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16 从地铁站到高速公路,“去英文化”迎来浪潮?外国人看不懂咋办
韩国忙着“去汉化”,中国忙着“去英文化”,难道文化交流也分国界?
前段时间,北京地铁开始“去英文化”的消息刷爆朋友圈。原本中英文对照的标志牌,如今变成了纯中文和汉语拼音,国人看到这些变化纷纷表示:“爽翻天”,“太舒服了”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一、“去英文化”
早在2022年1月的时候,为了迎接冬奥会,北京就已经开始将一些公共场所的标识牌进行修正和更改了。主要做得变更有:将“station”更换为“zhan”,将“south”更换为“nan”等。
此举更是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很多路标其实并没有变,这不是“去英文化”,但是也有人说,早就应该这么干了,“去英文化”去得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呢?

关于北京是否真的在“去英文化”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我国综合国力在逐年的提升,在国际上的威望一年比一年高,所以在未来中国“去英文化”一定会是必然趋势。
然后我们来说说这次北京地铁标志牌的某些变更,其实总的来说不算是彻底“去英文化”。之所以会这么说,主要是中国的很多地名用英语标注是非常不准确的,有的可能还会引起误会,所以不如选用汉语拼音来标注。这样既可以体现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也可以准确地解释地名。

再就是按目前来说,英语还是世界上的通用语言,在国际上仍然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那些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其公共场合适当留有英文标识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是文化包容的表现,更是对外开放的具体表现,但是在未来,“去英文化”势在必行。
而除了北京地铁“去英文化”,其实早在2020年的时候,中国多个高速公路就已经完成相关名字变更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就已经有超过28万块的高速公路标志牌被替换。以往我们看到的高速公路标志牌都是中英文混合体,杂乱不堪难以区分。而更换后的标志牌只剩下了中文和数字,这大大方便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司机。
有人说,无论是高速公路“去英文化”还是北京地铁“去英文化”,这都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那到底什么是民族文化自信呢?

二、民族文化自信
民族文化是树立本国文化观的正确心态,要求我们以一种成熟的心态,用理性、科学的态度来认清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是用人单位,学校,家长还是学生,对英语,甚至对外国人都有特别强烈的感情。
有一部分留学生走出国后,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无论是语言还是行为都充满了对国外的向往,更有甚者竟然为了留在外国而出言诋毁我们的国家。
这样的“人才”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答案是否定的。那究竟真正的文化自信的表现又有哪些呢?

真正的文化自信,是表现在文化创新以及文化传播上的。现如今,很多国家都特地设立孔夫子学院,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免费学习汉语的机构。尤其是那些东南亚的国家,在他们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中国的重要性后,就更加积极的鼓励民众学习汉语。
而且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在国际文化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除了中国之外,已经有超过1亿人在学习并使用汉语。

虽然这个数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外语使用人数占比上还不是特别高,但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汉语也一定会变成世界通用语言之一。
总结
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在过去的很长的时间里,美元是国际流通货币,英语是通用语言,希望在未来,我们可以改变历史,让CNY成为国际流通货币,让汉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最后,您是怎么看待北京地铁以及高速公路“去英文化”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