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样超脱旷达的人生观,也让他拥趸众多,林语堂先生甚至直言他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事实上,一个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上都首屈一指的人物,又有着如此旷达、洒脱性格的人物,想来任谁也是很难有抵抗力的。
而在苏轼的一生中,黄州可以说是有着转折点般意义的存在。
虽然之前便因为反对王安石的变化,屡屡被外放,但却并无性命之忧。可就在1079年,在调任湖州知州之际,按理要上呈颂表的苏轼,却在颂表中难免有几句感慨自己境遇的“不忿之语”。
于是“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语,就成为了新党们攻击他的把柄。是年,仅仅赴任三个月的苏轼便被捉拿下狱。乌台诗案的爆发,也险些让苏轼丢掉了性命。幸而王安石、苏辙上书才算是保全了性命,不过他也藉由此被贬黄州,出任团练副使。
人生的大起大落、险死还生,也让苏轼在黄州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彷徨的时刻。在黄州他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等一系列的千古名篇。这些名篇立意不尽相同,但却都透着苏轼的才气与人生观。
在黄州的时日里生活清贫,他躬耕于东坡,生性旷达,倒也乐得逍遥;但即便是如此,每逢佳节却难免心中会生下悲凉之意,感慨人生。
元丰四年(1081年)中秋,苏轼写下了《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词中苏轼夹杂着对亲人的思念,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尽数写尽。这首词也堪称苏轼词中最为大彻大悟的一首,词中的前两句更是直抒胸臆,蕴含哲理,令人惊艳。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在词的上阕,苏轼第一句便表明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世事不过是大梦一场罢了,人生又能度过几个清秋。 乍看似乎颇有几分消极,但实则不然。这句话中透着佛、道的思想,与庄周梦蝶,与《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颇为贴切。
苏轼,作为一代才子,儒、佛、道兼修,对于人生观也难免受此影响。而最好的人生观,最让人大彻大悟的人生观,莫不就是知其如梦幻,却又能坦然面对,享受逐梦的过程。
接下来,苏轼写到夜晚秋风吹散在回廊上散发出阵阵回响,看着镜中的逐渐衰老的自己,又逢佳节任谁也难免会心有波动。
下阕中苏轼却颇带些自嘲的意味写到:大抵是因为酒太差,才导致少了客人,少了朋友来往;天上的明月都时常被乌云遮蔽。而在这个本是合家团聚的中秋节中,又有谁能够陪伴我呢?握着酒杯,不由得地便想着远在北方的老弟。
想着自己的遭遇,内心渴望着与朋友、家人相伴,又是中秋佳节,作为一个满腹才华的才子苏轼也不免倍感人生路上的“梦幻”,不免有些孤独悲伤。作为苏轼的弟弟,苏辙与苏轼感情深笃,期间更是在哥哥被贬谪时多有助益,而作为哥哥的苏轼自然也心有挂念,于是也就有了“把盏北望”。
小结
在这首词,虽然词浅却立意极深,尤其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可谓是惊艳了岁月之句,更是透着无穷的哲理。
人生如梦,本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但在这真与假中,知道是假,却仍坦然面对,乐天知命才是更好的人生态度。苏轼就是如此做的,如是才有了被贬谪惠州时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如是才有了被贬儋州(今海南岛)时的“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