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27 我的家族我的根——代州冯氏(三)
策 划 /冯 覣
代州 冯氏故事之二—— 冯芝送柳 冯家有一官居二品的大官叫冯芝,多次主持江浙乡试。一年在江浙主考,亲眼目睹江南人文荟萃,心生羡慕。在他下榻的南京学台衙门前有棵大柳树,粗壮挺拔,枝繁叶茂。当地人认为南方人才辈出与与这棵大柳树有关。大柳树每长一个分枝,这里就多出一个举人进士。哪里插扦了这棵树的一根支条,那里就文风鹊起。冯芝虽在异地主考,但心系故乡代州,于是以大树太高影响衙门出进为由,令人剪去一些枝条。还命人快马加鞭给代州送回一些,让家乡父老栽了下去。说也怪,此后数年江浙登科人数有了下降,而代州科举人数大增。还有人说,当年冯芝送回的这些柳枝都栽到了西门外,棵棵枝繁叶茂,绿荫如盖。于是西门外的林荫大道也也成了学子祈福、赴考,居官上任的福地。

宗亲絮语
盛祖十六世孙 冯丰年
雁门冯氏溯祖源,山东青州寿光县。
纪台社有三户垛,冯氏四世来戍边。
明朝成化十一年,始祖冯盛徙代县,
务农耕作苦创业,定居城内冯家街。
五世择居迁道后,七世再分有道前。
八世部后生新脉,三支冯氏大繁衍。
先祖辈辈重教育,子孙代代律己严。
举人进士学有长,著书立说数百篇。
武将沙場勇捐躯,文官清正又清廉,
名人精英载史册,励志故事牌坊现。
履职台湾成史证,抗日事迹血书写,
治家兴业留遗产,书就方世金玉言。
家教家训无价宝,立规立德有方圆。
今逢盛世艳阳天,雁门冯家尽开顔。
专家学者献智慧,干部职工竞争先。
士农工商齐奋斗,为党为国做贡献。
父老兄妹都牢记,一行一动常戒勉,
家族文化须传承,择优弃劣路不偏。
遵纪守法当模范,戒骄戒懆性要谦。
紧随潮流不落伍,诚信友善讲和谐。
合力助圆中国梦,同为华夏谱新篇。
(作者为代州冯氏十六世孙、原忻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冯拴弟珍藏的冯氏族谱手抄本)
赞祖父
冯灌植 雁代冯门三晋雄,紫禾功业史留名。宏图大略营绥远,亮节高风济厄穷。家国忧吟川路险,民族亲树冢峰青。轩辕不负论成败,不肯炎凉随世情。
赞兄长——冯厚植冯苓植
冯灌植
冯门世代有传承,
兄弟栋梁双子星。
梦筑空天航宇宙,
情牵桃李育精英。
读书万卷凭驰骋,
翰墨汪洋仼纵横。
千剑频观方识器,
长歌后奏晓声听。
(作者为冯曦公孙女,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大学俄文专业,后任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冯氏文化宗祠故址尝思旧之世家巨族,代东杨氏、城内之冯氏文治武功并称显赫。其裔族各建祠堂,旨在克绍先志,以贻后昆。冯氏宗祠俗称冯家祠堂,位于代县城内西北街。约创建于明晚期,清初扩建,民国三十年全面整修,占地三千余平方米。

原祠堂座北向南,为两进四合式庭院,自前至后依次建祠堂大门、献堂、享堂,两侧围厢房、储库等房屋,后院辟花园一区。主房祠堂面闊三间,进深两间,硬山小式结构,青灰瓦顶,雕砖拱券门窗。堂内奉祀四世祖章泉公讳愈以下神位,附祀九世嘉禾公讳允升及子孙牌位。
全院建筑用材经济,力避奢华,布局紧凑,无富丽堂皇之饰,有清幽肃穆之象。昔日,着专人看护,每年正月,阖族举行祭祀典仪,供品丰盛,绘像恭悬,拜谒焚香,甚为隆重。充盈着中国伦理文化之气氛。

代县西北街冯氏,祖上明初由山东寿光县迁籍代之振武卫,遂定居代州城,明中叶以后,子孙瓜瓞绵延,家风肃然,绳其祖武,遂评彰显。有清一代,冯氏宗族崇儒奉教,庭传诗礼,人才辈出。谱牒所载,上朔三百余年,冯氏一门出进士十八、举人五十四、五贡生七十余,秀才更不知凡几。可谓累世簪缨,雁门之望族。 然则,若子若孙或登第从政,或饮誉士林,其诗文翰墨,海内奉若拱壁。嗣后,几经劫难,尚存于世者,仍不失为研究家族文化的珍贵遺产。

祠堂供品

(2017年秋祭祖大典合影)
代县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县委、政府非常重视名城的建设与开发,特将祠堂原址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碑昭示,以提升古州城之文化品位。 全国著名作家、原内蒙作协副主席、十八世孙冯苓植先生,品望学问,玉振金声,当代影响颇巨。卸任后数度归里祭祖,緬怀先人遺风,诚为延续文脉。先生殷切期盼乡里人文蔚起,人才济济,更愿华夏复兴,奉献夕红之余热。今岁乙酉初秋,嘱为撰文,以表其衷。余才识浅陋,勉赘数语,聊为之记。 雁门后学崔有良撰并书 公元二零零五年九月十四日 立石 定襄石匠杨三红刻(作者为已故山西著名书法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