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40.冯建堂:想起了他们......
三次特意回故乡,都是为冯氏家族迎娶媳妇,体味故乡长秋村那别具意味的地域文化。
第一次是农历己丑年八月二十八(2009年10月),清华大学毕业的堂侄冯超迎娶山西襄汾姑娘胡芳。首次感受夜半迎娶新娘子的独特婚俗,跑前殿后的间隙间,我刨根问底明白了流行于青州、淄博交界地方圆百里的独特习俗,草就了一篇《金饭碗的婚俗》。第二次是壬辰年农历八月十六(2012年10月1日),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的堂弟冯泽心迎娶扬州姑娘陈实,我被有民间诗人之誉的堂叔冯文平“隆重推出”担当重任:陪同新娘父母等贵宾的“副主陪”——公关喝酒人!被扬州大学外语系主任朱建迅教授夫妇灌晕乎了的我,断续着记录下了这场《山村爱情》故事。
癸巳年农历三月二十二、阳历五月一日,曾在武警广州部队服役的堂弟冯京涛,迎娶家居淄河西岸黑旺镇的妙龄姑娘。明月松间照,草丛虫儿叫。前后皆为白色,寓意“白头偕老”的一溜九辆轿车,沿着盘山公路,自长秋村冯家出发逶迤西驶。及至新娘家门,月朗星稀。伴随“霹雳啪啦”的鞭炮声嘻闹声,冯家迎新的小伙子们终于挤进了门扉紧闭的新娘闺房。一个年龄稍大的妇女,手拿一把剪刀,给一袭洁白婚纱的新娘脖子上挂条红线绳,绳子上有把黄铜新锁和一卷缠红绳的白纸。这妇女对着即将离开娘家闺阁的新娘子,嘴里用当地方言不住地说着祝福的话语。言毕,用剪刀剪断那红绳。新娘子此刻方能被新郎接走。
一阵欢快的锣鼓与鞭炮声催醒了沉睡的山村。新娘被迎进长秋冯家后,先被新郎抱进洞房。紧随其后的新娘的大伯大娘,各自手持一块红砖,在洞房门口墙上钉上钉子,挂上印有凤凰的红门帘,以此“屏蔽”外人,仅留一对新人在洞房内。
典礼后的新娘新郎,要在洞房内吃男方家族嫂子端来的饺子、粘糕,往新枕套中填放麦秸,寓意甜蜜好合、生活幸福。
婚礼礼成后的又一幕大戏,是待客——款待女方宾客。
这次,我被“升格”为了主陪。平日里不胜酒力的我,内心极为胆怯酒场。几次三番退却加推却,还是被起着哄的几个堂兄弟推上了主陪的座儿。按长秋村当地习俗,婚宴有主陪与副主陪两人,共同挑起陪同新娘子娘家人喝喜酒的重担。无论新娘家人贵客几个,酒量多大,男方的主陪副主陪都必须竭尽全力,绞尽脑汁,言语雅俗共赏,待客礼仪周全,照顾好女方家人吃好喝好乐好,不能让人家宾客“挑刺”儿。从早晨八时许婚礼大典礼成开喝,直至午后哪怕傍晚,女方主宾如果不亲自找大厨送红包提出上饭,这喜庆的婚宴就必须一直喝下去。且整个婚宴过程自始至终男方主陪副主陪不得换人,免得被女方宾客讥笑“陪不住了”。所以,这主陪的活儿可不好干,要是没有能充酒缸的“金刚钻”胃囊,还真揽不了这个“瓷器”活儿。正因目睹过了冯氏家族两场迎娶婚宴,内心打怵的我,那是硬着发麻的头皮,怀着为了兄弟,豁出去再喝吐喝晕喝趴下一回的豪情,内心打着小鼓,不太自信地坐在了八仙桌的上位。
端坐于我左右两侧的主宾,分别是新娘子的姑父和伯父。另有三位新娘的长辈依序分坐。“五月花好月圆,鲜花盛开,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时刻,因了京涛兄弟与您家千金的美妙姻缘,有幸与您们相聚,结为亲戚,倍感缘分之珍贵!欢迎您们来到长秋村,让我们冯家蓬荜生辉!”一番肺腑坦言,亲自斟满飘香的酒,几句欢迎词后,我率先口朝底亮杯,以示敬意。酒过三巡,开场酒喝的女方宾客皆大欢喜。彼此言语交流自然中平添了亲切。
“唉,长秋村你们老冯家在这淄河流域可是大名鼎鼎。冯毅之是你们家族的吧?”新娘子的姑父韩福祥白白的脸庞泛着酒红,打开了话匣子:“我家有三个长辈老人,抗战时都是跟着你们冯家干的。”
“真的?!”我惊愕中有点意外,意外中又有点惊喜:“这还真是缘分呢!没想到六七十年前,咱们两个家族就有联系了。”
“是呀是呀。抗战那会儿,我家三个老人徒步从黑旺翻山越岭过河,来长秋村投奔冯毅之参加八路。”新娘子的姑父——当地闻名的企业家韩福祥,干脆脱去了西装,兴奋地说道。
“不错,抗战时长秋村我们冯家拉队伍,这淄河流域方圆几十里,不愿被鬼子奴役的人儿,都跑这来了。”找到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我也很兴奋:到底是老抗战根据地呀,一场看似普通的婚宴,男女双方家人就能谈扯出各自家族中老人们的抗战故事。瞬间,我还闪念出2012年9月抗战胜利纪念日前的一个夜晚,在青州古城一家“庙子羊肉汤”店,看我手中《故乡琐记》书封面,对我随口自述几句其父跟随冯毅之干八路的店老板。
“太遗憾了,认识你太晚了,我家三位老爷子都不在世了!要不然,可以让他们讲讲跟随你们冯家抗战的事儿。”韩福祥神情伤感地对我言:“他们前些年都不在了。有些事,我也说不大清楚......”
