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8.冯玉文:山东临朐冯氏五大夫宗谱简编
明代中后期,诞生于山东临朐的冯氏文学世家,岿然崛起,冯裕父子五人文学成就,科举盛名,三进士两举人,可谓独树一帜,流芳遐迩,父冯裕,与其四子惟建、惟重、惟敏、惟讷俱以诗文闻各海岱。至裕曾孙冯琦,始刊印五人诗集,合称《冯氏五大夫集》。
冯裕(1479-1545)字伯顺,号闾山。明弘治十七年(1504)举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先后历华亭、萧县令、晋州知州,南京户部员外郎、石阡府知府、贵州按察司副使(正四品)。裕为官恤民抗直,颇有政绩。后因权贵遭谗自免。致仕后还家临朐,与石存礼等结“海岱诗社”所作诗等由冯琦集为《海岱会集》集中有冯裕诗128首。
冯惟健(1501-1553)字汝强,号冶泉。陂门山人。嘉靖戊子(1528年)举人。少有才名,李维桢《冯氏家传》说他“弱冠有文名、才情骏发,超然绝尘。”然而一生功名未就,“七上会试不第”遂将满腹郁骚托之诗文,有《冶泉集》亦即《五先生集》中之《陂门集》。
冯惟重(1504-1539)字汝威,号芹泉。嘉靖十三年(1534)举人,戊戌(1538年)进士,授行人司行人。时世宗南行,惟重奉君命打前站,驱驰于烈暑中,疽发于背而卒,年仅三十六。由于存诗较少,惟重在“四冯”中诗名不显,然才情亦不在诸冯之下,著有《大行集》,清人王苹、宋弼皆将推为五集之冠。
冯惟敏(1511-1578)字汝行,号海浮。嘉靖十六年(1537)中乡试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然以后会试屡屡不第。居家隐居二十余年,终因不堪酷吏虐政,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谒选直隶涞水县令。仅年余触怒权贵,谪为镇江府教授。不久又迁为保定府通判,隆庆五年(1571)又被任为鲁士师,未赴任,于次年春,径返家乡结茅于冶水之上,亭称“即江南”,惟敏善诗赋、散曲、杂剧,尤以散曲为最。继承了元代散曲豪爽本色的风格,又有开拓创新,为北曲翘楚。今人任中敏誉为:“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四卷,生龙活虎,犹词中之有辛弃疾,有明一代最有生气,最有魄力之作矣。”杂剧作品有《僧尼共犯》和《梁状元不伏老》。诗赋有《石门集》收入《五先生集》,主编《保定府志》嘉靖《临朐县志》。
冯惟讷(1513-1572)字汝言,号少洲。嘉靖十三年举人十七年进士。历宜兴县知县、魏县知县、蒲州知州(从五品) 扬州府同知(正五品)、 南京户部郎中(正五品)、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从三品)、山西按察使(正三品)江西左布政使(从二品)后以江西布政使加光禄卿致仕。曾历十四年之力编纂《古诗纪》,书成之后,影响甚巨。《四库提要》称之为“采珠之沧海,伐木之邓林。”惟讷有诗集《光禄集》,收入《五先生集》。在“四冯”中诗名最高。
冯子履(1539-1596)字礼甫,号仰芹。冯惟重之子,其父惟重病丧庐州时,他出生仅百日。他弱冠能文,13岁即为郡诸生,18岁为廩生,29岁中举,30岁时中隆庆戊辰科罗万化榜3甲第70名进士。历固安县知县(正七品)、兵部车驾司主事(正六品)、山西按察司佥事(正五品)、山西布政使司参议(从四品)、山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1577年,由于刚直不阿,得罪权贵,39岁即辞官归家奉养老母去了。子履善书法,亦能诗,惜不传。
