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513.冯子栋丨见说江南好,江南恐不如
沿长深高速北行,越过巍然耸立的穆陵关,穿过蜿蜒残缺的齐长城,驶入潍坊市临朐境内。绵延的丘陵像一道道壮阔的波澜,向远方扩散。二十公里后下高速西行便来到了冶源镇海浮山下的老龙湾风景区。
鹅卵石铺成的朵朵莲花镶嵌在通往老龙湾的山路上,古朴典雅,慈悲庄严,令我远途奔走的风尘和劳顿转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山坡上有一大片金灿灿的迎春花正迎风盛开,像无数只金黄色的蝴蝶在丛中翩翩起舞,摇曳生姿,氤氲着清香淡雅的气息。走着走着,不知从哪儿传来了一阵舒缓、悠扬的梵乐,禅音袅袅,慈悲依依,所有的迎春花俯下身子,静静地沐听这雨幕般的天籁之音,我也不由地放慢脚步,让这袅袅萦萦的禅乐缓缓流进心里,滋润着、净化着我干枯而污浊的心灵。
哗哗哗哗,清润悦耳的水声从幽静的松林深处传来。循声而去,参差叠错的山岩之下正有石龙探首,一股清冽如练的山泉由此汩汩而出,汇成了百亩如鉴的老龙湾。微风轻抚,湖面流露出恬然的微笑,一股潮润、清爽的气息扑面而来;静水深流,清影摇曳,令人恍惚。大大小小的鱼儿像活泼好客的孩子一样,三五一群,七八一伙,在流连忘返的游客面前,忽远忽近,格外兴奋。
令人称奇的是,老龙湾的水温终年保持在18℃左右,严冬时节,周围已滴水成冰,这里却雾霭蒙蒙,乳白色的水汽袅袅升起,缓缓落下,如少女婀娜妙曼的舞姿,如仙子轻盈朦胧的裙纱,亭台轩榭若隐若现,缥缥缈缈,宛如仙境。湖中有一石拱桥,其倔强、漠然的心早已被湖水的千年温润默默感化。隆冬时节,大雪纷飞,四周银装素裹,桥上却毫无积雪,片片雪花悄然消融于石桥慈悲、安静、温暖的怀抱之中。雪化桥之名便由此而来。
更令人称奇的是,老龙湾像一壶即将燃沸的山泉,有数不清的水泡儿从湖底咕噜咕噜冒上来,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如一粒粒玲珑圆润的水银,似一颗颗空灵通透的琉璃,或你追我赶,或悠闲自得,或袅袅飘逸,万千生灭,嘈切纷然。我仿佛听到大自然的神奇之手正在这清澈、幽深的湖琴上弹奏着欢快、轻扬的天籁之音,令我如痴如醉。哪来这么多水泡儿呢?我怀疑是调皮的鱼儿吐出来的,便盯着刚刚冒过水泡儿的湖底看个究竟,可它们却冷不丁地从另一个地方冒出来,那儿没有鱼儿游过,湖底也没有激起丝毫尘埃。人们说水泡儿是从湖底数不清的泉眼里冒出来的,我对此半信半疑。
站在湖边,穿越历史的长空,我看见一个匆匆而来的身影。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一阵马蹄声打破了这儿的宁静,一骑快马从绿树浓荫的山道中疾驶而来,马上之人是一个十八九岁的江南小伙儿,清秀英武,腰佩短剑。他就是后来名闻天下的铸剑大师欧冶子。
在短兵相接的年代,剑不仅用来防身,还象征着一个人的地位、侠义、威严、气节,被誉为“百兵之君”,正因如此,铸剑师拥有极高的地位。由于从小受铸剑师舅舅的影响,欧冶子对铸剑怀有浓厚的兴趣,经多年历练,已技艺超群,打造的青铜宝剑刃薄锋利、气度非凡,备受人们的青睐。
公元前543年,吴军大举进攻越国并侵占了欧冶子的家乡,酷爱宝剑的吴王夷昧得知欧冶子是一个铸剑高手后,便派兵搜寻,命他为自己打造一把绝世宝剑。欧冶子闻讯后,连夜从家乡逃了出来,一路北上来到齐国。那时,齐景公在上大夫晏婴的辅佐下,虚心纳谏,广施仁政,国泰民安。
千里逃亡的欧冶子渴望找一个安全、僻静、水质优良的地方隐居下来,潜心研究铸剑之道,期待某一天为越国国君允常打造一把威服天下的王者之剑。
当欧冶子路过老龙湾时,立刻被这儿丰茂的植被、清幽的环境、明净的山泉、淳朴的民风深深吸引。这儿风景如画,不是江南胜似江南,正是他心之向往的桃源之地。
剑出熔炉,龙湾淬火。在这远离喧嚣、战乱的地方,欧冶子心无旁骛地研究剑的配比、尺寸、纹理、火候、力道,励精图治,千锤百炼,渐入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之境。
