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县冯氏医学世家
作者 | 程士贵
我们临朐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明清两朝涌现了一个冯氏文学世家,闻名遐迩;建国前后,诞生了一个冯氏医学世家,名扬全国。自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蒋峪西田峪村冯殿升之后裔四代人,从医者5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21人,主治医师20多人。他们中有在白色恐怖年代坚持地下工作,建国后白手起家创办徐州医学院的冯芝庭书记兼院长;有被收入《辞海》的著名寄生虫学家冯兰洲教授;有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著名外科专家冯兰馨博士;有潜心研究寄生虫学,深受广大师生及病患者爱戴的冯兰滨、冯兰湘教授;有“为人作嫁甜在心”的冯羲人……
1993年下半年,我们从多方信息获知冯氏从医的大致情况,认为征集、编辑、出版《冯氏医学世家》一书,有利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之社会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启迪、教育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奋发学习,开拓进取,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与医学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有利于提高临朐的知名度。
为此,1993年12月9日,专门召开了有郭葆立副主席、吴德升、郝湘臻、于振河、于法堂、刘镇宗、吉星田、张玉昆、谭家昌、潘汇源、冯益汉、马俊之、刘凤山、陈光三参加的文史委员会议,主要研究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大家一致认为,征集、编辑《冯氏医学世家》一书,非常及时与重要。郭葆立副主席最后拍板。
我们将这一计划汇报于主席办公会议,时任主席孟庆沂给予大力支持,为我们下一步外出采访,大开方便之门。现将外出采访时,印象最深的分述如下。
冯芝庭
一、“我们的好院长”
冯芝庭(1906~1988),原名冯兰茂,193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拉队伍参加八路军,历任中队长、支队后方司令部医务处主任、鲁中军分区卫生处长、后勤处副处长、鲁中九师卫生处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纵队卫生部副部长、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六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队长。抗美援朝时,任我志愿军二十六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队长。归国后,任华东军区公安部上海警备区后勤部副部长,1956年授予上校军衔。1959年,转业到徐州医学院任党委书记兼院长。一干就是22年!
1994年5月12日,受县政协领导委托,我与秘书林绍海同志来到徐州医学院采访。当我们向该院办公室主任盖彬、副主任陈新生同志说明来意后,他们热情万分,当即安排好了住处与餐饮。第二天上午,即召开了有院长许志大、副院长张建福、原院长王平宇、原副院长王兆榜以及刘凝慧、朱治远、季九皋等十几位专家、教授等参加的座谈会。一说起冯芝庭,大家发言之踊跃,感情之真挚,令我俩感动万分!有的教授谈着谈着便泣不成声!
许志大院长激动地说:“冯老在我院22年的时间里,恪尽职守,忠诚于党的医学事业,为我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教研室主任朱治远教授这样说:“作为书记,冯老把党的政策与师生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作为院长,他能排除一切干扰,坚持正确的办学方针;作为长者,他关心爱护每一个教师、干部职工与学生;作为一名党员,他廉洁奉公,艰苦朴素,有说不完的动人事迹”。仅举几例:
汗流浃背建校舍。上任之初,仅有1400平方米的一栋教学楼,1920平方米的平房96间。为改变这种面貌,冯院长同师生一起,积极投入到拆迁民房,搬砖运瓦等艰苦劳动中去。他不但每天都抽空参加劳动,而且都是抢着干重活累活。学院盖大楼时,有几块石头特别大,青壮年都抬不动。冯院长和一位最强壮的工人谢如柏,愣是将这些石头一块一块地抬到目的地。就是靠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历经8年的奋斗,至1966年文革前,学院建设初具规模,校舍面积达14643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6000多平方米,生活用房8255平方米,行政用房380多平方米。
不拘一格用人才。该院生物学教授赵升晧,是南京大学的业务技术尖子,1957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句容等地进行劳动改造。当生化教研室主任任孝衡向冯院长推荐此人时,冯非常重视,当即开会研究将赵升皓调入的问题,有的同志坚决不同意。冯院长冒着风险,坚定地说:“为了学院的教学质量,这个人我要定了!出了问题我负责!”患难之际遇知己,赵升皓来到学院后,一头扎进生化研究的王国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被国家教委命名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前排左起:吕文、冯力、冯勤、冯伶、冯芝庭;后排左起:梁显春、冯荣生
