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735 宪之:汉末徐州牧——;历史上真实的陶谦
- 发布日期:2022-09-07 17:14:10
汉末徐州牧——;历史上真实的陶谦
宪之

京剧让徐州剧照
京剧四大须生言菊朋与其爱女京剧名伶言慧珠
“陶恭祖三让徐州”是《三国演义》浓笔重彩书写的一个动人故事,与“刘玄德携民渡江”一样,是小说刻画刘备仁君形象给人印象最深的部分之一。也因此,这故事被清人移植入京剧,遂成为“四大须生”之一言派的代表作。“未开言,不由人,珠泪滚滚,千斤重担,我就要你担承”,乃成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委曲婉转的唱腔,传达出州牧陶谦以苍生黎民为重,不搞子承父业,毅然将州事托付给仁人君子刘备的感人襟怀,这与奸诈残暴的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曹嵩路过徐州,陶谦派人护送本来是想结好曹操,不想张闓杀人劫财,曹操兴兵报仇,给徐州带来一场毁灭性的灾难。陶谦“见曹兵势大难敌,打算自缚前往曹营,任其剖割,以救徐州一郡百姓之命”。
刘备接到求援信,念陶谦“乃仁人君子”,虽力量悬殊还是慨然前往相助,其后便有了三让徐州的动人故事。一边是坦诚以待苦苦相求,一而再再而三将州牧位置相让;一边则是再三推让坚执不从,最后是陶谦临危授命,以天下苍生相托,直到陶谦以手指心而死,刘备在众人与百姓苦苦拜求下才权领州事。
小说反复渲染,一唱三叹,两位仁人君子形象,跃然纸上。
从小说的宏观构思来看,“三让徐州”是写陶谦,更是写刘备,这里,陶谦的“仁”,不过是刘备更高一层“仁”的衬托。
历史上真实的陶谦,是怎样的人物呢?
陶谦(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阳郡(今安徽宣城)人。因父亲弃世早而家道中落,幼年陶谦在嬉戏中就是被大家拥戴的孩子王,稍长,“以不羁闻于县中”。同县的退休苍梧太守甘公,在出行中遇到他,见其器宇不凡驻车与语十分赏识,不顾夫人反对将女儿许配给他。
青年陶谦折节好学,举茂才,任过舒、卢二县令、幽州剌史和朝中议郎。《吴书》说他性刚直,在官清,为人有节摡。为舒县令时,郡守张盘是其父执,“意殊亲之,而谦耻为之屈”。郡守有意亲近他,公事进见后留他后堂饮宴,竟然遭到他的拒绝。上级的关照今天也认为是难得机遇,而陶谦刚直,有点不识相,多次不给面子,结果得罪了郡守,想整治他,因为陶谦为官清白,抓不到把柄而罢,后来陶谦也就弃官回家了。
西羌寇边,皇甫嵩以征西将军挂帅出征,召拜陶谦为扬武都尉,这次出征大破羌军。再后,边章、韩遂为乱,司空张温衔命征讨,又请他参军事,两次出征都立了大功。可见陶谦还是有两把刷子,他是凭自己的本事干到了封疆大吏。
两次出征,主帅都很器重他,可是陶谦对張温却“轻其行事,心怀不服”,在庆功宴会上,当众羞辱了这位国家三公级领导,因此被贬斥到边远地区。后来经人说和,張温原谅了他,朋友劝他朝见后到張温处致歉以恢复关系。不料陶谦在朝见遇到張温时却说:“我是向朝廷请罪,不是向您赔不是的。”所好張温还算大度,说了句“陶恭祖还是那个性子啊”,原谅了他。。
可见陶谦为人很有棱角,并非缺乏能力的谦谦君子。
后来黄巾军起,朝廷任命陶谦出任徐州刺史。陶谦击破黄巾,使徐州恢复了秩序。从灵帝中平5年(188年)到献帝兴平元年(194年)陶谦病故,前后七年间,“境内晏然”,“是时徐方百姓殷盛,谷实甚丰,流民多归之”,成为天下大乱中的短暂绿洲,这局面一直延续到曹操两次征伐,特别是几处屠城,才弄得“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陶谦牧徐的建树,有两个方面值得一提。
一是推行屯田,发展生产。陶谦出任刺史时,徐州经过黄巾之乱,“世荒民饥”,陶谦荐陈登为典农校尉,实行屯田,“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粳稻丰积”,五谷丰登,青州、豫州等地的流民也纷纷涌向徐州,著名经学家郑玄和许劭等,也都是这个时候来徐州避难的。
二是兴佛教。命下邳相笮融督管广陵、下邳、彭城运粮,笮融增其盈余在下邳建造大佛寺,可容三千余人。寺中有塔,上有金盘下有重楼,塔为九层八角,每层皆有飞檐,每面镶有铜境,塔顶亦有一面铜镜朝天,称为“九镜塔”。融以信佛免役作号召,招致人户五千余,“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者且万人”。
