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以祥先生工作照
E787.冯春明:触摸与拷问

地球天天都在转着,人天天都在走着。记得一位伟人在他的诗中曾经写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伟人的情怀和气魄令人敬佩,但“日行八万里”“遥看一千河”,那毕竟是因为地球在转着,而不是人在走着。人真正想迈出哪怕一步去,也往往很难。历史的惯性决定了人的那种墨守成规的习惯性思维,也因而习惯了原地转圈。在这个过程中,当一个人开始想着试着跳出这个圈子去时,就已经十分难得了。现实中有一个人,他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没有能够跳得出去这个圈子,但是他想了,他不仅一直在跃跃欲试,而且一直在试图跳出这个圈子去。他的出现让我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那个从山下往山上反反复复地推着那块巨大石头的西西弗斯,他也因而让我印象深刻。
《拷问教育的灵魂》和《触摸教育的思想》是沂南二小原校长赵以祥先生有关教育的两本专著。这两本分别由团结出版社和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教育专著,是赵先生一再试图跳出那个人们习以为常的固有教育模式的圈子时,日积月累地留下来的思想轨迹和研究成果,它是赵先生从教四十多来基于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教学笔记和经过深入思考之后的结晶。
前些日子,我与心理咨询师周韶峰一起在赵以祥先生处拿到了这两本专著。周韶峰很风趣地说:“这书来之不易呀,它们是赵校长的龙凤胎。”是的,一直为人低调的赵先生,他为了这对“龙凤胎”地出生的确孕育多年了。四十多年来,赵先生不管是在教学的时候,还是做校长的时候,为了孕育这对“龙凤胎”,他从没有停下来过。为了深入了解小学教育的现状,他甚至主动放弃中学校长的位置,到基层小学担任校长,一干就是十几年。期间,针对教育的现状与未来,他写下了五十余万字的工作笔记。从而,他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心理预防”“教学策略”“课堂观察”“考试与评价”“教学与管理”“教育教学效率”等方面的问题一一进行了梳理,并就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怎样让学生成为本来的那个最好的自己?以及现有教育模式的弊端和如何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就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如何保护学生的天性等问题,提出了“分层目标”“分层教学”“分层学习”“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考试”“分层评价”等构想。
在《触摸教育的思想》一书中,赵以祥就“素质教育”“职业规划”“家校社共育”“辍学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思考,他一再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差异,尊重教育规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即素质教育=个性教育=教育=因材施教=学生在“德、美”必备品格和“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智、体、劳”有“差异化”的发展=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得以“个性化成长”;全面发展≠平均发展……
透过赵以祥先生的两本著作,它能够让人深深地感觉到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的文化情怀,以及他对于目前教育现状的担忧和对下代人健康成长的期待。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科技迅猛发展,从愿望上来讲,现代社会的建设性作用应该包括丰富人性内容的力量。但就教育而言,如果把教育分隔在其它生活的部分之外,单一的强调“分数”,则会使其负面作用凸现出来,甚至造成一种不适合人性发展的社会情态。显然,赵先生于教育的最基层,已经深深地感觉到这种潜在的危机了。因而,他在文中那些不厌其烦的提醒和呼喊,振聋发聩!而他的“教薄教材”“读实丛书”“写活作文”等等……则让人感觉到有一股发自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心底的温暖人心的暖流迎面扑来。
历史的进程中,每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总是需要找到一个地域或一部分人去突破习以为常的桎梏的。我想,这一切所需要的,首先就是要有一部分人率先站出来,而这一部分人身上所彰显的恰恰是一种文化上的自觉。过往,许多人类得以健康延续下来的因子,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就像鱼不会注意到水一样,但水恰恰是鱼的生命中最最需要的,而这一部分人就如同水之于鱼一样的存在。他们晓得人最最重要的是要保有一份天性,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健康成长的空间。因而,每当我想到这些的时候,我对身为教育工作者的赵以祥先生和他的“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如何保护学生天性”的命题肃然起敬。
赵以祥先生的“龙凤胎”囊括了教育问题的方方面面,是一本难得的有关教育的具有前瞻性的好书。那书直面人生最最重要的那个部分。显然,赵先生所努力的,所关注的,所祈求的,就是跳出现有教育模式形成的那个固有的僵化了的圈子,让每一个学生在关键的成长期,找到自己的定位、方向和尊严!他因而一直在默默地努力着,锲而不舍地探索着。
就赵以祥先生的教学轨迹而言,在许多人看来有些“另类”,但是,正是他的这种与众不同,才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兴趣。因为赵先生的所思所想,内里有着对于人的生命的深刻见解,他深晓人生的苦难种种!所以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不再抱有肤浅的乐观。如今,赵先生已经离开了沂南二小校长的岗位,他去了沂河东岸一个村庄的小学,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老师,他按时上班,按时下课……但他一直没有忘了他要为跳出那个“圈子”而努力的初衷。
40多年来,赵先生走的是一条非同寻常的路,他得到的支持少,受到的反对多。但无论如何,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固守“个性教育”,坚持顺“势”而为和不顺“式”而为,让兴趣和学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以成为本来的最好的自己。为此,他——体验了众多岗位。先在小学11年,又到初中18年,再调回小学14年;从乡镇调到县城,又调回乡镇;从教师升任校长,再返回到教师岗位。——探索了很多学科。他教过复式班,教过小学语文、数学、自然、历史、科学、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和初中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生物等大跨度学科。——研究了多个领域。班级管理、德育工作、教学工作、教研工作、科研工作、管理工作、安全工作、学校工作、党建工作等。他——分析了不同教育,以及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的差异与融合,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差异与互补,沂南县东南西北中教育的差异与均衡等。——破解了一些难题。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与矫治、德育教育低效的原因与三个高效路径和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原因与三种有效评价导向策略、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与有效预防疫苗等。
是的,他从一名教师到中学校长,从一个中学校长到一名小学校长,从一名小学校长再到一个小学老师,他一直在努力着,他相信当一个人的目光一旦停留在一件事物上时,会有更多个人的目光停留在同一件事物上,总有一天会让上帝把那件事物改变了的。他也因而相信,当一个人敢于孤独前行时,美好的景物才可能在周边展开。

赵一祥先生专著
冯春明,1959年生,山东沂南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有散文、诗歌、文学评论见于《山东文学》《山东作家》《前卫文学》《时代文学》《当代文苑》《青岛文学》《延河》《九州诗文》《诗刊》《星星》等。著有散文集《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