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564.山东省长去工厂当了三个月工人,离开后大家才知道他的身份
白如冰蹲点玻璃厂的三个月
在山东省长白如冰担任山东省长期间,他秘密前往烟台玻璃厂蹲点,身份化名普通工人,希望通过亲身体验,深入了解基层工人的生活和困境。他只带了一个秘书刘汉彬,希望保密身份。然而,刘汉彬的妻子即将生子,为了照顾白如冰,他找来了厂里的军代表李朝东。厂子规模不大,只有三张桌子供工人用餐,其他工人都站着吃。当李朝东帮白如冰打好饭菜,摆到一张桌子上时,工人们看到了白如冰的年龄和气质,主动让出座位。白如冰并不接受这种特殊待遇,他表示“老革命也不能搞特殊,为什么你们要站着,我要坐着呢?”李朝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让工人继续坐,另外再给白如冰准备一张小桌子。白如冰虽然不情愿,但在大家的劝说下,最终接受了这个小桌子。然而,过了两天,白如冰受不了了,他召集工人们,并表示自己来基层体验生活,绝不是要受到特殊待遇的,他更喜欢与工人师傅们一起相处。于是,白如冰让人撤掉了小桌子,开始和工人们一起吃饭,就连没有座位时,他也选择蹲着吃。在玻璃厂,白如冰虽然没有能力从事技术工种的工作,但他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活,比如在传送带上夹瓶子。起初,由于年纪大了,他夹瓶子的技巧不够熟练,瓶子掉了很多次。然而,白如冰并没有灰心,他坚信技巧是可以练出来的,于是他坚持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白如冰的夹瓶子技巧越来越好,几乎没有再掉过瓶子。尽管工作环境温度高,白如冰却从不抱怨,他对大家说:“这又算得了什么苦?比起当年参加革命的时候,要轻松多了。”工人们非常喜欢白如冰,他们在休息的时候经常围着他,听他讲革命故事。而白如冰对于革命工作非常熟悉,他们主动请他为工人们进行革命教育。由于礼堂面积有限,无法容纳所有工人,所以他们将工人分成多批,分别接受白如冰的革命教育。白如冰非常热情,每次演讲都充满感情,工人们都非常倾听。后来,烟台的其他工厂也听说了玻璃厂有个擅长革命教育的老白同志,纷纷邀请他去做演讲。而白如冰也积极响应,随叫随到,从未有丝毫架子。
白如冰的离开和工人们的惊讶
按照计划,白如冰在玻璃厂蹲点的时间是三个月。当这段时间接近尾声时,厂里的领导提议为白如冰举办一个欢送会,希望他能与工人们告别。然而,白如冰拒绝了这个提议,他认为如果整个工厂都来送别自己,那就太耽误生产进度了。他只是悄悄地与厂里的领导告别,离开了玻璃厂。直到离开后,工人们才知道这位和蔼可亲、从不搞特殊的老白同志,竟然是他们的省长白如冰,大家都感到非常惊讶。这确实有些不可思议,但这正是那个年代的一位真实革命家的状态。只有与普通百姓打成一片,才能真正理解民众的需求,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


总结
通过白如冰蹲点玻璃厂的经历,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的革命家的本色。白如冰不只是在玻璃厂蹲点,他在很多场合都表现出与工人群众打成一片的态度。他拒绝特殊待遇,始终坚持与工人们平等相处,甚至在工人面前蹲着吃饭。他不计较个人的辛苦和困难,始终站在工人的角度,为他们着想。白如冰蹲点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基层工人的生活和问题,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他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位真正为人民利益着想的政治家的风采。
回顾这段历史,不禁让我深思。如今的社会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们不能忘记那个时期的奋斗者们的初心与坚守。他们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为大家,始终站在最基层人民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正是这种奉献精神,让他们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尊敬。

对这篇文章讲述了白如冰在玻璃厂蹲点体验生活的故事。他以普通工人的身份去工厂,与工人们一起吃饭、工作,亲身感受他们的辛劳和困境。白如冰拒绝特殊待遇,坚持与工人们平等相处,展现了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他还通过给工人们进行革命教育,分享自己的革命经历和知识,受到了工人们的喜爱和尊敬。最后,在他离开玻璃厂时,工人们才知道这位和蔼可亲的老白同志竟然是他们的省长,充满了惊讶和敬佩之情。
这个故事展示了白如冰作为一位真实存在的大人物,与普通工人打成一片,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困境,并为他们提供帮助的精神和行动。这种亲民的态度与行为,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作为领导者和服务者,都应该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关注他们的需求,为他们谋福祉,秉持着奉献和服务的精神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