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842.李传彬 冯恩利: 甘做冯氏文化传承的推进者 ---记老龙湾冯氏文化促进会会长冯玉文

自明代中、后期冯裕始,冯氏家族在冶源老龙湾畔悄然崛起,文人辈出,佳作不断。冯惟敏散曲独树一帜,在他之前之后的二百多年间,令世人瞩目,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灿烂的一页。冶源街道风景区的老龙湾,风景秀丽、钟灵毓秀。冯氏文化与青山秀水,相得益彰。
冯玉文,冯裕第十四代,临朐县冶源街道办冶源南村人,早年当过兵,退役后从过工,是卓有业绩的企业家。曾经担任冶源南村党支部书记,冶源镇副镇长等职务。由于祖传的血脉基因,他在繁忙的企业生产运营中,始终热衷于冯氏文化地整理和传承,被冯氏族人推举为老龙湾冯氏文化促进会会长。
习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
临朐县冶源冯氏家族,明、清时期,从一世祖冯裕始显。自明正德三年冯裕中进士后,累官至贵州按察司副使(正四品),恤民抗直、颇有政绩。后因权贵遭谗自免,致仕还家临朐,与石存礼等八子结为:“海岱诗社”,后由曾孙冯琦集为《海岱会集》,其中冯裕诗词128首。冯裕著名的传家格言:“希宠者负君,媚人者负己,谋身者负人,生平盖无三负焉”(《光绪临朐县志》)。
良好的家风影响了其四个儿子,惟健、惟重、惟敏、惟讷。他们兄弟个个既做官又行文,人称:“临朐四冯”。父子五人,文学成就科举盛名:“三进士两举人”。可谓独树一帜,流芳遐迩。他们俱以诗文闻名海岱,五人诗集合称《冯氏五大夫集》。
“三进士两举人”之一的冯惟敏,曾乡试举人第一名,后进士屡不第。嘉庆四十一年,谒选河北涞水县令,政绩颇佳,创下“壶餐自随、广植榆柳”佳话,由于触怒权贵、谪为九品后返回家乡冶源老龙湾,惟敏善诗赋、散曲、杂剧,尤以散曲为最。诗词比美辛弃疾,著有“海浮山堂词稿”,杂剧作品《梁状元不伏老》、《僧尼共犯》等,有《石门集》收入“五先生集”。曾主编《保定府志》,嘉庆《临朐县志》。
后续又出著名的“一屋三进士”:惟重,裕之次子,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予行人司行人官职,才情不在诸冯之下,著有《大行集》、书法家。生子子履。子履30岁隆庆二年(1568)中进士,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辞官后善书法、亦能诗。生子冯琦,琦19岁中举,20岁万历五年(1577)中二甲第20名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正二品),琦文学观极为鲜明,编辑《海岱会集》、《五大夫集》和《北海集》,在文学创作上,发扬了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精髓。
冯惟敏孙子冯瑗,20岁万历乙未(1595)中二甲第二十名进士,官至从三品,退休后隐居老龙湾和老崖崮村西虎头山三元庙,在山下峭壁、凤止河跌落瀑布处,题写了著名的:“轰雷溅雪”榜书四字,字今犹存。到明末清初,冯珣之孙冯溥,1647年中二甲第十一名进士,做过康熙皇帝老师,官至文化殿大学士,进内阁即丞相。一生喜作诗,有《佳山堂》诗集十九卷问世。
明清二百多年间,冯氏家族出了十名进士、十四位举人、五十三位贡生、278位秀才,有五人作品入选《四库全书》。
为守护好冯氏文化遗产,凝聚民族精神,作为老龙湾冯氏文化促进会的会长,冯玉文感觉到了肩上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
2017年6月,冯玉文积极倡导,与冶源镇党委、政府举办了发展冯氏文化座谈会。会上,冯玉文发出了冯氏宗亲捐款装修老龙湾冯惟敏纪念馆的倡议,得到了原解放军少将冯祥来、大校冯玉军、大校冯建成的大力支持,他们都捐出了一个月的工资。在他们的带头下,冯氏后人积极响应,踊跃捐款近30万元。
冯玉文与作家冯益汉、企业家冯吉昌、冯好勤、画家冯国龙等,在纪念馆后期整修中,出工出力,跑前跑后,不辞辛劳,默默奉献,加快了冯惟敏纪念馆的装修进度。当时,由于正值疫情在全国各地爆发蔓延,装修接近尾声的纪念馆,也未能顺利竣工,进而对外开馆。
