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519.冯春明:一汪情深
跟蔡先生一起聚餐时,蔡先生说,回过头来看一看,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汪塘,那汪塘不仅可以栽藕、养鱼,而且还能起到防洪、抗旱的作用,应该给村庄那些渐趋消失的汪塘记上一笔。
蔡先生说的很有道理,我小时候,姥姥家的大门外就有一个汪,那汪不大,却长年有水。往北隔着两栋宅子,更有一个比篮球场还大的汪塘,夏天,我们时常在汪里洗澡、摸鱼。汪塘也是村庄妇女们洗衣服的地方,她们一边洗着衣服,一边照看着在汪塘洗澡的孩子们。夏天的晚上,汪塘蛙声阵阵,很是热闹。入冬后,人们开始清淤,汪塘的淤泥是上等的肥料。
过去,但凡村庄不管大小几乎都有汪塘,许多汪塘跟沟、河连接在一起,成为村庄的坐标。村里住在汪塘边上的人家,大多被称呼为汪北崖上的,汪东头的,汪西头的,汪南崖的等,有许多村庄干脆以“汪”命名,如张家汪、咸家汪、刘家汪、东长汪、西长汪等等。
在村庄,汪塘看起来不甚起眼,但它确是整个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环节。“逐水而居”是咱们老祖宗的智慧,村庄也注定了与河流与汪塘相依相偎的命运,也正因为如此,一座座村庄,一辈辈人,在历史的时空中得以延续,汪塘也因而成为村庄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村庄,相关汪塘的传说比比皆是,尤其是“汪塘神牛”的传说十分普遍,且有许多版本。流传最广的是“汪塘中的99头牛中,多出一头神秘的牛”的传说。说的是,有一大户人家养了99头水牛,夏天,水牛在汪塘避暑时,管家发现汪塘中多出一头牛来,管家大惑不解,次日,管家让饲牛人在每头牛角上系上一块红布,把牛赶到汪内,管家细数,还是多出一头牛来,其中有一头牛角上无红布。待把水牛赶出汪塘再数,还是99头牛,那头没拴红布的牛神秘的消失了。待把99头牛赶进汪内再数时,还是100头。因而,神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一种神秘而神圣的存在,它赋予村庄的汪塘以特殊的地位。
神牛的传说,凸现了农人对于村庄汪塘的特殊感情,人们在潜意识里把汪塘和神牛视为心灵的寄托和村庄的守护神。汪塘是村庄的人们安身立命之所在,汪塘的消失,事关重大,这种改变牵一动百。村庄的汪塘又如同村庄之肾,没有了它,村庄就会生病。对于村庄汪塘的保护,关乎生命之本,是该引起足够重视了。
冯春明,1959年生,山东沂南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有散文、文学评论见于《山东文学》《山东作家》《前卫文学》《时代文学》《当代文苑》《青岛文学》《延河》《九州诗文》《莲池周刊》《时代报告》等。著有散文集《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