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848.冯辰汝:写在冯惟敏纪念馆开馆之际
收录于合集#冯辰汝3个
写在冯惟敏纪念馆开馆之际
作者 | 冯辰汝
氤氲雨雾中,推开冯惟敏纪念馆古朴厚重的大门,一段承载着家族精神的峥嵘岁月从历史的长河中浮现出来。斗转星移,历史的车轮无声碾过,总有一种精神永不磨灭,总有一种力量不可阻挡。

临朐冯氏家族的发迹始自冯裕,他自幼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军户之家,明朝初年冯裕的祖上背井离乡,从山东临朐出发远赴辽东广宁(今辽宁北镇市)戍守边关,至明末适逢瓦剌犯边,酿成“土木堡之变”,在那场国破家亡的社会动乱之中,临朐冯氏家族当然也未能幸免于难,百余年间、五代相传仅余冯裕一人,他12岁丧父,14岁丧母,由叔祖母池氏养育成人,一老一小相依为命,命运多舛、饱受挫折,生活十分艰辛,也正因如此,他自幼便立志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命运,殊不知,正是通过他的不懈努力,也由此奠定了“文学世家”的基石。
《孟子·离娄章句下》 中提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所以古人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一朝兴起,一朝落”当然是家族创始人最不想看到的结局,而“如何让家业长青,传奇延续?”就成为了家族创始人始终无法回避的历史课题。

冯裕于弘治十七年(1504)中举,正德三年(1508)进士及第,在出仕为官后,他对子女不仅重视言传身教,更注重人格力量的感召和身体力行的垂范,冯裕南北为官、七易其职,但他最念念不忘的还是复籍临朐、重归故土。为了教育后人不忘根本,他就曾遣子远赴辽东省墓,还亲自写下一篇祭文勒石铭碑,该文就收录于“冯氏世录”之中,而这本珍贵的家族历史文献资料也被临朐冯氏家族后人小心翼翼的保存至今。冯裕在宦海沉浮中总结出的“三无负”也被后人奉为家训,口口相传、代代相承,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家族性格,内化到后人的立身行事当中。
五百余年间,临朐冯氏家族后人秉承先人遗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冯氏族谱”屡有增修,冯惟敏汉白玉立像修建、青州偶园“北海世家”纪念馆建成开放、冯氏五支祠堂复建、江南亭翻修等,而本次冯惟敏纪念馆正式开馆也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冯惟敏被誉为明代散曲第一大作手,他官职不过七品,但却名载中国文学史,被后世尊为廉吏典范,他对子孙后代的影响不言而喻,《旧唐书·魏徵传》中写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我们总结宣传家族的人文历史和家风家训,正是为了给后人以教育和启迪。通过大家努力,冯惟敏纪念馆必将成为凝聚家族精神核心的实践教育基地、冯氏族人缅怀祖辈的共同精神家园、联系宗亲情谊的重要情感纽带。

在冯惟敏纪念馆建设期间,临朐县老龙湾冯氏文化促进会冯玉文会长与国家二级编剧、作家冯益汉、企业家冯吉昌、冯好勤、冯好明、冯金明、冯元梓、书画家冯国龙、冯金涛等一大批临朐冯氏后人不计个人得失,出资出力、奔波劳苦、默默奉献,他们的名字将被家族后人所铭记,这份付出不仅是家族传承的财富,更是家族使命的延续。

今天,我们从未忘却来时的路。孝亲进取、书礼传家的优良家风,已成为临朐冯氏家族的重要文化遗产,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三无负”、“家世相传清白吏,一毫不染是根基”、“狠读书为本”等系列家训也将永远闪烁着耀眼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临朐冯氏后人躬行实践、不尚空谈,继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华章!临朐冯氏十八世孙 冯辰汝 2023年10月28日写于老龙湾畔
书香临朐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临朐!11449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冯辰汝,1997年生人,大学本科学历,临朐县冶源街道车家沟村人,系临朐冯氏文学世家第十八世孙,明代著名散曲家冯惟敏第十七世孙,现供职于潍坊市公安局奎文分局。受家族文化熏陶,自幼爱好文学写作,现为潍坊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临朐县作家协会会员,其作品多次在齐鲁晚报、大众日报、潍坊日报等国内各大报刊发表,并多次获奖。
发布日期:2023-10-30 14: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