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419 校园霸凌事件中的施暴者及家长,会收获什么恶果?且看这10个案例
不知道六七十年代有没有校园霸凌事件。九十年代后期,我从中学到高中期间,身边是有同学被“校霸”欺凌过的,但都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以前只听说过“男校霸”,没想到时代变了,“女校霸”也凸显出来,狠起来一点也不输给男生。从零几年开始,一些关于女生校园霸凌的视频开始在网上出现,例如:
07年“女学生被扒衣服遭群殴”的视频;
08年广东开平七名女生结成“七姐妹”邀四个男生轮奸同班同学的视频;
昆明女学生侮辱和殴打舍友的视频;
杭州男学生“导演”几个同学对一女生轮番掌捆、撕衣、辱骂的视频;
……
22年河南鹤壁16岁女孩被校园欺凌的残暴事件;
类似的校园暴力事件不断见诸于互联网和报刊,甚至越来越多的女生已经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角”。这些事件让人无比愤怒和痛心,也不禁让我们思考,校园霸凌事件为何层出不穷?直到今天。
霸凌事件的背后可能有复杂的原因,让本来应该单纯的学校人际关系,变得诡异难测,让上学读书变成一种冒险,让与同学交往变成一种负担。
更令人心痛的是,很多孩子在长期霸凌的阴影下失去了求助的欲望和能力,据统计,至少有50%的受凌者选择隐忍,甚至不会主动找老师或家长求助,这才是最可怕的。
校园霸凌产生的后果
每当在网上看到残暴的校园霸凌事件时,很多人都是极其气愤的,甚至对施暴者直接张口大骂。那你知道这些施暴者最后会受到什么样的法律审判吗?我以十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来说明。

案例1-2中的两名学生,都是在遭受同学欺凌后忍无可忍,持刀反击,以致酿成大祸。案例1的小男孩上午被同学欺负后,中午回家偷拿一把水果刀放书包里,下午实施复仇计划。但因为他只有10岁,不负刑事责任,但致使对方三级伤残,等于毁了人家下半辈子。案例2年的年龄超过16岁,被几个同学殴打后,才拿出凶器报复,非正当防卫,最后致一死一伤,须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案例3-5中的学生是在被多名同学殴打后,造成不同程度的身体和心理伤害。值得注意的是案例3,一个活蹦乱跳的的小男孩竟然被打成了植物人,实在令人痛恶,298万元的赔偿怎么能换回他的未来人生!
案例6-8中的学生在遭到同学的欺凌后,一时想不开走向自杀的极端,令人痛惜。施暴者及其学校应对此承担主要或部分责任,也应支付相应的赔偿金额。
案例9-10皆是女学生遭受到各种凌辱和殴打,情节比较恶劣,施暴者被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这类恶性事件,无论是对受凌者还是施暴者,未来都有一种阴影永远伴随着他们,想甩也甩不掉,甚至影响一生。

其实,关于校园霸凌的案例数不胜数,大部分是属于情节较轻的,事后双方家长私下和解,赔偿几千元安抚费或医药费以此了事。而对于情节恶劣的霸凌事件,受凌者被逼无奈,往往在冲动之下做出极端的事情,例如持刀报复、跳楼、跳河、喝农药、自残等等,这对他们的一生都会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知法懂法不犯法,让孩子懂得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否则会对整个家庭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还要告诫孩子,遇到欺凌时,千万不要逞强自己解决,一定要寻求大人们的帮助。
针对未成年人霸凌和犯罪行为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条款主要有如下内容,望家长们都了解一下:

校园霸凌产生的原因
按照表现形式,校园暴力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身体暴力,指用打架、斗殴、勒索等暴力行为损害他人的身体及财产;二是心理暴力,主要是通过孤立、羞辱、侮辱人格等手段对他人精神造成严重伤害;三是语言暴力,主要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带有侮辱、歧视性质的语言,给他人心理及精神上造成极大的摧残和损害。
不论是身体、心理暴力,还是语言暴力,对可能对受凌者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校园霸凌致命的不一定是身体伤害,而是心理伤害。造成校园霸凌事件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个人因素
青少年由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法律意识淡漠、道德情感缺失、人际关系协调性差、自尊心强、心理比较脆弱、遇事不冷静、易冲动。在遭到压力、挫折和委屈时,他们不愿意与他人沟通,而是选择默默承受,因此很容易为了一点小事而走向极端,引发校园暴力。
2、家庭因素
在上面的案例5中,其中一名施暴的女学生曾扬言:“打你一下5000元,不如找一个车把你撞死得了,给你一笔钱,我家有的是钱。”
很明显,这位女同学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位家长给孩子灌输的思想就是,金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家庭教育才是预防校园霸凌事件的第一道关。

目前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长辈的过分溺爱,对于孩子所要求的一切都给予满足,从而造成孩子任性、自私、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性格特征。上学后,在校园里一旦受到一点委屈或者受到挫折往往采取极端手段解决问题,很容易在校园发生暴力事件。
从地域上来看,校园暴力多发生在小城市,很多学生从小就是留守儿童,父母或是离异,或是长年在外打工,内心缺少安全感,爷爷奶奶能力有限缺乏正确引导,在加上在社会上结交一些不良青年,沾染一些不良习气都容易诱发校园暴力行为。
还有一种突出情况是,孩子本来就生活在家庭暴力之下,在学校他能掌控的空间里,就从“受虐者”转变为“施暴者”。因此,家长应该以身作则,重视孩子的人格成长教育。

3、学校因素
有个别学校可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不够,个别教师随意打骂学生和体罚学生,对学习好和学习差的学生区别对待,甚至讽刺、挖苦学习差的学生,这都可能为校园暴力埋下仇恨的“种子”。
也有教师认为,学生间的恶意欺辱事件时有发生,十分正常,没必要小题大做,也可能是想避免惹事而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古人有云:微之不慎,星火燎原,蚁穴溃堤。很多恶劣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是从开始的一点点矛盾不断积累扩张引发的,处理学生之间的小小矛盾,教师切莫勿以事小而不为。
4、社会因素
在今天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下,影视、图书、网络之上充斥着大量的暴力信息、暴力游戏、色情内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误导青少年认为原来黑色的世界可以这么迷人,从而间接引发校园霸凌事件。
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一些青少年追求时尚、自我、放纵、燃烧青春的行为模式令人费解。

预防校园霸凌的对策
校园霸凌事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全世界不分经济、环境、文化、种族,类似事件每天都在发生。完全禁止几乎不可能,那么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有哪些对策?
1,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与同学关系融洽、与家人沟通无间等性格特点,遇到欺负和挫折时,冷静面对和处理,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
2,发挥家长作用,正确引导学生成长。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3,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在注重教育成果和学校名气的前提下,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须知,德成为上,艺成为下。
4,净化社会环境。社会有责任和义务打击不良风气、净化网络环境,相关部门应加大打击暴力色情低俗文化作品,禁止在学校周边开设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互联网头部企业也有责任在青少年常用的社交平台上屏蔽含有暴力和色情成分的内容。
关爱青少年身心健康,人人有责。2019年,上海一名小学生放学回家后,在作业本上写下一句遗言后跳楼坠亡:
“这个世界黑洞洞的我很害怕---邵某某”
这个世界本是美好又多彩的,而在一些学生眼里竟是“生不如死”的恐惧,实在令人可叹又可悲。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以身作则,惩恶扬善,还孩子们一个健康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