踏破铁鞋无觅处,意外见到抗战时在长秋村呆过的八路家人,我想挖掘点抗战历史资料的兴奋点,又被这流逝的岁月冲刷的无影无踪,我唯有感叹再三......
长秋村冯氏家族抗战最为艰难时刻,口不能言自己是“长秋人”、“姓冯”,否则被鬼子汉奸抓住,即遭杀戮。房屋被焚居无定所的长秋冯氏家族老人孩童,逃难时大多过淄河进入西岸山里的黑旺村。黑旺的乡亲们收留长秋村冯氏家族孤老的最多。在黑旺,也最让冯氏家族和其他长秋村民安心,无虞会被汉奸出卖给鬼子。
得知我写了《故乡琐记》,新娘子家人纷纷索要记录长秋村悲壮抗战史的书籍,并要签名。我下二楼,取出专程带来的书,返回楼上送给新娘子的各位宾客。
原本顾虑重重的海喝猛灌喜酒,因了《故乡琐记——一个村庄的悲壮抗战史》,就此暂且“中场休息”了。
1943年4月太爷爷冯广绥(前左)与三爷爷冯保信(后左)救出被鬼子抓到东北的冯殿杰(右前)和冯阳春(右后)
长秋村冯氏家族恪守着不知何年何月哪位先祖所立规矩:平辈人结婚,自家族兄弟间相互不馈赠礼金。这不成文的习俗,让在河南生活的我颇有点不太适应。没有多,还能没有少?但长秋冯家的约定,制约了我意欲按城里人办喜事随份子钱的习惯冲动。然,对其他乡亲们所送贺礼,不管多寡,男方家都用宽约四指、长近一尺的红纸,毛笔记下,并列粘贴于家中堂屋墙壁上,以此铭记致谢。一排排的红纸条,在男方最显眼的堂屋墙壁上,长约一年彰显着曾经的喜庆氛围。
堂弟京涛婚宴,主勺的大厨是村里“友情客串”的冯光伟;副主厨则是清华美院毕业的冯超之父;端盘子上菜的是鼻架眼镜文质彬彬,一脸笑容的天津建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冯泽,还有当公务员的冯彬,以及几个当过武警的堂兄弟;负责提壶倒水的则是长秋村冯氏家族大名鼎鼎的清华博士冯泽心,而他的平民诗人父亲冯文平,则专注于烧开水。如此“豪华阵容”高规格的接待人员配备,足显长秋村冯氏家族对新娘子家人的敬重。
“大厨手艺不赖,菜味比城里星级酒店也不差。”见过世面的新娘姑父——企业家韩福祥,品味了红烧鲤鱼、葱爆海参、白勺海虾等经典鲁菜,评判道。
在院子里忙里忙外担当婚宴临时大主管的堂弟冯斌年,看我从二楼主陪的酒桌上“溜号”,借机喊我到院子外,给我讲他忆起的儿时零星片段:咱村里被鬼子抓到东北的冯殿杰,是双腿截肢的八路冯连春的父亲。1943年4月,我的太爷爷冯广绥和三爷爷冯保信,冒死救出了被鬼子抓到东北做苦役的冯殿杰和冯阳春。曾经在放羊的樟岚山坡上,冯殿杰讲过他与一块被抓的冯保友,在东北集中营的痛苦经历。有一次,隆冬寒月,滴水成冰,鬼子把他衣服剥光,高高地吊起来,,,,,,然后猛地松绳,让他砘夯砸下,,,,,,就这样吊起、猛松下;再吊起、再猛松下,一连好十几次,,,,,,鬼子则在一边哈哈大笑取乐。我那时候还小,猛一听到这事儿,还觉得好奇,不明白鬼子的坏心眼儿。我与小伙伴儿忍俊不禁傻笑时,冯殿杰突然怒不可遏地用放羊的辫子,满山坡地追抽打我们。那时我真的小呀,根本不明白衣衫破烂的冯殿杰为啥流着泪儿,满山坡追打尚不明事理懵懂嬉笑的我们……现在回过来味了,死里逃生的冯殿杰,那是在怀念跟他一起被抓到东北的咱村里的那些人,还有那些八路们。尤其怀念冒着随时会被鬼子抓杀凶险,千里奔波智救他们回家的我的太爷爷冯广绥和三爷爷冯保信……
2013年8月3日20点26分草拟
2013年8月6日23点补拟
作者简介:
冯建堂,祖籍山东青州,生长于河南漯河市,毕业于郑州大学,工作在郑州铁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