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835 冯殿佐:千古一表泷冈阡
#传统文化11个#古今人物志16个#文学原创3个
收录于合集时间已经是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的秋天。
“敕:朕惟北海,九州之古郡,而东人之都也。近世两府出入,为均逸之地,非耆德峻望,不为倚毗。……可特授行兵部尚书,依前充观文殿学士、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东路安抚使,功臣、散官、勋、封、食实封如故。”
伴随着这道诏书,青州府迎来了曾经在朝廷之上叱咤风云而后来流芳千古的一任知州——欧阳修。
(图片来自欧阳勇《泷冈阡表》碑考)
一
实际上,欧阳修早在几年之前就多次申请致仕还乡,但是,深得皇帝倚重的他申请屡次被驳回。
还好,这次虽然没有获准致仕,能够离开波诡云谲的朝廷也算是聊以自慰。
似乎是一种宿命,青州之地几乎成了宋王朝参知政事外放的首选安置之地:先有早期的寇准,后来还有富弼、范仲淹,目前又是欧阳修!
这一切都不重要了。
欧阳修自从24岁踏入政坛,也算得上是功成名就:“位备二府,历仕三朝”成为欧阳修颇为自得的履历,而北宋文坛的纵横捭阖也令欧阳修结识了一大帮志同道合的文友。但是,伴随着官场的春风得意,欧阳修也落得伤痕累累,身心疲惫:
29岁,因仗义执言力挺范仲淹被贬夷陵;
39岁时,因为外甥的事情遭谏官钱明逸陷害,在40岁的年纪知滁州并自号醉翁,似乎放开一切,诗酒自娱。但是,命运之厄一直伴随欧阳修的前路;
46岁,母亲去世;
48岁遭陷害出知同州;
59岁,得淋渴症(糖尿病);
61岁被诬与长媳私通——奇耻大辱啊!尽管神宗皇帝最后为欧阳洗清冤枉,欧阳修的身心仍然受到极大创伤。
好在,这一切都成为过去。
青州,是一个获得心灵慰藉的好地方。
二
当然,身为一方大员,政事不得马虎。
欧阳修深谙惠民之道。他到青州三五日,事已“十减五六”;一两月后,“官府如僧舍”;两年之后,青州便出现了“年时丰稔,盗讼稀少”的局面。后来,他还和王安石的青苗法背道而驰,反对收取百姓的借款利息,为民请命;还为青州的大旱而求雨写下了《青州求晴祭文》等等,不一而足。
而青州的山水,更令身心疲惫的欧阳修得到了心灵寄托。据统计,欧阳修在青州留下的关于青州山水风物和情怀寄托的诗篇十几首,还有多篇表、记等文章。
比较著名的有:
《山斋戏书绝句二首》:
蜜脾未满蜂采花,麦垄已深鸠唤雨。
正是山斋睡足时,不觉花间日亭午。
经春老病不出门,坐看群芳烂如雪。
正当年少惜花时,日日春风吹石裂。
《留题南楼》
偷得青州一岁闲,四时终日面孱颜。
须知我是爱山者,无一诗中不说山。
醉翁到处不曾醒,问向青州作么生?
