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富文史,乡村传奇:走回来的冯荫昌,走出去的唐纪虞  每一个时代都有英雄、豪杰和豪强人物产生的土壤。在中国,清末民国大动荡的时代,这土壤好像更肥沃。那个时代,社会腐败,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堆叠,各色人物纷纷登场;小到乡村,大到整个国家,到处都有英雄和豪强纵横的身影。 在笔者工作的乡村——江苏省邳州市铁富镇姚庄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两个人可是声震沂河两岸,大名鼎鼎。 一个是唐纪虞(1905-1933.9.18)。 唐纪虞,字东华,中国共产党郯城县地方组织的创建者之一、“洛口9烈士”之一,被中央革命烈士传编辑室列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著名革命烈士英名录。 唐纪虞是土生土长的姚庄人,其父唐宝山靠推面磨、打烧饼、烧窑维持生计,家境贫寒。童年唐纪虞在亲友资助下得以入本村小学读书,后考入邳县第一高等小学。小学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宿迁中学,但因家贫未能就读。
1927年,唐纪虞在邳县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7月新淘河暴动失败后,中共徐海蚌特委调他到郯城、邳县边境地区,以鲁南特派员名义开展地下工作。在他的领导下,一年左右,郯城县西南部党的组织即发展到20多个村庄,同年夏,唐纪虞领导组建了中共涝沟区委和中共城关区委;1932年3月,又组建了中共马头中心区委,使党的组织在郯城、马头一带得到迅速发展。 1932年10月,因敌特收买的坏人告密,唐纪虞在重坊被捕。在敌人的法庭上,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始终保守着党的秘密。1933年9月18日,唐纪虞与另外8名革命同志在济南洛口英勇就义。在刑场上,他神色自若,视死如归,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表现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 现在的姚庄,没有姚姓,更没有唐姓。说起唐纪虞,也只有六、七十岁的老人有所耳闻。据现年74岁的冯昭纵老人回忆,1963年春天,唐纪虞烈士的后人曾来姚庄寻访烈士的童年少年事迹。 唐纪虞烈士慷慨就义,是共产党人的英雄,更是人民的英雄。他虽然只活了28岁,但他的事迹足以光耀千秋、砥砺后人。 但现在的姚庄、甚至铁富,知道唐纪虞烈士其人其事迹的人很少。这也许与他少年离家、家人很早搬迁有一定的关系。 另一个名人是冯荫昌(1896——1940)。 “冯荫昌”这个名字,少有人知;但说起姚庄“冯大寥”,在铁富周边,六十岁往上的人,知道的很多;甚至很多老人谈起他,还能说道个一两个小时。在民间,他比唐纪虞烈士更是传奇。 这个读过新学堂、做过八天(也有三个月之说)砀山县县长、手下一度拥有枪支上百杆、上世纪三十年代国共两党都想收拢的人,在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绝对是一个豪强人物。 笔者在第一次听老人谈到这个人的时候,就想到了电影《红高粱》和《让子弹飞》,觉得这个人绝对算得上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邳北一带的一个枭雄;因此就产生了细致了解的念头。为此,笔者查阅了邳州志、邳州文史资料、铁富镇志,但都没有查找到冯荫昌的相关信息;网上搜索,甚至扩大到与其相关的人名,但皆是一无所获。 一个邳州授贤冯氏大树堂族谱上确凿有记的人,一个当时在邳北郯西、沂河两岸很有影响的人,一个至今还被上了年岁的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人,怎么就没有哪怕巴掌大的一纸记载呢? 冯荫昌死于1940年夏。麦收刚刚结束,邳县国民党县长王化云(注:也许是日伪县长。王化云两任邳县县长,国民党和日伪都干过。)带着一队兵从港上半庄来到铁佛寺响水流张家麦场。他派出两名卫兵去姚庄请冯荫昌,说是要看看冯荫昌大人新得的一把德制手枪,顺便谈一些事情。
