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43 宪之| 青州—代州:溥公与右京公的交谊

溥公像
《代州冯氏族谱》中有关页面
修复前的冶源图局部
高珩题诗
2023年5月14日上午,山西代州雁门冯氏文化研究会一行八人,专程到临朐老龙湾风景区考察参观并深入交流家族文化,受到了临朐冯氏宗亲的热情接待。
会后,代州冯明宗亲推荐了李淳撰作的长篇论文《清代“名仁”冯如京》。
不禁想起了350年前青州溥公与代州右京公的友谊,两位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两支族人的精英先贤。
代州冯氏与临朐冯氏同出自“一云九公”,分别为士安公和才兴公脉系。代州始迁祖盛公为思敬公5世,于明成化2年奉命戍代,为代州始迁祖。临朐冯氏为才兴公二世思忠公之后,以思忠公4世裕公为一世计世次。
古代青州为华夏九州之一,青州汉代为北海郡,故临朐冯氏称“北海世家”,以才兴公为始祖的冯氏应理称青州冯氏,它涵盖着临朐、淄博和授贤各支,始迁祖计世次也不冲突。在溥公为右京公撰写的碑文中,也称右京公“先为山左之青州,後於故明成化间有讳盛者,移於代之振武卫遂隶籍焉”。这里的青州是大青州,可涵盖齐鲁。潍坊网略上的旅游介绍,涉及到冯氏古迹,也多称“青州冯氏”。
巍巍恒山,汤汤冶泉,上下四百年,东西三千里,先贤风范高扬,后叶亲情脉脉,山高水长,绵亘无穷。
溥公为右京公撰写的墓表文中自称“宗弟溥频首拜撰”。开始我以为是年位相近的宗亲间的泛称,考之世系后方知:右京公为盛公6世,盛公为思敬公4世;溥公为才兴公11世,思忠公10世,二者的称呼应该是经过考量的。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为右京公墓表篆额(碑头书写,一般用篆字,故称)的是高珩,这位高珩是清初的大名人,他曾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作序,也给溥公所制《冶源图》题诗,而且是第一位。高珩署“年家眷弟高珩顿首篆额”,看来与右京公还有亲戚关系。这也算与冯家一个值得称道的缘分吧。故将高珩为《冶源图》题诗附上。
2021年6月我曾为两位先贤的关系写过一篇文章,《冯溥公为右京公沉痛撰写墓表》,发在网站“代州雁门冯氏精英”栏目上。可能因为碑文用的是照片不易识读,一直未引起关注。现将碑文转换成文本,以便大家阅读。
右京公之任职,多半属“巡视组”性质的监察御史类,即使置之今天,也是难得的有风骨好官。表文值得仔细拜读拜读。
介绍文字不再另撰:
“溥公与右京公同朝为官,二公意气相投,正色立朝,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勇于任事,关心民瘼,斥奸褒忠,深为朝廷倚重。可惜天不假年,右京公早逝。溥公沉痛为撰墓表文。文末深器右京公之才,寓痛惜之意。
“公负经济之才,为民捍大灾御大患,豪强摒迹鳏寡以宁,古之遗直今之仁人,真昭代之名臣也。予非阿私所好,后之信史当有书其事者。今特题表如此,俾过而读是碑者亦有所观焉。”
手中边惜无原文,从冯覣宗亲所赠《代州冯氏族谱》和《雁门关下话冯家》中有关部分的拍照,原文留待覣公补换焉。
文前为溥公像,惜无右京公像。”
下面是碑文全文,我给分了段落,订正了图中个别有误的标点文字。转换校对不易,难免有所疏漏,恳请指正。
皇清朝议大夫湖广布政使司参议分守荆西兵备道前山东道监察御史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士恒山冯公
暨元配恭人魏氏墓表
资政大夫、文华殿大学士、刑部尚书、国史院修撰、宗弟溥频首拜撰
通议大夫、户部右侍郎、都察院佥都御史、年家眷弟魏象枢颇首书丹
通奉大夫、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年家眷弟高珩顿首篆额