从民生角度看,陶谦此举固不足道,但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笮融却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今天徐州市的竹林寺,就树有笮融雕像。
东汉全国分十三州部,开始是监察区,后来演变成大行政区。彼时的徐州,辖东海、琅琊、彭城、广陵、下邳五郡国,北到临沂、南到今天的扬州、东抵海宾,州治开始在郯,汉末移治下邳。
《三国演义》写徐州故事,“下邳”和“徐州”是两个城市,彼时尚无这个“徐州”,其实,小说所写的“征徐州”“让徐州”“月夜袭徐州”,这“徐州”都应该是下邳,小说将地域名误作城市名了。今天的徐州,汉代叫彭城,是彭城王国的治所,曹魏时才将徐州治所移至彭城,这之后地域名才慢慢演化为城市名。《三国演义》中的荆州也是如此。《水浒》中也不乏类此现象。演义中常见的“一声炮响,伏兵四出”,那是元明间作者误置时空所致,三国还处于冷兵器时代,哪来的火药!
陶谦原来是徐州刺史,献帝西迁后四方断绝,陶谦遣使间行贡献,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在那个群雄割据各自为政的混乱时代,陶谦的作为表现出维持统一对中央政府的尊重,也是难得之举。
陶谦故后,名士张昭为撰哀辞,称其“膺秉懿德,允武允文。体足刚直,守以温仁。令舒及卢,遗爱于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憬憬夷貊,赖侯以清。蠢蠢妖寇,匪侯不宁……将平世难,社稷是崇。降年不永,奄忽殂薨”,评价甚高。张昭是孙吴的首席谋士,我们徐州籍的经学家,毛泽东主席都称赞过她:“三国时吴国的张昭,是一个经学家,在吴国是一个读书多、有学问的人。”
“三让徐州”的故事,基本是虚构。不过,陶谦在病危之际的确有让刘备接替的意向。《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经过陈登、孔融等人的劝说,刘备这才接受。《后汉书》陶谦本传只说兴平元年“谦病死”,二书均无“三让”的记载。
因为,从当时的情势看,接替陶谦主持徐州大局的,非刘备莫属。
这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
陶谦生前治理徐州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的力量,以曺豹为代表的丹阳派掌握军权,政治上则依靠以陈登、麋竺为代表的徐州本土派。麋竺是当地最大富豪,陶谦聘为别驾从事,后来吕布从刘备手里袭取徐州,麋竺资助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亿万以助军资,刘备赖之复振。陈登字元龙,是三国时代的大名士,经陶谦举荐任典农校尉。陶谦依靠着军界、土豪和名士的平衡掌控着徐州,这两派三种力量谁也不能单独支撑局面,陶谦身后请刘备出掌州政,也是这两派力量互相制约的结果。因为是平衡,后来情况一有变化,丹阳派就勾结吕布夜袭下邳造成徐州易主,至于吕布是曺豹女婿云云,那是小说家为使故事生色的虚构。
从刘备自身看,他正好具备这个条件。刘备虽然没有像样的力量和地盘,但却积累了很高的人望,所以陶谦危难之际才向他求援,他能够有面子写信给曹操劝和。后来刘备丢了徐州投奔袁绍,袁绍“身去邺二百里”相迎,“父子倾心敬重”。再后来归附刘表,刘表也是“自郊迎,以上宾之礼待之”。刘备的声望徐州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何况这时还带着一支可观的军事力量驻扎在徐州呢。
《三国演义》是一部影响最大的古代小说,有的学者称之为亚史诗,他成功的塑造了以诸葛亮、关羽、曹操 、刘备等典型形象,遂使刘备成为信义仁君的代表,曹操成为谲诈暴君的代表,小说以鲜明强烈的尊刘贬曹倾向感染着读者并以此表现着民本倾向。《三国演义》艺术上的成功与不足,都于这一倾向有关。
鲜明而强烈的尊刘贬曹倾向,有着强烈的惩恶扬善作用。在恃强凌弱尔虞我诈的乱世,“三让”故事有着强烈的惩恶扬善感染力量,不过单一化的褒贬坐标也容易使人物形象类型化扁平化,使历史事件概念化,往往不如历史原型丰满,所以鲁迅才批评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曹嵩路过徐州,陶谦派人护送本来是想结好曹操,不想张闓杀人劫财,曹操兴兵报仇,给徐州带来一场毁灭性的灾难。陶谦“见曹兵势大难敌,打算自缚前往曹营,任其剖割,以救徐州一郡百姓之命”。