无微不至的关怀。从生活上、政治上关心爱护每一位知识分子,是冯院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特点:原生理教研室主任刘凝慧告诉我们:1976年,我患了子宫肌瘤。当我被抬到手术室,直至手术结束,冯院长一直守候在手术室外,当听说是良性肿瘤时,他才放心地离去。文革中,冯院长受到冲击“靠边站”。但他仍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每一位教职员工。1971年2月,在清查所谓的“五·一六”反革命分子时,学院百分之五十的教职员工与少部分学生被打成“五·一六”分子,交群众监督劳动。冯老当时刚被“解放”,但并未结合到学院领导班子中去。他挺身而出,找军、工宣队的负责人据理力争;另一方面,他耐心地做这些人的思想工作,教育大家要相信党……最终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廉洁奉公的楷模。1935年,冯芝庭奉胶东特委之命,参加了石岛地区武装暴动。因寡不敌众,暴动失败后,其妻子吕文同志不幸陷入囹圄,残暴的敌人将刚满周岁的孩子——永生,摔在地上,留下了终身残疾。建国后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中,吕文受到错误处理,一直没有工作。从1953年至1967年其儿媳梁显春参加了工作,全家七口人(一个孙子、两个孙女)全靠冯芝庭的工资(起初每月180元,后来因地区差又减至150元)糊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从不向组织伸手,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吕文从上海来到徐州医学院看望他,发现他养了一只鸡,满院子跑,很不卫生,就让院里的木工做了一个鸡笼子,不但养鸡,上面还能放点菜。正当吕文欣赏自己的杰作时,冯得知后立刻让木工全部拆掉,“公家的便宜一分也不能占”!
写到这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冯芝庭从医学院调往上海时,全院师生恋恋不舍,都争着想以请他吃一顿饭为荣?为什么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大家都悲痛欲绝,争着要去吊唁?为什么他离开徐州医学院13个年头了,院领导、教授和老同志还念念不忘?答案就是:凡是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的人,人民永远铭记在心!有冯芝庭这样的好党员,是我们党的光荣!是我们临朐人的骄傲!是徐州医学院的自豪!
冯兰馨博士
二、“冯家大夫多,一坐一大桌”
1994年10月底,郭葆立副主席亲自出马,同我一同前往河南新乡市,采访医学博士冯兰馨及子女们。
记得当时冯兰馨已是90岁高龄,行动不便,躺在床上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我是1928年从山东大学医学系毕业。父亲告诉我:咱不学当官,衙门里黑得很;咱不学发财,发财是个祸;我就愿你做一个有成就的好医生。我牢记父亲嘱托,一心钻研医疗技术,毕业后不久,便获得了医学博士学衔。1932年,一名中年男子,说被我的母校诊断为肝癌,不予治疗。绝望中,他求救于我。我二话没说,就为他做了详细检查,竟发现他得的不是肝癌,而是肝脏包虫囊病。当即为他做了手术,取出了大小不等的包虫囊,装了六大口瓶,病人随即康复。母校闻讯,派人来将这6大瓶取走做标本。
1945年春,我应邀赴冀鲁豫解放区行医,救治了难以数计的八路军伤病员。后来,我又担任了该区的行署卫生顾问,通过举办培训班,为第二野战军挺进大别山,输送了许多医疗骨干。我将历次培训班授课材料整理成书《近代实用手术学》,于1952年由河南省卫生厅出版发行。建国后,我历任平原省卫生厅顾问、北京华北区行政医院外科主任。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但我初心不改,继续治病救人。从1959年起,在河南开封第一人民医院外科工作,开始注射外科学的研究,先后编辑、出版了《注射外科学》等数部专著。1990年国务院为我颁发了“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随后,我们又采访、调查了冯兰馨的子女们,他们在其父的言传身教下,大都从医,且成就非凡:
长子冯克一,14岁即在冀鲁豫解放区,站在凳子上做手术,救治了无数的伤病员。建国后任河南新乡中华医学会会长、河南省致公党省委常委、河南省政协委员。他先后做手术一万多例,成功率达百分之百,被誉为“冯一刀”。
张美凤(冯克一妻),时任新乡市眼科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共产党员。先后发表论文20多篇,为新乡市的眼科医学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1993年被收入《中国当代高级医师大全》。
左起:冯克一,冯羲人,程士贵,冯心一
冯敬一(冯兰馨长女),时任新乡公立医院党支部书记兼副院长。由于成绩突出,当选为中国中医药协会河南分会理事、新乡第五、六届人大代表,新乡郊区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冯家一(冯兰馨次子),1944年生人,时任河南省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冯兰馨孙子孙女辈:冯中慧时任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其妻张保惠为河南轮胎厂职工医院主管护师;冯中信,时任焦作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其妻刘建新为焦作市人民医院药剂师;冯中明,时在天津武警总医院烧伤科工作,其妻董小青在天津武警医学院工作;冯中望,时任新乡眼科医院副院长、眼科副主任;冯中平,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任眼科医师,时在加拿大留学。
冯兰馨一家在河南省从医,有口皆碑,当地有一顺口溜:“冯家医生多,一坐一大桌;叫声冯大夫,不知哪一个?”
