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11 我的家族我的根——代州冯氏(四)(诗萃)
2019-08-02
本集看点
本集文字是中国诗词协会会员、代州冯氏裔孙冯湘的百行长诗。时垮五百年,人涉近百名。数冯家辉煌,道个中奥秘,悟兴衰规律。或娓娓道来,或慷慨直陈,静下心来细读,你一定会如深山寻宝收获满满。

我的家族我的根
裔孙 冯 湘
(一)
我的家族——雁门冯氏
是一个五百年历史的名门望族
五百年 ——五百个冬夏春秋,
五百年——六千个月圆月缺月沉月浮,
五百年——十八万个日落日出,
五百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一瞬,
五百年——在人生的旅途中又是漫长的守候,
五百年——足以改变一个家族。
五百年前始祖冯盛携孤子冯时,
由鲁至晋
踏上戍边的征途,
最终锁定雁门关下,
开启了一个家族的历史。
从一个低级武官起步,
敏锐地抓住“开中法”的机遇,
在守护边关的同时,
涉足守关大军的军粮和食盐运输,
经过四代人的艱辛打拼,
商资由十数到数百,
由数百到数千再到钜万,
终于成就了一个盐商巨贾

(清廷赐给冯家的乐善不倦匾——私人藏品)
三世天禄家境优裕,
膝下四子聘师课读。
长子冯忠承袭祖业,
其余三子文武兼修。
二子冯恩考中举人,
三子冯惠得中武举,
四子冯愈博学通儒,
天不假年中道崩殂。
五世宾期官至刺史,
河东盐运,渤海造舟。
陈州任上奉命对农军剿抚。
五世明期曾赴乡试,
中本省亚元光宗耀祖。
六世冯容原名世京,
受聘传庭参赞军务,
协助秦抚大破农军,

(代县韩街民宿馆的一代廉吏冯志沂腊像)
擒斬高闯王,大败李自成,
成为明庭苟延残喘的主要支柱。
更有大儒冯如京,
明清两朝纵横五省,
官至左藩通奉大夫。
武功赫赫著作等身,
成为家族一颗耀眼的明珠。
有清一代我族能人义士犹如井喷,
先后高中进士十八
举人五四,
贡生七十余。
官至总督、巡抚、布政、按察使,
道台、知府、知县、训导更是数不胜数。
首名进士冯右京,
曾任山东道监察御史,
有“埋轮之节”“骢马之风”。
上与权贵抗争,直声震朝右,
下察百姓疾苦,为民谋福祉。
家乡的口碑更是在父老中传流。
代县阳明堡一带至今仍传说
“冯右京重建小茹解”的故事。
云骧、云骕乃同胞兄弟,
“兄弟进士”曾在州城建有牌楼。
兄在官场数十秋,
所过之处政绩超一流,
学问人品双丰收。
弟在朝廷为君分忧,
良好的学识良好的官箴为时人和后人赞叹不止

(冯如京墓志铭——私人藏品)
元方、允升、和光裕,
三凤齐鸣动九州。
“西南一柱”黎民福,
撑起清廷半疆域。
“五子登科”天下奇,
冯氏一门梅开二度。
钟宿捐官内阁中书,
其子五人两中举人,三中进士。
老五次子名肇崧,
肇崧五子再登科,
三中举人,两中进士。
民国年间冯氏中兴,
核心人物冯曦叔侄两。
其叔冯曦为冯氏十六世,
留学日本归来奉调绥远办垦务,
曾任建设厅长、代理省主席。
提倡“五族共和,实业兴边,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兴水利、办工厂、修公路,
实业救国数年成效丰。
其侄鹏翥曾是保定军校炮科生,
毕业后由连营团一路升任中将军长。
因政见不合与闫锡山分道扬镳,
出走四川向蔣请战不预,
流寓雅安含恨病逝终。
一九三三年叔侄合力续修谱,
为传承冯氏家族文化立巨功。

【湖南巡抚冯光裕墓地(人称巡抚墓) 】
(二)
冯氏起家为军户,
习武传统是家魂。
四世冯惠中武举,
“明威将军”武功武德盖代郡。
六世配京袭爵小石口防守,
适逢刘千郎枋发动暴乱,
配京镇守水峪口,
数倍敌军数日攻,
弹尽援绝为敌俘。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
宁死不屈,
表现出军人的铁骨铮铮。
明清两朝冯氏武举有六名
还有武进士冯敬,
八名文职任兵备道,驰骋疆场

(根深叶茂的 知园古树)

(2017年秋祭祖冯明会长在主持祭祖大典)
(三)
无论是在人生的低谷
穷困潦倒身无长物,
还是在仕途通达身世显赫,
我族先人都没有泯灭做人的良知。
始祖冯盛始迁之时,
其座佑铭即为“诚信清廉积善知足”,
偶拾巨金数年寻主
谢绝酬谢分文不受。
三世天禄兄姊早逝
抚养一侄三甥成人,
出粟赈灾舍田修路,
种种善事可为“德厚”
四世忠公多年经商,
成为远近闻名的盐商巨贾。
遇灾年曾在
家乡赈灾三月。
在扬州广做善事,
太原抚军颜其门‘积德裕后’。
前五子父钟宿,
为秀才时其父灵台县令。
前任漏报赈灾户,
钟宿回家卖地助文,
用来为灾民发放补助。
种种善行
代代都有。
(祭祖家人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