冯琦(1558-1603)字用韫,号朐南。其祖惟重,其父子履。自幼好学,才学不凡。19岁中举,20岁便考中二甲第20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579年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翰林院修撰(从六品),1586年任会试同考官,因功升侍讲学士(从五品),1588年,湖广省乡试主考。1589年充经筵讲官,负责给皇帝讲课。1591年琦任顺天(北京)乡试主考。1595年升礼部右侍郎(正三品)。1601年10月,冯琦升任礼部尚书(正二品)。冯琦文学观极为鲜明,编辑《海岱会集》《五大夫集》和《北海集》等。文学创作真正发扬了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精髓。
冯瑗(1572-1624年)字德韫,号栗庵又号谷泉老人。祖父惟敏,举人,父子升,秀才。冯瑗少年中秀才,23岁中举人,24岁中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朱之蕃榜2甲第20名进士。遂即授为湖广茶陵知州(从五品),1601年为户部贵州司员外郎(从五品),1605年为户部云南司郎中(正五品),1611年升山西参政(从三品),1614年4月升任为开原兵备道。于1615年时年44岁致仕回了家乡冶源。谢绝世事,喜家乡山水。曾隐居冶源老崖崮庄西头虎头山庙,庙右有石河流过,夏秋之际山洪暴发,水急泄而下、声似雷、冯瑗于崖西壁岩上,榜书“轰雷溅雪”四字,下款谷泉老人题。至今赫然。冯瑗先后著有《黄龙纪事》,《开原图说》等书。更喜为诗,作《园居记事十首》等。
冯溥(1609-1691)字孔博,号易斋。高祖惟讷,进士;曾祖子临,廪生;祖父冯珣,贡生;父士衡,恩贡生。冯溥行二。1609年生于益都。冯溥18岁中秀才,1639年中举人,1644年明亡,清定鼎北京,1646年中贡士,1647年冯溥中吕宫榜二甲第11名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升为秘书院侍读学士、顺治十六年升吏部右侍郎(从二品)。康熙元年迁为左侍郎。康熙六年,溥升为左都御史。康熙九年,升刑部尚书(从一品)。康熙十年(1671年),冯博升为文化殿大学士(正一品)。康熙二十一年,溥多次上疏乞休后,康熙批准致仕,时年74岁。
冯溥一生为官顺利,多次主持乡、会试,门生广泛,朝廷大小官员皆称为“宗师”,“阁老”。是康熙皇帝的老师。政界左右逢源,上通下达,为人圆润,在位几十年很是风光,微词甚少。冯溥一生喜作诗,有《佳山堂》诗集十九卷问世。
冯士标(1610-1655年)字端明,号宗尼。曾祖惟健,举人,祖子益、廪生;父冯玑,庠生。士标少年中秀才、24岁中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中庚辰科魏藻德榜3甲第182名进士,时年31岁。适逢明朝亡、清朝建立,士标于是在顺治二年(1645年),参加谒选中式、授兵部武选司主事(正六品),又升陕西按察司佥事分巡关内道(从四品)。1648年,迁右参议兵备庄浪道(从四品)。士标诗文俱佳,曾有《西征记》行世,昔已失。
冯尔昌(1830-1898),字友文,号仲山。惟讷支第十四代孙,1675年五世士伸迁往景芝。尔昌咸丰乙卯年(1855年)中举人,同治二年(1863年)恩科进士,翰林院授庶吉士、编修,历任福建道、四川道监察御史、工科给事中。光禄寺、大理寺少卿,通政使司参议、内阁侍读学士、大理寺兼光禄寺卿,最后升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诰授从一品荣禄大夫。
冯尔昌之先祖冯素虽然离开了故乡临朐冶源,但后代冯尔昌一直与祖乡不断联系往来。冯尔昌一生著述多已散失,惟留一份乡试卷,即所谓“三篇文章二首诗”,其中有《得归字》《五言八韵》。
冯虎臣,武进士,字孔武,临朐冶源人,世居益都。冯裕六世孙。康熙二年(1663年),虎臣中武举人,康熙三年(1664年)参加武会试、中甲辰科吴三畏榜武进士。是科,我县同时中了文武二名进士,(文进士为陈恪),一时全县荣之。冯虎臣中武进士后,官迹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