做过砀山县县长、读过新学堂、人脉很广的冯荫昌是没怎么把王化云这个土县长看在眼里的。卫兵提醒他要不要带上队伍过去时,他非常轻蔑:谅他小小王化云,也不敢把我怎么样?说完纵身上马,带着两名贴身卫兵,一路溜溜达达奔响水流而来。 一节地的距离并不远。冯荫昌没有想到的是,王化云这次来响水流就是专为擒他。一进张家场院,两名卫兵就被挡在院外缴了械;王化云坐在场屋正中,冯荫昌刚跨过门槛就被两杆枪顶住了脑袋。事情发生突然,冯荫昌猝不及防,据说被捆上后,犹自大骂王化云不止。王化云动作很快,在蔡家东处决了冯荫昌的护兵冯宗林、王良园,然后押解着冯荫昌走南冯场过武河、经沟街过沂河,直奔驻兵地半庄而去。一天后,王化云枪杀冯荫昌于港上半庄湖东地。 王化云急于杀掉冯荫昌可能出于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当时国民党特派员徐岩坤搜罗邳郯沂河两岸豪强势力成立独立团,委任冯荫昌为团长;冯荫昌购买和收缴当地及附近地主看家护院的枪支累计已有数百枝,势力越坐越大。冯荫昌父辈乃朝廷五品捐纳翰林,家里有土地十余顷,颇有家资;再加上接受过新学教育和有做过县长的经历,冯荫昌为人倨傲霸气,常插手干预邳县行政、司法事务和民间纠纷,几与县政府分庭抗礼。 二是1939年钟辉受党的指派,在沂河岸边创建了苏北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钟辉任司令员兼政委。钟辉司令员和党的陇海游击支队邳县独立团团长栗培元多次出入姚庄宣传抗日救亡,冯荫昌都是热情接待;甚至接受钟辉司令员的邀请,亲赴四户参加抗日救亡动员会,捐款捐资。冯荫昌的儿媳妇窦剑华还是钟辉部队文工团的文艺兵。据一些材料看,王化云是铁杆反共分子,对付共产党人及亲共分子从不手软。对于可能投共的冯荫昌,王化云的处理方式符合他的一贯风格。 据冯氏族谱记载,冯荫昌,字森溥。“冯大寥”是别人背后对其的称呼;这个“寥”字只是一个读音,也可能是“料”字,源于冯荫昌其人体形健硕、杀伐决断说一不二。
据乡村老人口述,冯荫昌少年聪慧、博闻强识,读私塾,读小学,读中学,成绩都是名列前茅。在上海法政学校读书其间,带来了他的第二位妻子杨氏。 在姚庄、响水流一带有这样一种传说:说杨氏系出苏州名门,家境显赫。杨氏与冯荫昌私奔,杨父震怒,专程找到了姚庄。在姚庄冯家住了几天,没大看得起冯荫昌的家庭,想带杨氏回去。冯荫昌心中恼怒,就趁着派人送杨父去丁沟看眼疾的机会,安排人在冯圩扮马子(土匪)枪杀了杨父。此事如果属实,可见冯荫昌心狠手辣、绝非等闲之辈。
冯荫昌有妻三位,原配窦氏,再配杨氏,三娶沈氏。据言沈氏原是冯荫昌大姐家的丫鬟,被冯荫昌看中,带回姚庄做了第三房太太。姐夫是新沂瓦窑一带的大户马家,对小舅子冯荫昌的行为非常不忿,就在一些场合说了冯荫昌的坏话。后来马家就出了事,姐夫被政府关押。大姐知道弟弟有关系和手段,就来娘家求弟弟把姐夫保出来。冯荫昌说,姐夫在新沂出的事,我哪里管的了那么远,鞭长莫及。姐姐哭着回去,到处求人碰壁。有人就告诉他,你找谁也没有用,你还得回去求你弟弟。大姐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就卖了几顷上好土地,买了两盒烟土,又来找冯荫昌。说,这是你姐夫抽剩的烟土,他也出不来了,弟弟你就留着抽吧!冯荫昌漫不经心地打开烟土盒,看了看成色,对大姐说:姐你回去吧,你到家,姐夫也应该回家了。大姐回家,丈夫果已归。正如冯荫昌所言。 此事如果属实,可见冯荫昌是唯我独尊、睚眦必报之人。 关于八天(也有说是三个月)砀山县长之事,听起来更像是传奇。有两种版本。
一种版本是,皖直大战其间,一队打了败仗的奉系散兵辗转到了姚庄。冯荫昌的父亲冯珍文老人悉心招待,并奉送川资。恰好此队散兵中有张大帅的亲信,回去后就给大帅讲了冯珍文老人招待的事,并说冯珍文老人家的公子冯荫昌是法政人才。恰好砀山县长出缺,大帅就给冯荫昌安排了砀山县长一职。 另一个版本是,冯荫昌大学肄业回家,无所事事,冯老翰林就托人花钱买了砀山县长一缺,安排冯荫昌从政入仕。 两个版本的过程和结果到很一致,都是说冯荫昌带着两个随从赴任,上任即大肆搜刮钱财;没几天军阀混战的战火烧到砀山,县政府被炸,冯荫昌好不容易脱身突围。从此专心以姚庄为根据地,积累财富、招兵买马,积极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关于冯荫昌的段子还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听几位老者的口述,冯荫昌为人非常强势,但很少欺负普通老百姓。他家场院里的草垛上是放着笊钩的,谁家缺少柴草烧火做饭,尽可以去取。 同样是姚庄人,唐纪虞家境贫寒,冯荫昌家境优裕。同样出去求学,唐纪虞忧国忧民,很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向了更为广阔的人生天地;同样出去求学,冯荫昌带回了一房姨太太,专心经营地方豪强势力。 不一样的个性,不一样的追求,决定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沂水悠悠,武河潺潺,英雄豪杰终作土;银杏历历,老槐萋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音容杳杳,往事渐虚,乡村总该留住一些历史。 因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