公姓冯氏名右京,字左之,恒山其别号也。先为山左之青州,後於故明成化间有讳盛者,移於代之振武卫遂隶籍焉。盛生时,时生天禄,天禄生子四。其三讳惠,以武闱乡荐仕至指挥佥事。生子二,次讳亨期,封福建道监察御史,即公父也。
公生而聪慧,虽在童稚明敏有志量,未弱冠即补代库生。倜傥多气节,文誉日起,一时名流咸争结纳。值母丧哀毁骨立,乡闾取法焉。既而屡困场屋,值清朝定鼎,以亲老家贫将求禄仕,已考州守矣,复慨然曰:吾力学有年乃不以科第得官乎?盍姑侯之。是秋遂举乡荐,明年丁亥成进士,殿试以本省第一人选授庶常。余是时亦获读中秘书始相识,同年在馆者二十三人独与余称莫逆交,以余亦憨直无欺饰也。寓相近风雨晦明相过从,以先世为青州人因通谱牒焉。阅二年改福建道监察御史,刚正不阿弹劾无所避忌。骢马之风,埋轮之节(汉张纲理车轮不进故事)直声震於内外,知与不知咸以为不愧厥职云。
已丑秋奉命巡视漕储,厘弊剔蠹备极苦心。制小舟二十,镌所受之数於上,名曰:‘漕院斛船,满即知其数无俟琐量也,军民便之。受事仅八月而转输鳞集矣,会世祖章皇帝以五等考御史,公考居最,一时声望赫奕无能逾者。
辛卯复受命巡按山东,山东虽属隔省实桑梓地也。故公尤加意也。入境未儿即摘斩大盗周魁轩等。周积年巨寇,茶毒东省殆遍杀掳百姿,莫可谁何。值其率众寇长清,公命将出其不意当阵斩其首。焦二青王俊皆贼中狡猾,亦以重伤被擒,余党解散山东悉平。此数年未有之奇勋,至今父老相传未尝敢一饭忘公也。
又以东省民困已极,上疏条奏利弊列为四欺。
一曰清察包荒。谓以熟包荒将来恐熟者亦荒,不若查其实荒者将钱粮立行开除地亩,令有司招种,庶民不受累而荒田亦可渐次为熟矣。
一曰驿递钱粮。谓东省差使往来轮蹄不息,里下养马当差实为苦累,莫若令有司自喂自当即支本州县实在钱粮,不必他处协济。一曰漕米征解。谓东省州县近水次者不过数处,其他远者百姓皆预交在仓,及至赴运仍令百姓领出交纳水次,此一出一入所费不可胜计。查漕粮则例原有旱脚使费,有司既已征收不知销归何所而竞累民,如此以後宜令有司官收官解,则无剥削措勒之弊。
一曰临德仓米。谓定例开载每米一石,征银八钱,赴仓买米,今有司征收一两始可完八钱之数。及其既完乃复另佥批头纳米,上仓因而报十擇一放富差贫。或领全甲之米每石正给银六七钱,或尽入私橐,与一空批。不得不仍向花戶勒索帮贴,每石至五两不等,合之折色足以六两而僅完一石也。今若以折色不可废,宜令有司如数征收轉解,该倉招商買米不得仍责之民。以为本色不可废亦当如糟粮之例一体征收,责令有司官收官解不必展转累民。訐謨硕画言言切实,疏入奉旨嘉纳。至於断狱如神,貪墨聞风解绶者尤不可更仆数也。
事竣回道,以亲老乞终养,优游林下者十余年。继以有司敦迫不得已复起,补山东道監察御史。甲辰外转湖广布政司參议分守荆西道,时正值西山用兵之际,馈运旁午百姓逃亡。公调剂撫绥不遗余力,民賴更生焉。又楚故泽国潛沔景陵之水患尤剧,每岁修堤築防糜费不可胜計,公至亲行踏看,相地高下开支河以分水勢,由是水有所泄堤以永固,且藉灌溉之利皆为良田。荆民德之,名其水曰通順河,作怀德碑以识其事。
丁未秋撤天下監司,公时亦以暑湿致病,捧檄而喜。谓可藉此休息遂其素志,不意抵里二载痢疾复作,於康熙九年庚戊閏二月二十二日卒於正寢。
元配恭人魏氏庄恭端肃,善於持家。事翁姑以孝,待戚党以和,御僕婢以义,公得其內助居多。先公卒。公性伉爽质樸,不为城府,與人交久而弥笃。为御史时数为直言。时上方向用一大司農,而公糾其金邪不孚輿论,舉朝动色,名教賴以維持,海內想望风采焉。乃車输馬迹,所至惠泽流溢,百姓扶老携幼贍其条教感激涕泣,去後甘棠之思遍暇邇也。公负经济之才,为民捍大災禦大患,豪强屏迹,鳏寡以宁。古之遗直今之仁人,真昭代之名臣也。予非阿私所好,後之信史當有书其事者。今特为题表如此,俾過而读是碑者亦有所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