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102.冯海涛:深化研究 构建体系 -----我从事冯氏历史文化研究的实践与感悟

我叫冯海涛,是冯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但是,我的职业是教师。我从事冯氏研究已经近二十年,有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也有很多成功。我想结合冯氏研究,谈谈我对姓氏研究的感悟。
我对姓氏的兴趣,起源于家谱的编修。我父亲参与了族谱的编修,谈到了冯氏的起源等,引起了我的兴趣。后来,又听我的一位柴姓朋友谈到他们柴姓,有山东两位退休老教师,不远千里来柴岗乡寻根问祖,我这位朋友接待了他们。我很受感动。从此,开始了冯姓的研究。当时,我还很年轻,三十多岁。
接触冯姓历史研究,发现扶沟并不是冯姓的起源地。我曾一度问自己:扶沟不是冯氏起源地,也没有特别有名的人物,那么,我研究冯姓有意义吗?我反复思考,最后想: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我作为冯姓的一员,我研究冯姓也是当仁不让啊!我不仅研究扶沟的冯姓,我还把目光放到了全国。我不断地读报纸、杂志,从中找到冯氏人物的地址等,并且大胆地与他们联系。
在研究冯姓之前,我曾在《今日扶沟》担任编辑部主任,办过几年报纸。因此,在和冯姓人联系时,我想,如果每封信都反复说明我的动机什么的,太浪费时间,而且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于是,我就办了一份16开的《冯氏文化通讯》小报,把我的研究方向、目的及我收集到的冯氏资料整理成文,随信寄去。这个效果很好。很多冯姓人看了小报后,很支持。尤其是得到了著名作家、小说《霍元甲》的作者冯育楠、辽宁大学校长、全国人大代表冯玉忠、冯玉祥的女儿冯理达将军等大力支持。尤其是2004年,周口举办了第一届姓氏文化节,更是大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2001年,我将《冯氏文化通讯》改为四开四版的报纸,并更名为《冯文化》,每期印刷近千份,发行到全国各地以及香港、澳门、美国、韩国等地。
所以,我的第一个感悟就是,我们从事姓氏研究,是好事,是会得到支持的。同时,我们要有大眼光,大气魄,要放眼全国;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一县、一市、一省。
在与各地的冯姓组织交流中,我发现,很多人对姓氏研究的理解,仅仅停留于编写族谱、建祠堂。有个别有眼光的,还注重名人的收集与汇编。我是一个读书很杂的人,兴趣广泛,因此,我对冯氏的研究,就不是仅仅限于编族谱、建祠堂、编写名人录。我认为,姓氏研究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应该成为一门学问。就像一座建筑,应该是功能完备的,设施齐全的。以冯氏研究为例,我设计的体系,包含了下列构件:
1,冯史。
就是冯姓的起源、迁徙等。这是最基础的研究。其中还包括改姓等。如司马迁的儿子改姓冯,现在著名的影视演员冯远征就是司马迁后人。还有,冯贤改名关羽,成为“关帝”爷。如今,洛阳关林的壁画中,还有冯贤改姓关羽的故事。
2,冯地。
就是冯姓的起源地,祖居地,族聚地,冯家祠堂,冯氏名人故居、墓地、纪念馆、艺术馆等。还有带冯字的地名等等。冯玉祥故居,冯国璋故居,冯雪峰纪念馆,冯仲云纪念馆,冯其庸学术馆,冯亦吾书艺馆。淮阳的冯塘乡等。已出版《冯姓地名邮戳选》一书。正在编写《一百处冯氏历史文化名胜》一书。
3,冯人。
就是冯氏名人。这是主干。冯氏名人众多。只有分类编写。已经编好《冯氏军事人物志》、《冯门女性》、《冯氏教育人物志》、《冯氏名医》、《冯氏企业家》、《冯氏美术家》、《冯氏影视人物》等等。
4,冯风。
冯氏的家风、家训,传承的精神等。如:冯异将军的“大树风”,就是谦让之高风亮节;冯冼夫人的“唯用一好 心”,才能统治岭南数百年;冯如的一定要让中国的飞机冲向蓝天的抱负;冯艾的志愿者精神等。
5,冯思。
就是冯氏的思想。冯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如: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韩国总统朴槿惠就深受冯友兰思想的影响。冯友兰的思想,已经成为一门“冯学”。还有关内大儒冯从吾的思想、近代思想家冯桂芬的思想、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的思想等。
6,冯著。
冯氏的一切著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等方面的著述。出版的,未出版的;公开发行的,私家印刷的。包括手稿等。这是最大的精神财富。尤其是明朝的冯梦龙,创作《三言》,达到了文学上的一个高峰。当代的冯骥才等,更是著述等身。
7,冯文。
包括日记、笔记、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字画等等。已经编写好的有《冯氏楹联》、《冯氏诗歌》等。正在编写中的有《冯氏美文》、《冯氏小说》、《冯氏科普小品》、《冯氏书法》、《冯氏美术大观》等。
8,冯艺。
冯氏技艺。如:武术、医术、剪纸、民间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太极传人冯志强;世界名医、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等。佛山冯氏木板年画等。
9,冯品。
冯氏的企业产品等。冯氏制作品等。如:冯氏宗亲酒(贵州茅台镇),冯城牌香烟(湖南),冯异醋(河南宝丰),长安冯氏锁,江西冯彩霞瓷器等。
10,冯言。
冯氏格言,箴言,智慧之语等。作品中的警语等。冯梦龙《三言》中有很多句子已经成为格言、俗语等。如:人逢喜事精神爽等。
11,冯企。
冯氏企业。研究冯氏成功企业,供当代人及后辈借鉴。
12,冯俗。
冯氏特有的风俗、习惯、信仰等。如:过悄悄年;军坡节等。
13, 冯团。
冯氏组织,团队等。如:冯跋建立的北燕王国;冯氏世家(如冯友兰世家、冯玉祥世家)等;冯氏宗亲组织 (如各地的联谊会、研究会)等。
14,其他。
我认为,只有建立体系,才能将姓氏文化做大做强,才能将姓氏文化转化为文化产业(如出版族谱、名人录、姓氏历史文化丛书、开发姓氏旅游等),才能使姓氏研究有可持续性发展,才能真正彰显姓氏研究的伟大意义。
2018-11-20
(这是提交给周口市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一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