刘备接到求援信,念陶谦“乃仁人君子”,虽力量悬殊还是慨然前往相助,其后便有了三让徐州的动人故事。一边是坦诚以待苦苦相求,一而再再而三将州牧位置相让;一边则是再三推让坚执不从,最后是陶谦临危授命,以天下苍生相托,直到陶谦以手指心而死,刘备在众人与百姓苦苦拜求下才权领州事。
小说反复渲染,一唱三叹,两位仁人君子形象,跃然纸上。
从小说的宏观构思来看,“三让徐州”是写陶谦,更是写刘备,这里,陶谦的“仁”,不过是刘备更高一层“仁”的衬托。
历史上真实的陶谦,是怎样的人物呢?
陶谦(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阳郡(今安徽宣城)人。因父亲弃世早而家道中落,幼年陶谦在嬉戏中就是被大家拥戴的孩子王,稍长,“以不羁闻于县中”。同县的退休苍梧太守甘公,在出行中遇到他,见其器宇不凡驻车与语十分赏识,不顾夫人反对将女儿许配给他。
青年陶谦折节好学,举茂才,任过舒、卢二县令、幽州剌史和朝中议郎。《吴书》说他性刚直,在官清,为人有节摡。为舒县令时,郡守张盘是其父执,“意殊亲之,而谦耻为之屈”。郡守有意亲近他,公事进见后留他后堂饮宴,竟然遭到他的拒绝。上级的关照今天也认为是难得机遇,而陶谦刚直,有点不识相,多次不给面子,结果得罪了郡守,想整治他,因为陶谦为官清白,抓不到把柄而罢,后来陶谦也就弃官回家了。
西羌寇边,皇甫嵩以征西将军挂帅出征,召拜陶谦为扬武都尉,这次出征大破羌军。再后,边章、韩遂为乱,司空张温衔命征讨,又请他参军事,两次出征都立了大功。可见陶谦还是有两把刷子,他是凭自己的本事干到了封疆大吏。
两次出征,主帅都很器重他,可是陶谦对張温却“轻其行事,心怀不服”,在庆功宴会上,当众羞辱了这位国家三公级领导,因此被贬斥到边远地区。后来经人说和,張温原谅了他,朋友劝他朝见后到張温处致歉以恢复关系。不料陶谦在朝见遇到張温时却说:“我是向朝廷请罪,不是向您赔不是的。”所好張温还算大度,说了句“陶恭祖还是那个性子啊”,原谅了他。。
可见陶谦为人很有棱角,并非缺乏能力的谦谦君子。
后来黄巾军起,朝廷任命陶谦出任徐州刺史。陶谦击破黄巾,使徐州恢复了秩序。从灵帝中平5年(188年)到献帝兴平元年(194年)陶谦病故,前后七年间,“境内晏然”,“是时徐方百姓殷盛,谷实甚丰,流民多归之”,成为天下大乱中的短暂绿洲,这局面一直延续到曹操两次征伐,特别是几处屠城,才弄得“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陶谦牧徐的建树,有两个方面值得一提。
一是推行屯田,发展生产。陶谦出任刺史时,徐州经过黄巾之乱,“世荒民饥”,陶谦荐陈登为典农校尉,实行屯田,“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粳稻丰积”,五谷丰登,青州、豫州等地的流民也纷纷涌向徐州,著名经学家郑玄和许劭等,也都是这个时候来徐州避难的。
二是兴佛教。命下邳相笮融督管广陵、下邳、彭城运粮,笮融增其盈余在下邳建造大佛寺,可容三千余人。寺中有塔,上有金盘下有重楼,塔为九层八角,每层皆有飞檐,每面镶有铜境,塔顶亦有一面铜镜朝天,称为“九镜塔”。融以信佛免役作号召,招致人户五千余,“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者且万人”。
从民生角度看,陶谦此举固不足道,但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笮融却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今天徐州市的竹林寺,就树有笮融雕像。
东汉全国分十三州部,开始是监察区,后来演变成大行政区。彼时的徐州,辖东海、琅琊、彭城、广陵、下邳五郡国,北到临沂、南到今天的扬州、东抵海宾,州治开始在郯,汉末移治下邳。
《三国演义》写徐州故事,“下邳”和“徐州”是两个城市,彼时尚无这个“徐州”,其实,小说所写的“征徐州”“让徐州”“月夜袭徐州”,这“徐州”都应该是下邳,小说将地域名误作城市名了。今天的徐州,汉代叫彭城,是彭城王国的治所,曹魏时才将徐州治所移至彭城,这之后地域名才慢慢演化为城市名。《三国演义》中的荆州也是如此。《水浒》中也不乏类此现象。演义中常见的“一声炮响,伏兵四出”,那是元明间作者误置时空所致,三国还处于冷兵器时代,哪来的火药!
