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854.冯资荣:清代湖湘诗坛的一对金童玉女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自放翁诗赞湖湘,宋元以降至清,湖湘诗坛勃勃生机,代有才人。湘军领袖曾、左、彭、胡诸公跃马统军挥戈,下马骚诗成吟。国学大师王闿运与弟子齐、杨、夏、释诸君诗作睥睨天下,独步三湘。是故,湘外诗人云;“灵均莫道无消息,天下诗人半在湘。”诚然也。
道光二十四年(1844),邓显鹤先生穷数十年心血,辑沅湘地区晋至清代公卿、布衣、闺阁、释道等诗家1699人、诗作15681首而成《沅湘耆旧集》,对湖湘诗坛创作来了一次大检阅。他以独到的眼光,倾情关注了一对金童玉女,给云蒸霞蔚的湖湘诗坛增添了盎然诗趣。
金童为冯植标,字瑞彩,号锦轩,嘉庆八年(1803)12月28日出生在湘潭石潭坝,父亲冯芳霦不识字,母亲黄氏粗通文墨。他五岁时习读《三字经》、《千家诗》,六岁入村塾。七岁那年湘潭大旱,他随大人去晓霞山龙王庙祈雨。翌日,他把求雨之事讲给先生听,先生命他以龙王庙为题作文。他略加思索,便成诗一首:
龙王有古庙,晓霞山谷边。
庙中有古碑,剥蚀莓苔鲜。
鸟迹虫书满,古字不知年。
先生一看,大吃一惊。此后,先生对他倍加看重了。
后来,他随父母到净山寺还愿,归家后遂作《石屋》诗一首:
空洞屋一间,行云日往还。
从来僧不占,夜月无门关。
从此,冯植标“七岁作诗”的美名就在当地传扬开了。他的宗祖冯承钰、宗伯冯芳菼等都爱好诗词,在县里的文人圈里都小有名气。这两位长辈经常给他指点,并把他的诗作拿给县衙的诗友传阅,观者无不为之点赞。他成为嘉庆年间雨湖诗社年龄最小的成员,不时利用课余去凤竹林参加诗社雅集。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多读诗,多写诗,千万不要辜负师长的厚望。
后来,冯植标果真写了很多好诗。如《春柳四首》:
河风吹暖嫩晴天,
淡绿轻黄分外妍。
几日渡头才拂水,
经旬陌上已含烟。
阳光别路知何处,
青眼看人又一年。
愿得东君恩宠渥,
依依常带露华鲜。
河烟河雨万千条,
镇日春风镇日摇。
落絮暗随金勒马,
飞花乱拥赤阑桥。
怜他子夜抛红泪,
爱尔前溪舞细腰。
赢得新妆夸秀色,
八分眉黛尽堪描。
镜中栏槛画中村,
昔日章台莫更论。
三月繁华游子梦,
六朝金翠美人魂。
呢喃燕语红泥阁,
晛睆莺啼白板门。
为报东皇行近远,
春旗一色绿无痕。
嫩于碧玉软于丝,
半拂高墙半拂池。
太尉营中新婀娜,
灵和殿里旧风姿。
销魂羌笛飞声日,
弹指春衫染汁时。
我愿金衣学公子,
托身常在最高枝。
冯植标的诗作,语言凝练,构思奇巧,写景状物抒情有机融合,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完全不似舞勺之年的练笔之作,炉火纯青,耐人咀嚼,遐思无限。
从七岁写诗,到十二岁预取县学附生,六年间冯植标创作了诗词160余首。正当科举为他铺展锦绣前程的时候,他却不幸染疴,卧榻数月,病入膏肓。临终前,他抱病整理自己的全部诗稿,集为两卷,题名《锦轩吟草》。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6月21日,“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天才诗人,舞勺之年即告别了他的读者,湖南诗界陨落一颗耀眼的新星。难得的一场夏雨,为冯植标西行之路涤净尘埃。
据《中湘油麻岭冯氏族谱》载:冯植标“斯人幼慧,惜不永年,工诗文善书法,虽未展名,名宿重之,有诗文遗稿二集”。
冯植标病逝的噩耗,惊动了湘中名宿,他们为天才诗人的早逝痛心疾首。一幅挽联,寄托了无尽的哀思:
慧本天成,颂诗舞勺;数由前定,驾鹤骑鲸。
《沅湘耆旧集》中辑录有湖南冯氏七位诗人的作品,他们是湘乡冯子振86首、醴陵冯福可1首、善化冯一第25首、冯世柱2首、湘潭冯开云5首、冯植标6首、武陵冯学醇4首。从入选作品的数量,可知冯植标在湖湘诗坛的影响与地位。
玉女乃章绘仪,字素庵,湘潭田心塅人。嘉庆十年(1805)出生,卒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生平不详。《沅湘耆旧集》收录其九岁时所作《荷花生日诗》一首。湘皋先生在诗前小传言:“绘仪字素庵,湘潭人。年十二,隶于学。未几,卒。”
《荷花生日诗》诗云:
记就琅玕奉寿卮,
锦云重匝水仙祠。
红裳竞舞长生曲,
碧藕能搓续命丝。
少女青蘋微弄影,
美人明镜欲分姿。
九华新熟黄粱酝,
齐驾琳宫五色螭。
舞勺之年的一对金童玉女,正欲踱步湖湘诗坛,灵性抒写,却不幸早逝。后人无缘再读到他们的诗作。呜呼!痛哉!
感谢湘皋先生,以诗存人,以人存诗,以诗述史,以史示人。“上不负先贤,下泽惠来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