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849.冯辰汝:论临朐冯氏家学相继的奥妙
原创 感谢赏读 书香临朐 2023-11-03 18:37 发表于山东收录于合集#冯辰汝4个
论临朐冯氏家学相继的奥妙
作者 | 冯辰汝
什么是家学呢?它是一个家族世代传习的学问,而家学的承继则是家风最重要的体现,这和家庭教育自然是分不开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换言之,孩子所处的家庭就是他们人生当中的第一所学校,长辈与晚辈、家学与传承就是根与叶的关系,叶茂还需根深,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家学也将渐渐地被世人重新拾起,下面我就临朐冯氏家学数百年来经久不衰的秘诀作简要论述与探讨,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裨益。以古为鉴,家风与家学的传承是一个家族最核心的精神领域。家族文化的熏陶是后人最好的成长环境,“幼承庭训”是古人从小就秉承的原则,比如曹操,还有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历史上号称“三曹”,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再比如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和王献之,他们都以书法闻名于世;还有唐宋八大家中的苏门三学子,苏辙、苏轼、苏洵,皆以诗文成就举世盛名。
临朐冯氏家族——祖籍为临朐盘羊(今作盘阳)。明朝洪武初年,诏简山东之民三户徙一人戍辽,冯思忠(冯裕高祖)在徙列,始居辽东广宁左卫(今辽宁省北镇市)为军籍。自此临朐冯氏家族由临朐迁往辽东,五世百余年间,竟仅存冯裕一人。他十二岁丧父、十四岁母又亡故,仅靠叔祖母池氏抚育成人,面对穷困潦倒、孑然一身的生活现状,冯裕没有就此堕落沉沦,他少年立志、借书苦读,专赴义州(今辽宁义县)拜贺钦为师,习读程朱理学。通过发奋努力,冯裕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中举,正德三年(1508年),考中三甲第151名进士,这一年他恰好30岁,正当而立之年,从而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家族命运,开始施展他的宏图大志。

直到明嘉靖六年(1527年),冯裕在上任平凉知府途中转道临朐,祭先祖之墓,为家乡秀丽山水所迷,即请有司将籍贯由辽东迁回临朐,并命长子冯惟健、五子冯惟讷、七子冯惟直陪同其母(冯裕夫人伏氏)以眷属身份暂居于府城益都(今青州市),以便在临朐经营家园。由于他为官清廉,所以导致在致仕归乡后家徒四壁,囊无余金。《光绪临朐县志》说他:“官囊萧然,不能自给。”好在长子惟健持家有方,善于经营,使冯裕得以温饱。又加惟重、惟敏、惟讷三个儿子先后中举,惟重、惟讷并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及第,子孙学有所成,使他感到无比欣慰。冯裕南北为官、七易其职,深知世事多艰、为官不易,他结合自身做人为官的经历与感悟,就曾语重心长的对四个儿子说道:“希宠者负君,媚人者负己,谋身者负人,生平盖三无负焉。”,这种不希宠、不媚人、不谋身的精神品格已经演变成为冯氏后人的显著特征,而经世致用、笃学尚行的价值取向更是家学承继的不竭动力。
自冯裕返籍临朐后,在他的引领下,家族前后六世中,先用涌现出进士10人,举人14人,贡生53人,278位秀才,其中4人为三品以上官员,8人在《明史》和《清史稿》中有传,被时人誉为“北海世家”,著名学者王士祯曾盛赞曰:“二百年来,海岱间推学者,必首推临朐冯氏。”
临朐冯氏家族之所以能在明清时期成为享誉当时的名门望族,后代子孙人才辈出,与家风涵养、家教侵染有着莫大的关系,“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由此可见,良好的家风、家教对于后代的道德水平、操守品行、习惯养成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家风与家学之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家学的传承必然会有良好家风的加持。而临朐冯氏家族就是在这种优良家风和深厚家学的积淀下逐渐成长起来的。

岁月不语,时光无言。——纵然历史的车轮已走过半个世纪之久,但时至今日,我们却仍旧能感受到这个家族积淀深厚的“家学”文化。为何临朐冯氏的“家学”文化能够保持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呢?据我了解,可能就源于“躬行践履、行而不辍”的集体意识,如果追根溯源,这种举动应当归结到理学浸润上来,而这种品格也早已内化到冯氏后人的内心世界当中。家风不死、家学传承,临朐冯氏这种独有的集体意识已经成为激励后人前行的强大力量,而这种力量或许就来自于“不希宠、不媚人、不谋身”的冯裕,来自于不负君主、卒于任上的冯惟重,来自于淡泊处世、对社会底层疾苦有深刻体察的冯惟敏,来自于力主抗倭、死后入阁的冯琦,来自于驻守开原、率众反清的冯瑗,来自于爱才、惠民、不务虚的盛世阁老冯溥。五百余年来,在无数先辈的感召和垂范下,弘扬家风、传承家学的接力棒至今仍在其后人的手中传递……

冯辰汝,1997年生人,大学本科学历,临朐县冶源街道车家沟村人,系临朐冯氏文学世家第十八世孙,明代著名散曲家冯惟敏第十七世孙,现供职于潍坊市公安局奎文分局。受家族文化熏陶,自幼爱好文学写作,现为潍坊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临朐县作家协会会员、第三届风筝都文学创作笔会特邀作者,其作品多次在齐鲁晚报、大众日报、潍坊日报等国内各大报刊发表,并多次获奖。
发布日期:2023-11-04 12: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