公退留宾夸美酒,睡余倚枕看山横。
《表海亭》
望海高亭古堞间,独凭危槛俯人寰。
苦寒冰合双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
髀肉已消嗟病骨,村醪犹可慰愁颜。
颖田二顷春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
其它诸如《游石子涧、》《水磨亭子》、《残腊》、《晚岁书事》、《谒庙马上有感》、《春晴书事》、《岁暮书事》、《读易》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诗作不应仅仅当做一般的文学作品来看,它们留下了重要的历史信息:
其中,南楼就是青州古城的南楼(也有的说是青州古城的魁星楼);表海楼亦称表海亭,望海楼。《左传.襄公十四年》有“世胙大师,以表东海”之说,表海亭当得名于此。
但是,这都不是欧阳修所看重的,他要做的,是一件搁置了十六年的事情:为父母撰写志文并立碑。
三
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画荻教子”,承担起了一个私塾教师的职责。
欧阳修46岁时(1052)母亲去世,享年72岁。次年,欧阳修自颍州护送母亲棺椁回江西吉安永兴泷冈与父亲合葬。其间,写好了《先君墓表》。但是,因为朝廷政治的纷争与日常公务的繁忙,欧阳修没有来得及勒石刻碑。这样,一放就是十几年。
来到青州,这种机缘已经成熟。
青州之地,政务清明,闲暇时多。欧阳修的居所山斋,地处城南一隅,举目南望,是连绵不绝的云驼山脉,北去不远,城外就是潺潺东流的南阳水。山斋,是一个适合寄托情怀、静心沉思之地。
更重要的是,到青州已经两年之久,六十四岁的欧阳修疾病缠身,他已经感觉到自己时日无多,应该静下心来,完成未了的心愿了。
这是神宗熙宁三年的春天。
在一个天朗气清的午后,欧阳修找出了十七年前自己写的那篇《先君墓表》,拿起毛笔,仔细地修改起来:
这里,加一个“与”字,加“喜宾客”三字,更显文意通畅而合理;
这里,“无一瓦之覆”后边加“一垅之殖”,更加表现父亲为官之廉;
……不知不觉红日西坠,先君墓表已经改动十五六处。
欧阳修揉揉眼睛,满意地伸了个懒腰:这篇志文,将要安放在父母坟茔的墓道,就定名《泷冈阡表》吧!想到这里,欧阳修长出一口气。
(丁岱宗先生供稿)
后来,这篇文章就被刻到石碑上,运回江西永丰欧阳修的老家,树立在他的父母合葬墓神道上。千年已过,如今,这块从青州运去的石碑已是国保文物。
石碑通高两米,宽90公分,是用青州地道的青石雕刻而成,正面是碑文,背面是欧阳氏的世系表。石碑造型恰如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去除了生涩以及故弄玄虚,明白晓畅,整体形象简约大方。“泷冈阡表”四个大字端庄厚重简约流畅。整个碑文用词质朴,行文舒缓,“其言简而明,信而通”,母亲的谆谆教诲,父亲的清廉、仁慈、孝道,在朴实无华的表述中如在眼前,透露着作者的真挚情感。无怪乎此文被后人誉为是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比肩的“千古至文”。
四
我常常闭目构想那样一个场景:一个糖尿病的深度患者,一个患有眼病的花甲老人,更深人静之际,静坐孤灯之下,怀着一种庄重,一种追思,研墨濡毫,一笔一划,将自己的一腔感情,倾注于素笺之上。你或许不知道写好这篇碑文要用多长时间,但是,只要写毛笔字尤其是楷书的人都知道,一般的书写速度也就一个小时大约220字左右。欧阳修的《泷冈阡表》是楷书,那是1132个字!方而宽的结体,干墨、尖笔的笔墨特点,横轻竖重书写习惯,如此等等,整篇碑文集中体现了欧阳修的书法特点。这成了他人生的绝唱,也成为欧阳修书法风格的重要体现。
如今,欧阳修已经远去1000多年,在青州古城欧阳修纪念馆中,青州人复制了一通《泷冈阡表》碑。它默默耸立在纪念馆的一侧,向人们讲述着欧阳修的故事。
我们完全可以抛开欧阳修的书法如何,因为那太小众。我们不妨去研读碑文的内容。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建议你好好读一下整个碑文。欧阳修倡导的明白晓畅的文风同样运用到了纪念自己亲人的碑文中,而他关于孝道的观点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碑文之中,欧阳修父亲欧阳观生前的事情,都是母亲告诉欧阳修的——你的父亲祭祀你的祖父,每每痛哭流涕,并且说,“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也就是说,祭祀再怎么丰厚,也不如亲人在世的时候尽微薄之力好好供养!每读至此,总觉潸然。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当趁早。如今看来,千年之前欧阳公的“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仍然是华夏文明灿烂星河中最为闪亮的光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