两年后,当他离开这里重返江南时,已成为技冠天下的一代宗师。后来,龙泉剑、湛卢剑、巨阙剑、胜邪剑……一把把冠绝古今的王者之剑相继问世。
一座青砖灰瓦的三间小屋座落在老龙湾南岸。
小屋脊瓦层层,四面开窗,院内青板墁地,院前小桥流水、古木参天。匾额上题有“江南亭”三个金色大字,门柱上“烟静平湖云齐古木,竹声碎玉泉响佩环”的楹联对仗工整、字字珠玑,形象而简练地写尽了老龙湾绝胜秀美的风景。
这座具有典型江南风格的古代建筑,是明朝著名散曲家冯惟敏辞官回乡时所建的书房,历经四百五十年的风雨沧桑,依然保存完好,不得不说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啊。它像一位衣着古朴、饱经风霜的老人,安静而慈祥地站在湖边,向我缓缓讲述着他的人生故事。
冯惟敏出生于清廉崇德之家,父亲冯裕是正德三年进士,官至贵州按察副使,其“三不负”(希宠者负君,媚人者负己,谋身者负人)之家训对后世子孙影响深远;冯惟敏兄弟四人皆文采斐然,人称“临朐四冯”;他二十八岁那年与二哥冯惟重、四弟冯惟讷一起进京赶考,二哥、四弟皆金榜题名,他却落第而归,由此开始了二十四年的漫长赶考之路。1562年,五十二岁的他第九次进京,依然榜上无名,转而参加了吏部组织的谒选,被任命为涞水知县。在涞水主政期间,他“缮学宫,浚城隍,植榆柳”,深得民心。不过,因涞水距京城较近,豪贵居多且与朝中权臣串通一气,大量兼并土地并长期拖欠地租,冯惟敏不畏权势,秉公执法,“摘其最负者痛惩以法”,给豪贵们以迎头痛击,解决了历任知县都解决不了的难题,大快民心,但他也由此遭到了朝中权贵的蓄意诽谤,被调离地方权力中心,先后任镇江府学教授、云南大理评事、保定府通判等职。
冯惟敏是一位刚正不阿、随遇而安、满怀乡情之人,十年的仕宦生涯令他看透了官场的虚伪、腐败、倾轧。浮名不到山水间,归家便是三生幸。对他来说,权力、富贵、功名皆是转瞬即逝的浮云,惟有故土乡情才是照见心灵的星辰。他渴望回到故乡。
他对老龙湾怀有特殊而深厚的情感。
早在元朝时期,他的先祖冯才兴因平定地方叛乱有功而被封为万户侯,并得到老龙湾数十亩竹林、庄园的赏赐。从那时起老龙湾就成为临朐冯氏家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冯惟敏幼时随父迁居各地,二十岁回老龙湾结婚,在这里读书、生活达三十年之久。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碧水蓝天,这里的民风乡情,已深深根植于他的内心,已成为他心灵的故乡。
1572年,这位漂泊了十年之久的游子终于回来了。
“家住翠竹丛中,人在白云深处;江南亭内,半床图画半床书;白天看珍珠乱撒,一片琉璃;夜晚观明月当头,清风入座;划一叶扁舟于湖内,随风轻曳,安然自在;静听清梵,坐忘,退藏;消磨岁月诗千首,笑傲乾坤酒一壶;闲居日月长,静观天地久……”。他拿起笔,用洒脱、率真、清新的文字抒写龙湾之美、人生之乐,涉笔成趣,佳句连连。
“俸薪以外皆贪墨,门第无私即正规”“家世相传清白吏,一毫不染是根基”,这是冯惟敏写给侄儿冯子履的诗,也是他终生恪守的为官处世之道。在他的深刻影响下,冯氏后人科第连绵、清白传家,先后出了七位进士、十二位举人。冯琦,官至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清廉自守,有口皆碑;冯溥,官至清康熙年间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世称冯阁老,持正不阿,举贤荐才,深得康熙帝器重。明清时期,临朐冯氏已成为江北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
见说江南好,江南恐不如。老龙湾清澈见底的湖水、高洁挺拔的竹林,既成就了江南小伙儿欧冶子的铸剑报国之梦,也默默滋养着见证着冯氏家族“一毫不染”的文明之风。
作者简介:冯子栋,山东蒙阴人,现在河东农村商业银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