陶谦原来是徐州刺史,献帝西迁后四方断绝,陶谦遣使间行贡献,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在那个群雄割据各自为政的混乱时代,陶谦的作为表现出维持统一对中央政府的尊重,也是难得之举。
陶谦故后,名士张昭为撰哀辞,称其“膺秉懿德,允武允文。体足刚直,守以温仁。令舒及卢,遗爱于民。牧幽暨徐,甘棠是均。憬憬夷貊,赖侯以清。蠢蠢妖寇,匪侯不宁……将平世难,社稷是崇。降年不永,奄忽殂薨”,评价甚高。张昭是孙吴的首席谋士,我们徐州籍的经学家,毛泽东主席都称赞过她:“三国时吴国的张昭,是一个经学家,在吴国是一个读书多、有学问的人。”
“三让徐州”的故事,基本是虚构。不过,陶谦在病危之际的确有让刘备接替的意向。《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经过陈登、孔融等人的劝说,刘备这才接受。《后汉书》陶谦本传只说兴平元年“谦病死”,二书均无“三让”的记载。
因为,从当时的情势看,接替陶谦主持徐州大局的,非刘备莫属。
这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
陶谦生前治理徐州主要依靠两个方面的力量,以曺豹为代表的丹阳派掌握军权,政治上则依靠以陈登、麋竺为代表的徐州本土派。麋竺是当地最大富豪,陶谦聘为别驾从事,后来吕布从刘备手里袭取徐州,麋竺资助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亿万以助军资,刘备赖之复振。陈登字元龙,是三国时代的大名士,经陶谦举荐任典农校尉。陶谦依靠着军界、土豪和名士的平衡掌控着徐州,这两派三种力量谁也不能单独支撑局面,陶谦身后请刘备出掌州政,也是这两派力量互相制约的结果。因为是平衡,后来情况一有变化,丹阳派就勾结吕布夜袭下邳造成徐州易主,至于吕布是曺豹女婿云云,那是小说家为使故事生色的虚构。
从刘备自身看,他正好具备这个条件。刘备虽然没有像样的力量和地盘,但却积累了很高的人望,所以陶谦危难之际才向他求援,他能够有面子写信给曹操劝和。后来刘备丢了徐州投奔袁绍,袁绍“身去邺二百里”相迎,“父子倾心敬重”。再后来归附刘表,刘表也是“自郊迎,以上宾之礼待之”。刘备的声望徐州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何况这时还带着一支可观的军事力量驻扎在徐州呢。
《三国演义》是一部影响最大的古代小说,有的学者称之为亚史诗,他成功的塑造了以诸葛亮、关羽、曹操 、刘备等典型形象,遂使刘备成为信义仁君的代表,曹操成为谲诈暴君的代表,小说以鲜明强烈的尊刘贬曹倾向感染着读者并以此表现着民本倾向。《三国演义》艺术上的成功与不足,都于这一倾向有关。
鲜明而强烈的尊刘贬曹倾向,有着强烈的惩恶扬善作用。在恃强凌弱尔虞我诈的乱世,“三让”故事有着强烈的惩恶扬善感染力量,不过单一化的褒贬坐标也容易使人物形象类型化扁平化,使历史事件概念化,往往不如历史原型丰满,所以鲁迅才批评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更新于 2021-12-01
来自作品集宪之美文
Copyright © 2021-2022 冯氏多彩人生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48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