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815.冯恩科:临朐名医||冯元和《二》
【骈邑乡贤】纪事
二、初出茅庐
民国以前,读书人考取功名是一生的追求,冯元和的青年时代,亲眼目睹了辛亥革命成功,目睹了清王朝的覆没。举人也失掉了他的尊贵地位和社会价值,见证了众多学子一生为了追求“举子业”,而一直锲而不舍地努力,结果是到了最后终极结束的残酷,也经历了家世的败落。
可冯家毕竟是大家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冯家在其父冯允亮的艰难经营下,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渐渐走出了困境。随着“福荫堂”药铺的开张,家里积蓄也稍有盈余,便在腊山脚下泉子沟和北崖头上,逐渐添置了二三十亩薄地,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故在后来的土改期间家庭成分定为下中农。

1938年1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了临朐境内,冯元和用箩筐挑着一对小女,领着全家汇入逃难的人流。他们顺着泉子沟向西,向蜡山深处躲藏。寒冬腊月,朔风凛凛,哀鸿遍野,人们扶老携幼,艰难的跋涉,许多人倒在雪地上就再也爬不起来了。这时,冯元和父子看到倒下的人有的后背上或腰上起了疖疮,疖疮,越长越大,而且开始溃烂发炎,当时手头的消肿草药都不起作用。他对患者通过脉诊,查看舌苔,判定患者是体内寒毒过重,经脉不通所至,寒毒聚集在患者背部、腰上或其他部位,就会生长出一个毒疮来。长在后背腰上的毒疮靠近人的心肺五脏,不但可能会危及生命,而且治疗起来十分危险,也特别的麻烦。 眼前这些患者病情,深深扣动着冯元和的心弦。强烈的责任心促使他反复细心观察研究患者病情发展状况,摸索治疗方案。他发明制作了一支三棱针,根据疮疖成熟时段点皮出血,血水与黄浓立刻自患部流了出来。这时他用自已配制好的金黄散,用香油调稀敷在患处,患者没几天就好了。 他的一针见血,疾患立除的“神针”医术很快在逃难的人群里不断传开。他对上门看病的难民患者有求必应,于是他的医名被人一传十,十传百。在冶源一带大振,人们无不交口称赞其人品、医术,长幼皆以车家沟二先生尊敬呼之。冯恩科,临朐县乡贤民俗文化研究会冶源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山东省齐鲁美术家协会会员、潍坊书画研究院会员、临朐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临朐书画研究会会员、爱好诗词、散文、书画创作。作品在《青年思想家》、《风筝都》、《山东工人报》等刊物发表。
发布日期:2024-02-20 13: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