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741 宪之:乌纱戏装与品级补服——谈中国古代的服饰(二)
乌纱戏装与品级补服——谈中国古代的服饰(二)

乌纱帽为古官帽,起自东晋,开始为宫廷官员所戴,后来发展到贵贱臣民皆用,到了唐朝,则定为官服。《唐书·舆服志》载:“乌纱帽者,视朝及燕见宾客之服也。”晋代的高筒帽,贵族为白色,低级官员才用黑纱。唐以后,官帽才一律变乌,两侧又向外伸出翅,就像戏曲中的乌纱帽。因为是官帽,后来乃发展成为官位的代称。

1960年出土于肇嘉浜路潘允徴墓的乌纱帽

历代纱帽

清代的顶戴花翎

戏曲中艺术化的纱帽

宋太祖像 宋代的长翅纱帽
古代官员的服装有严格的等级规范。不同品级的官员,官服的颜色、形制、质地都不一样,称为品服。比如唐代,“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大红),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紫色一直比较高贵,丘迟《与陈伯书之书》“佩紫怀黄,赞帷幄之策”,高级官员是金印紫绶。白香山《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彼时诗人职位正是九品,所以着青衫。袍不同,“玉带”也不同。在明代,其实只有一品才佩 “玉带”,二品为犀带,三品金鈒(sà)花,四品素金,五品银鈒花,六品七品素银,八品九品乌角。后来因为商品经济发展,也出现违规乱 套现象,比如《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不过是个五品千户,居然可以自己置办犀带,而且自吹自擂说这是“通天犀”,连东京他们的最高上司“卫主老爷”也没有。
戏剧舞台可见到一种前胸及后背绣有一种特殊徽志的官服,叫做“补服”,其所绣徽志,叫作“补子”,多用金线或彩线绣成,为官品的标志。补服为明、清两代的官服,也是一种品服。清代的补服,据《清史稿·舆服志》:“一品文(文官)绣鹤,武(武官)绣麒麟;二品文绣锦鸡,武绣狮;三品文绣孔雀,武绣豹;四品文绣雁,武绣虎;五品文绣白鹇,武绣熊;六品文绣鹭鸶,武绣彪;七品文绣鸂鶒(xī chì),武绣犀牛;八品文绣鹌鹑,武同七品绣犀牛;九品文绣练雀,武绣海马;惟都御史、副都御史、按察使、给事中、御史通绣獬豸(xiè)zhì)。”

穿斗牛服的明刑阶夫妇像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服饰方面的等级标志很多,不限于袍服。比如帽子,在清代称“顶戴花翎”,不同品级,帽顶的材料和颜色都不一样。一品官的顶子是红宝石,故靠杀人升官称“以人血染红顶子”,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青金石,五品水晶,六品车渠,七品素金顶,八品阴文镂花金顶,九品阳文镂花金顶。除顶子外,还有花翎。五品以上可以佩戴孔雀翎,花翎还分单眼、双眼和三眼,一般佩单眼,大臣蒙特恩者可赏戴双眼花翎,能戴三眼花翎,很了不起了,曾国藩就曾赏过三眼花翎。又,清代官员胸前还佩有朝珠,朝珠的材料有珊瑚、琥珀、蜜蜡,也是区别等级的标志。

明清官服

清代文官补服
峨冠博带与布衣短褐——谈中国古代的服饰(一)
乌纱西装与品级补服——谈中国古代的服饰(二)
旗袍与马褂——谈中国古代的服饰(三)
小脚和辫子——谈中国古代的服饰(四)
乌纱西装与品级补服——谈中国古代的服饰(二)
旗袍与马褂——谈中国古代的服饰(三)
小脚和辫子——谈中国古代的服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