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761.冯遵慧:又见老家那一抹夕阳
散文2022丨又见老家那一抹夕阳——冯遵慧(江苏邳州)

□本专栏旨在推送2022年度乡土优秀散文,风格不拘,厚重轻灵皆可,务求文学性、思想性、生命拷问性兼具。
□本期作者:冯遵慧
又见老家那一抹夕阳
文/冯遵慧

清明回老家给父亲上坟。
烧完纸钱,猛一抬头,天边的一抹夕阳映入眼帘,不觉心头一颤:夕阳还是老家的美。这时,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几十年前……
小时候,不论是上学前还是上学后,有很大一部分时光,是在故乡广阔的田野里度过的。
初春时节,耐不住蛰居一冬的寂寞,三五个小伙伴相约,挎着篮子逃出家门,到田野里挖野菜去了。挖野菜,只是逃出家门的一个正当理由罢了,其实,所作所为,远远不止这一样。
一旦走出家门,用大人们的话说,就“没有正形”了。犹如 “脱笼之鹄”,一边飞跑,一边喊叫,见鸡撵鸡,见狗追狗,每到之处,不是鸡飞,就是狗叫,有时惹得鸡狗的主人追赶着叫骂。
我们来到尚未种庄稼的春地里,要么比赛越野跑谁跑得快,要么比赛扔坷垃头子谁扔得远,要么比赛呼叫谁的声音高……挖野菜倒成了“副业”。饿了,就到田野里寻找上一年收割庄稼时落下的花生、豆子之类的烧吃……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我们便你追我赶地往家里跑。走到半路,便会遇到前来找我们的父母,来找我的,十有八九是父亲。他不像别人父母那样吵嚷,甚至打骂孩子,而是拍打拍打我身上的泥土,擦擦我额头上的汗珠,搓搓我脏兮兮的小手,把带来的卷好菜的煎饼递到我的一只手里,而他便一手提着篮子,一手牵着我的另一只手往家里走。
走在路上,父亲便会告诉我,到外边玩时,不要惹狗让狗咬着,不要爬树掉下来摔着,不要捉鱼掉到沟里,不要喝生水,不要吃脏东西……听着父亲一条一段地娓娓道来,看到前边被夕阳拉得老长老长的一大一小两个身影,便会不自觉地回头看看身后美丽的夕阳,心中充满无限的幸福感。
比春天挖野菜更精彩的,还有夏天的捕蝉、摸鱼、钓青蛙,还有秋天的追兔、摸鸟、扒豆虫……
春去夏来,夏去秋至。日子一天天过去,一年年过去,但永恒不变的,就是每天的夕阳里,几乎都有父亲牵着我的一大一小两个身影。直到有一天,两个身影的长度比较接近时,我才离开父亲温暖的大手,到更远的地方求学去了。
那时候,最有失落感的就是父亲每年冬天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扒一两个月的河。
秋天收藏好庄稼,刚一进入冬季,父亲便与生产队的几十个男人一起,出门扒河去了。刚离家时还不太想念,十天半月之后便开始想念父亲。那时没有电话,甚至连父亲去的地方叫什么名和离家有多远都不知道,当然是没有任何办法联系的,只好把想念的滋味强忍在心里。
一过腊月二十,估计父亲快要回家过年了,上学也放寒假了,我便在每天太阳还很高就出门去迎父亲。越走越远,一直走到离家老远的西南大路口,仍不见父亲归来的身影,等啊等,直到太阳快要落山,才只好在夕阳的余晖里悻悻地回到家中。
就这样,一天一天地巴望着,终于有一天,迎来了离家一两个月远途归来的父亲。心里便会觉得,那天的夕阳格外美好。
父亲的归来,不仅带来了白面馒头,还带来了荣获的奖状、“红狮”牌锨头和“工农”牌毛巾等。父亲不识字,我便把奖状上的文字读给全家人听。至今我还记得,每张奖状上几乎都有毛主席语录“一不怕苦,而不拍死”。
后来父亲年龄大了,本来不该再去扒河了,生产队仍安排他到扒河工地去给做饭,因为大家都说他做的饭既干净又好吃。即使去做饭,每次还能获得奖状。当我问他原因时,父亲总是不好意思地说,不论怎么推辞,大家总是一致推选他。
现在想来,我日后上学与工作之所以能获得一些荣誉,与幼年时受父亲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是父亲对我最好的教育,尽管他不善言辞,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
想到这些,我的眼眶又湿润了。在老家的那一抹夕阳下,在父亲流了一辈子汗的田野里,我跪在父亲坟前,很久,很久……
(2022年6月2日)


乡村 文化 文学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