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山脚下,冶源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曾孕育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弥河、石河)两河文明灿若明珠,各放异辉。 冶源,因熏冶泉而得名,镇北面弥水石河交汇,两河中贯形成地下源泉,在海浮山阴漾出一泓明镜湖泊——老龙湾,水面浩大,长年不干,所以,有许多神话和传说。据说从前老龙湾主人冯惟敏在此作曲,见有人从湖中捕得鲜活红鲤鱼,冯公“实怜红鱼成为他人之美食”,便买下红鲤在鱼右腮处系一金环放生。后来冯公去世,红鲤竟变成一美女披麻戴孝送殡,其情尤其哀切。后人为记念冯公盛德和红鲤报恩,在鲤鱼放生处特建水池名曰“放生池”建凉亭“报恩亭”。
出阁子北门沿护城墙向西,隔沟相峙的车家沟村自明成化年间车氏因私造钱币被剿灭九族后,冯惟敏后裔冯子复、冯子升在车家沟村建有东西两座大门和楼房。冯子复曾任正三品辽东都司,称为“冯大将军”,冯子升之长子冯瑗中进士,官至开原兵备道。因明廷腐朽,宦官主政,冯瑗以病辞官隐居于老崖崮村西“马子腚”西崖上的庙宇中,53岁病故。至十世以后,则因世代蕃衍,人丁日繁,冯氏后人多散居临朐、青州诸多村庄。复因四百多年来政治、经济、社会等情况的变迁,务农者日多,读书者日少,求得半耕半读人家,已算难能,文风日替,势属必然。
车家沟村的“四支二”人物十世冯雷,于17世纪居住车家沟村后几乎全是以务农为主。此时虽已书香微微,但仍氤氲未绝,比起坐近方圆的村庄来说,车家沟始终还算是个有文化的村庄。 冯氏十五世人物冯元和又名顺卿,字蔼堂、容斋,为冯裕之子冯惟敏之后“四支二”,即冯子升后人。其父冯允亮,是清朝咸丰年监生冯慎徽的三子。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这时期,冶源宫家坡村的冯仲庆(冯氏十三世)任征西钦差大臣左宗堂的先锋,屡建奇功,战死于新疆马纳斯城,敕立“昭忠祠”;御赐大门联“雪满山头思勇烈,月明城下想忠勋”,极示殊荣。又有徙居安丘景芝的冯尔昌(冯氏十四世)官任监察御史。但冯慎徽、冯允亮父子不求巴结同宗官场人物以图仕进,他们在医学医术上得到了更大发展。冯允亮力图中医外科医疗顽症,他治疗外科疮、痍、疬、痨等疑难常属杂病远近遐迩闻名。冯允亮的医术医德,为人耿直,忠厚,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冯元和的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解放前,中国人的寿命非常短,平均寿命才40多岁。冯元和幼从家学,颇颖悟。弱冠负笈学医,主要是秉承父训教诲:“古人教子:‘不为良相,宁为良医’,一介草民先不要侈谈治国安邦之大志,但心里要有立身利人之本事。要有一技之长,一以养家糊口,一以福国利人,家有千亩良田,不如薄技在身。将来则是不为良医,则为良工”。 父母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父辈的严训严教,熏陶着冯元和幼小的心灵,种下了立志学医济世养家的种子。他把家藏医书反复认真的翻阅,特别是识别中草药医书中的草药图谱花卉,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他沉浸在这些图案中,爱不释手,有时还摹写临图。渐渐地识字多了,他就边读边分析书中草药的配伍和药性甘热、温寒、相克、相融。特别是那些流落于民间的偏方、验方这些书箱,他越看越有味道。为了给孩子打下一个能承家立业的好基础,冯元和6岁被父亲送进了私熟学堂,这在当时还是很少的。学堂里的孩子年龄差距也较大,大的十二、三岁,小的六七岁。讲学的老师也是本村有钱人凑钱从黄家宅村请来的五十多岁的清末秀才冯南坡,孩子们的玩皮也时常惹恼老师,惩罚学生是戒尺打手板,每人三下,打的孩子们哇哇哭叫,这也让孩子们紧张一阵子。 少年时代的美好梦想让人留恋,每当放学冯元和便和小伙伴们在大沟两侧的沟坡上挖野菜,采摘酸枣子,不小心划破手还会用带刺的芑芑菜搓汁涂敷伤口止血止痛。把打下的枣子带回家,扣在火炕上烤熟变得又软又甜,每当肚子不舒服拉稀,吃上几个可成了缓解肠胃蠕动止住闹肚子的良药。 这些生长在乡村的孩子们,大自然不仅哺育了孩子们的成才,而且也丰富了他们的心灵,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这些精神财富,伴随他们终生受益。

冯恩科,临朐县乡贤民俗文化研究会冶源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山东省齐鲁美术家协会会员、潍坊书画研究院会员、临朐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临朐书画研究会会员、爱好诗词、散文、书画创作。作品在《青年思想家》、《风筝都》、《山东工人报》等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