为了冯氏文化的传承,六年多来,冯玉文对于冯惟敏纪念馆的装修,始终记挂在心,多次向上级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反映情况。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感动了有关领导,于2022年初,县里重新安排组织装修。一年多时间,冯玉文等连续加夜班,上连班,协助施工,加快了进度。同时组织材料、文稿、收集有关历史资料,策划、安排、布置、落实馆内的书法、字画,承担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
纪念馆装修,冯玉文几乎天天靠在老龙湾工程上,2022年春天,他染上新冠病毒,但只休息了一个礼拜,身体一好转,马上又投入到纪念馆装修工作中。为了尽快完成任务,他不但出工出力,还不时垫付工程款,使工程顺利完成。他时刻发挥在部队时养成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敢打硬拼的军人作风,在纪念馆卫生间修复换门锁时,他被玻璃割伤了手,流血不止,他去冶东村卫生室简单包扎后,继续投入装修纪念馆的工作中。装修的师傅们劝他回家休息,他说:“大家正在紧张干活,事情这么多,我不能离岗,轻伤不下火线。”
今年以来,冯玉文两次组织纪念馆冯氏宗亲捐书捐物活动,共收到捐献的冯氏文化书籍300多本,其中他个人捐115本;为了完善纪念馆的整体效果,他向江苏邳州宗亲讨来“冶园图”。“冶园图”是当年大学士冯溥来老龙湾建“凭襟亭”时,带来宫廷画家即墨人张翠稚,在老龙湾画的海浮山、老龙湾全景图。“冶园图”当年冯溥传到江苏邳州授贤村“大树堂”,由后人冯遵廷收藏。虽历经战争、土匪抢劫,但完好保留下来。冯遵廷儿子献出此图后,高仿若干套。此图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冯玉文又想方设法,淘来韩国著名汉学家、裕祖十七世孙冯荣燮所著的世界级“冯氏大同谱”一套;淘来红新村冯国献来的祖传乾隆九年圣旨,乾隆帝表彰红新村冯新世(乾隆朝候选庐州通判)父母的圣旨,即褒奖敕书;还进一步做工作,使冯金涛献上祖宗的进士画像;他也多次与济南大学文学院博士、副教授张秉国联系,使张副教授把自己用多年专门研究编著的十几本冯氏文化的书籍,无偿献给了纪念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切,无不凝聚着冯玉文的心血,这一切,无疑给纪念馆又添上了历史文化浓厚的一笔。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冶源街道是文化书画之乡,文化氛围浓厚,冯玉文与冯益汉等人,还创办了 “海浮文学”杂志,现已发行了三年九个期刊,并坚持为每个期刊写一篇文章。2018年在装修纪念馆工作中,看到了龙湾明朝礼部尚书冯琦建的“清漪亭”,年久失修漏雨,冯玉文还组织冶源街道10名企业家(刘光庆、孙世祥、李玉忠、冯吉昌、冯玉文、陈瑞明、张胜志、张奇志、颜京明、刘海磊)带头捐款共8万元,重新修好了“清漪亭”。
去年在老龙湾,电视台拍冯惟敏古装电视剧,冯玉文积极帮助导演选点、租借道具,先后捐款捐物了2万多元,正如益汉先生近编散曲《南品官、四块玉、玉文祖赞》所说:“冯玉文、忠宗伦、出力拿钱问谁频?老龙湾畔留勤谨。染疫身、其志敦、无计勋。”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冯玉文始终坚持“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退役军人就是一个先锋战士”。在积极参加其他文化各项公益事业的同时,他为了传承骈邑文化历史、传承齐鲁冯氏文化,正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事、认真负责、无私奉献、不断进取向前!
2023年6月23日
作者:李传彬 冯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