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纪事】
父亲忙年----写春联
冯恩科
父亲忙年是写春联,父亲不是书法家,但他的毛笔字写的好看,就象是农村某个人有最拿手的农活一样好。特别是他写的春联远近无人不晓。
父亲的文化程度不高,从小在朱位他姥爷家东马状元庙里的私塾学堂上的学,解放后在村里干了三十多年会计。在那个特殊年代,父亲也算是个有文化的人了,父亲生性刚直、憨厚,对待工作特别认真,无论干什么他都搞得有声有色,让人啧啧称赞。父亲又是个乐善好施,与人为善的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书写毛笔字的人很少,特别是过年写春联的人就更少了,那时候过年人们都提前在家备好红纸、墨汁,发出邀请等待书家去写好门对子(春联),便是春节前的最大收获。父亲甘愿给村里乡亲写春联也是对乡邻日子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接济。
过入腊月十四,母亲便把家里室内、室外打扫的干干净净,腾出宽敞的空间让父亲开始他那半月的忙年生活----写春联。农家的年味,到了腊月初十,左邻右舍就把裁好的对子红(春联纸),一卷卷的陆续送到我们家里。父亲就象包下了写春联的任务一样开始了他的忙年生活,那期间学校也已放了寒假,我就跟在父亲的身边摁纸、拿纸、磨墨、摆对联、拾对联、卷春联跑前跑后地帮忙。父亲写春联先是把红纸裁好(一般送来的都已裁好),再把裁好的纸按长短叠放在一起,根据联句字的多少,折叠成九字格、七字格、五字格,对联的内容没有工具书,全部都装在父亲的脑子里,铺下纸张书写起来龙飞凤舞,十分潇洒,看着特别的容易。有时父亲一边写一边向我解释这个字的写法和这个对联的出处典故,潜移默化地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诗意熏陶,在我心中洒下一颗学写春联的种子。
父亲写春联也是随着时代去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写的春联多数是主席诗词选句:“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等歌功赞美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对联用于春联。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父亲写的春联也便有了更大的变化,春联有了新老结合:“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万象更新百花开,齐步长征从头迈;四海澄明辞旧岁,万象更新迎新春;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书为天下英雄业,德是人间富贵根;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东郊日暖连理枝头盘子玉,西野春浓绿杨烟外吐黄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和风吹柳绿,细雨点桃红;福寿双全主,人财两旺家;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等一些富有哲理和喜庆的联句做春联。那时候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养猪的习惯,就有了栏门对子,栏门上的春联多选用蓝色纸写,春联多为:“人勤积肥多,食好养猪大;春出千车粪,秋收万担粮”。横批是:“六畜兴旺、好大肥猪、积粪如山”等好的句联。当然还有灶王爷那里那句“上天言好事,下地入福门;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春联,这些烩炙人囗的联句几乎全部印在父亲的脑海里,成了他书写时最熟悉的春联。
一个上午的劳累,写好的春联红红火火铺满了屋地满床,室内外空气中氤氲着浓浓的墨味芳香。这时,父亲总会很惬意地把沏好的茶水端在手里,一边喝着,一边欣赏点评春联中那个字写的好,那个字写的结构中是否还有点欠缺。等待墨色晾干后收拾起来又开始新一轮的书写。父亲写春联是有计划表的,白天在家把近邻和送到家里的门对纸写上一天,晚上按照计划顺序先去前街写几个晚上,再从后街的东头写向西边。过了腊月二十五,便被邀请到邻村去书写春联。直到二十八才记起自己家的春联,这时全家上阵帮着,一边写,一边贴,年年如此,但父亲总是有条不紊,忙得不亦乐乎。
星转斗移,一愰四十多年过去了,老父亲业已不在十年了,但父亲过去住过的老屋内的房屋(内室)门框上,父亲写的春联依然还贴在上面,红纸黑字还是那么的朴实、雅观、大方,熠熠生辉。字如人生,他写的春联如果没有足够的岁月沉淀下来的功夫,字是没有味道的。你若仔细去品赏春联中的每一个字,你会感到字字句句就象一杯杯陈年老酒,浓酽甘冽,陶醉温馨。
作者简介
冯恩科,临朐县冶源街道车家沟村人,山东省齐鲁美术家协会会员、潍坊书画研究院会员、临朐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临朐书画研究会会员、临朐县乡贤民俗文化研究会冶源副秘书长、爱好诗词、散文、书画创作。作品在《青年思想家》、《风筝都》、《山东工人报》等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