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728. 冯水旺:忆少年
收录于话题 淮阳县#陈州#革命根据地
本人姓冯,字育国,双名水旺,又名羲龙,乳名宋剑,世人送号陈州之子。豫东周口市·淮阳县人,阳夏冯氏二十四世贤孙。中共淮太西革命根据地开辟者冯祥儒区长的近亲。
也许我父亲按五行八卦推出我是“木”命人,五行中金多水少,生时正逢家乡闹水灾。遂一棵小树苗在水中成长。故取名水旺。由于别人不让叫,故又取乳名宋剑。上小学时报名时,因1981年是辛酉年,故取学名为冯辛酉。因在1989年复读小学一年级时,我将自己的学名改成了家谱上的名字丙伟。由于公元1997年伟大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于2月17日19时23分于北京病世,故接下来几天收看各电视台播放的邓老光辉的一生,得知邓老曾多次更名,所以我在公元1997年3月23日报考时把学名更改为冯水旺。2002年上半年,村上人看到我任职于周口市华夏电脑专修学校培训部经理名片上的冯水旺时,还问起名字的来源。没想到事隔21年他还没有忘记此事。

据传,我家本中农之家,武术世家。上几代人常做生意游行江湖,家族“全”字辈人用“八卦掌”曾防身自畏保财。“学”字辈老太太李氏治家有方,家有田地三十多亩,曾养几位短工,一头牛。另设油坊。由于打油设备漏油,据神传被村西北某姓姓人家敲诈,其娘家人无能反帮倒忙。被迫卖去精心打下的三十多亩土地和家中所有值钱家什。家就这样败啦!两位老人和太爷冯建德被迫到南下(当地人称乡)讨饭。后来太爷回家,当时被迫卖地时的买家又还给了几亩地让其耕种,两位老人继续讨饭直至客死在他乡。1961年我爷爷冯守钦响应有关部门号召,在淮阳县有关部门的带领下去甘肃省陇西地区支持边疆农耕事业,由于受破伤风而客死他乡。我的父亲早年在村上宣传队任职,与当时到村上下乡的淮阳县统战部部长赵国印同志一起工作于生产一线,关系非常要好,过去曾听我奶奶讲,赵国印伯伯经常和我父亲到家吃她做的饭,直到后来赵伯伯回城关系一直没有断绝来往。直到近年来我安家淮阳城里寻问赵伯时,有我冯氏家人说他刚去世没两年。我父亲近年也说过,他的旧友已经没有几位了。在生产队期间,我父亲也经常到别的村庄参加驻村工作,尤其是淮阳县城关镇的几个村,当时的城关镇镇长冯锦贵同志他曾经见过,近年由于冯氏宗亲联谊活动,我结识了冯锦贵同志的弟弟,成了他家的常客。我父亲在城关驻村工作时,结识了当时某高中老师杨华诚老师,常常在星期天在他家给我父亲讲历史课。然而我你亲的旧友,对于我这位在周口市区教过学生的老师,在省城学习工作的淮阳城里居住的家乡义务宣传员几乎很少认识。

吾出生在我老祖东汉时期大树将军阳夏候冯异公受奉之地,昔日人主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先后建都古代宛丘、陈、陈州、今日淮阳。据我父亲讲,我出生时天上降下一支金笔或一颗麦穗。但不可能是《包公传》中描写包拯先生那样的一条青龙。若是看似麦穗的东西,倒不如想是一条金龙下凡。直到后来我在淮阳太昊陵里游玩时,有一烧香的老婆婆说,露脸了露脸了,你去人祖伏羲氏神像下这样说:“我本是……今日降临在你的脚下,望您保佑我考上大学。”这也许是我用“羲龙”为我别名的主要原因。我自幼读书于乡下,临摹欧阳修大字帖,常听广播电台空中书场和中央广播电台的空中英语节目,这也许是我能讲十几部小说和家中没有英语老师,英语总能够令我扬眉吐气的主要原因吧!

我幼年家景贫寒,三间土墙红瓦夹草的房子,还有一间没有前墙,前后两院用泥垛的墙隔着,或许是由于生产队挪队又重新挪到了老院子,据我奶奶在世时我们走到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跟我说,“这原来是咱家的房子,而且还是

砖瓦房。”后来搬回老院时又重新收拾的房子,好像又回到了原始社会,当时挪队家里没有住人,村上曾有一个饿的没有办法的人跑到院子里上吊自尽了。在盖房垛墙时我奶奶还请来了帮工,她到附近村上要了些干粮以管村上帮忙的家人吃饭。或许是生产队没有解散时家家户户的日子都是那样吧! 前院本是我太爷继承别的家人的院子,从我记事儿时起,前院一直都在种菜和蓖麻,记得我和村上几个小孩一起在那玩耍捉迷藏,唱儿歌,跳山羊跳皮筋,再过一段时光,前院已栽上了从我外公家要的桐树苗和我大奶奶给的榆树苗。我五六岁时就拾树枝和树叶,回家晒晒烧锅做饭,这些也许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本领。有一次我在家门前用煤锥扎树叶时遇到了一条四个爪子的老鳖,便用煤锥一下扎下去,竞把鳖盖也扎透了,挑着吆喝着回家了。那一年也许是我家前院最后一次种蓖麻。后来我家经济条件好转,曾两次重建房屋,最终建成了现在的四合院。近年我又安家于河南省淮阳城里区的游游景区,日子发生巨大的变化。

或许上世纪90年代初豫东平原比其他地方稍微幸运之处,到处都是平原,农家有地种,虽说打的粮食年年不够吃,第二季的玉米面锅饼在隔年开春还能接济过去。后来庄稼地里的农作物在党和政府的逐渐引导下用上了磷肥、化肥。抗旱再也不用拉水了,用上了洛阳拖拉机厂生产的柴油机带动的水泵抽水机,收成一年年渐增,总可填保肚皮,大锅地的玉米面锅饼不知何时没有啦,家家户户取而代之的是白白的小麦面大馍。秋季作物,大量种植花生、大豆和棉花,烧锅的玉米节和干棉禾总可以上季接下季啦,不用人们再为吃和和烧的发愁啦!棉籽炸油炒菜、炸面食,菜地里种的菜总够吃的。改革开放十周年始,农民家庭温保问题逐渐解决,农民手里有了钱。我父亲在八五年时放下换大米的、卖苹果的生意,转而和我本家姑爷学做往学校推销教学用品的生意。八七年初夏,我家盖起了三间大瓦房,村中家家户户也逐步都住上了大瓦房。农民手里有了钱,家家户户买了录音机,黑白电视机,农用三轮车、四轮车,从此人们再也不用靠天吃饭、靠人力牲畜干农活了。
公元一九九六年,我家买了第一台“香花牌”黑白电视机,终于可以足不出户领略外面的世界了。使农家子弟足不出户就能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畅游祖国各地。再也不局限于全国各级广播电台了。近年,在乡下的家中,我父亲拉了网线,看上了网络电视,家庭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小康生活。

愿我的家乡父老沿着中共淮太西革命根据地开辟者冯祥儒同志的脚步,在水东独立团白同生同志在淮太西革命根据地的大冯村昔日的战场和牺牲的战壕处早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家园。早日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
陈州之子:冯水旺
2010年书于东莞
2022年4月重修于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