冯兰洲教授
三、“一有时间就提蚊子”的冯兰洲教授
在冯氏医学世家中,论成就最大者,当属冯兰洲!其研究成果闻名国内外,造福全国人民!
冯兰洲(1903~1972),1929年毕业于济南齐鲁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在校时,适美国名教授、寄生虫专家福斯特来华讲学,兰洲被学校推荐充其助手,因而在寄生虫学专业知识及实验研究等方面获益良多。毕业后,即应北平协和医学院聘请,由助教而讲师而教授,以至寄生虫学系主任。1933年,赴英国利物浦热带病与热带卫生学校进修。1941年,协和医学院关闭后,任北京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教授。1947年,协和医学院复校,又返回该校继原职。全国解放后,留任原职,直至逝世。在40余年的工作岗位上,他曾兼任中国医科大学寄生虫学系主任教授、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昆虫学会理事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四届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
他多次应聘赴印度、欧、美等国讲学及参加国际会议,宣读论文,获得了好评。在抗美援朝期间,他参加专家组,进行反美帝细菌战的调研工作。在向全世界揭露美帝这一罪恶活动的同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取得了反细菌战的伟大胜利。
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他写出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并应卫生部之聘,参加编审我国自己的高、中级寄生虫学教科书,参加中华医学杂志的主编工作。不仅如此,还协助编制了三部寄生虫病的科普电影,写了不少寄生虫学与医学昆虫的通俗读物。
1994年夏季,我随孟庆沂主席去北京出发,顺便去协和医院征集冯兰洲的资料。该院办公室人员不但提供了中医学院教授柳忠婉《缅怀吾师冯兰洲》、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吴征鉴为冯兰洲《医学昆虫学》所写的序言、姚青山在《中国现代名医传》中关于《冯兰洲》一文……而且还请该院退休的原寄生虫组组长阿学静为我们提供第一手资料。再加之冯兰洲次子冯冀柏夫妇提供的资料,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冯教授对蚊子情有独钟!
1968年,冯兰洲与医学昆虫进修班师生合影
据冯冀柏回忆,每逢星期六,他都是准备好行装,去西山考察蚊子的分布及习性。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曾在自己的胳膊上绑上一个纱布做的小盒子,里面养着蚊子。当问他为什么让蚊子咬他时,冯兰洲答道:“蚊子只有吸了人血才会产卵,这样就能了解蚊子生长的全过程,就能研究出消灭它的办法。我一个人被咬,研究出了办法,更多的人就不再被咬而得病”!真有点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味道。
文革中,冯教授被下放到基层进行劳动改造。监督他的人对我们讲,冯兰洲最近表现不好,没事就捉蚊子放在小瓶里。他哪里知道,这是造福人类之举啊!
1972年1月27日,兰洲教授去东四商场购物,不料想一出门口就摔倒在地,虽经抢救,但再也没有醒过来!他的逝世是我国医学界的一大损失。时值毛主席、周总理为知识分子落实政策,卫生部时任负责人为冯教授主持葬礼,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黄家驷致悼词,著名医学家林巧稚、蔡翘等亲率后学青年参加。冯老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程士贵与钱信忠合照
后记
1. 历经一年的采访、整理、编辑,1994年12月,《冯氏医学世家》正式出版发行。书法大家启功题写了书名;原卫生部长钱信忠为之作序并题词:歧黄医术,博古通今,思邈遗风,济世寿人;原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徐运北题词:医学世家,源远流长,治病救人,贡献无双;时任县委书记王庆德题词:治病救命,功德无量。
2. 近30年过去,冯兰馨、冯兰湘、冯羲人(冯兰芬)、冯克一、冯敬一等相继去世,相信他们的后代应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3. 该书未能办理正式出版号,实为憾事!若能办理此号,必能产生更大的影响!
4. 因年代久远,记忆有误,错讹难免,敬请方家教正。
程士贵,冶源街道赵家楼村人。1952年出生,1969年12月应征入伍。历任书记,副指导员,指导员,干事,副教导员等职。1985年转业至临朐县政协工作,历任文史委副主任,主任等职。2012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