,不光“武功”,以“文治”论,刘孙二人,都不能望其项背。曹氏父子以政治首脑作为邺下文人的领袖,三曹都是大文学家。曹孟德在南征北战中,“鞍马间常横塑赋诗”,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