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890.冯建堂:网络传递故乡情......
有人说互联网络是虚幻的空间 。而我却说互联网络的空间在某一时刻对某些特定的人,却是实实在在的,并非完全是一个虚幻的空间 。对于互联网这个新兴的高科技信息传递平台,关键在于你用什么眼光如何运用。
昨天下午的此时此刻,我在郑州的家中,与远距数千里之遥的姑妈进行了视频对话。这是我第一次运用互联网络,通过QQ语音视频,与已年逾八十身居彩云之南春城昆明的姑妈视频通话 。由于工作缠身等缘由,整整七年未见到姑妈了。河南与云南,郑州与昆明,数千里之遥,千山万水,既远又近 。远的是地理概念上的距离,近的是不变的血脉亲情。平日里和节假日,我是靠打电话问候姑妈的 。这次与姑妈进行互联网络视频通话,是在外甥女周蕊——我大妹迎春的女儿帮助下,通过我在郑州的QQ与她在昆明的QQ相互接通进行的 。从电脑显示屏上的QQ语音视频窗口,看到姑妈熟悉的身影、听到姑妈那略微沙哑但乡音未变的浓郁山东口音,我瞬间激动的连问候她老人家的语调也有点些微发颤 … …
清末“敕授修职郎候选县丞”冯执中和冯可中、冯协中三兄弟领建的长秋村“怀阳”东门内外(2014年清明)
清末“敕授修职郎候选县丞”冯执中和冯可中、冯协中三兄弟领建的长秋村“迎熏”南门内外(2014年清明)
姑妈五岁、父亲三岁时我奶奶即罹疾而逝 。过早失去母爱的姑妈和父亲,在我爷爷的拉扯下,在故乡长秋的田间地头、阳明山下樟岚山中及淄河岸边艰难度日 。日寇的入侵,使得世代生活于斯的长秋冯氏家族和乡亲们被迫放下手中的锄头,拿起土枪大刀长矛,奋起进行一场持续八年之久的保家卫国的民族战争 。爷爷跟随长秋村的抗战领头人冯毅之创建的八路军新一营,真刀真枪地与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对决 。姑妈跟随长秋村“妇女抗战救国会”的冯文秀、王希莲、赵俊美等“ 花木兰”,冒着随时都有被日伪军射杀或被抓被打的危险,迂回穿插在鬼子和汉奸林立的岗楼间包围圈中,为打击侵略者,跑前颠后地为南来北往于长秋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和中共益都县抗日民主政府奔波 … … 抗战胜利后,姑妈告别了生养她的故乡长秋的热土,告别了当时在另一支部队的爷爷,告别了唯一的手足兄弟——也就是我父亲冯登干,参加陈毅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一路南下,从沂蒙山边缘来到陌生的中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国家第一次准备修建青藏铁路,在全国铁路系统选拔优秀者参战 。当时在郑州铁路机务段工作的姑妈,主动报名援建青藏铁路 。凭着她曾获得过河南省和全国妇女优秀代表的工作业绩和扎实的工作实力,姑妈被选拔到青藏高原的东端格尔木铁路基地工作两年 。伺后,随着工作调动,姑妈又远涉千山万水, 来到彩云之南的铁道兵昆明某工厂 。云贵高原的红土地,深情地挽留住了姑妈曾经南征北战的疲惫双脚。一转眼,姑妈在这里已度过了四十余个春夏秋冬。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002年夏季,曾担任铁道兵昆明某工厂厂长的姑父李琦患肺癌去世 。我专程赶赴昆明料理姑父后事。几天后,目睹着白发染鬓独居过活的姑妈,我涕泪交流依依惜别了瘦削的姑妈 。这一别,竟又走过了七个春夏秋冬 … …
岁月无情催人老,游子心系桑梓情 。姑妈对生养了她的故乡齐鲁大地,对留下了她孩提时代欢声笑语和痛苦悲伤的长秋故里,对引领她参加抗战的本家大哥冯毅之,对一起并肩战斗的长秋村人,对印记着她打击日寇足迹的阳明山樟岚山,对畅饮过的甘甜淄河水,对抗战时牺牲的烈士们,一直怀有深沉的敬意和眷恋 … …
作为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为了驱逐打击闯进国门家园侵略者、参加了伟大的抗战的健在者,200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 姑妈获得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颁发,胡锦涛题名的“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镀金奖章。
曾经为国捐躯了二十六人,仅冯氏家族就牺牲十六人的抗战堡垒长秋村,此时健在的多人获得了这一民族殊荣!
姑妈是其中之一。
2005年和2015年两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荣誉章的姑妈冯文华(左)
但姑妈仍旧过着她平凡平静平淡的日子 。一日三餐,粗茶淡饭。
由于年事渐高,姑妈腿脚行动由踟蹰变得不便,最终竟因腿股骨头伤疾而难以行步。2006年,年近八旬的姑妈,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做了两次大手术 。当时我打电话问候她,她费力的话语让我感觉到了什么叫坚忍!
年老体衰的姑妈,对故乡齐鲁大地,对长秋村故里,仍一往情深。
昨天下午姑妈坐着轮椅,专门到距离她自己生活小区约一公里的妹妹迎春家,要与我通过互联网络视频对话。我与姑妈高兴地先谈起了前几天国家主席胡锦涛到云南考察工作,第一站专门到姑妈所在的工厂视察的事情 。作为见证了这家工厂由小到大,依靠现代科技打造出知名中国品牌的老人,姑妈对胡锦涛总书记的莅临视察,很是兴奋。随后,我委托跟随姑妈生活在昆明的妹妹迎春、妹夫亮辉和外甥女周蕊打开我在互联网上的博客,调出博客相册中的长秋村照片,逐一给姑妈讲述故乡的变化。
“ 长秋村变化大不大?”姑妈关切地第一句就问道。
“ 变化大着呢! 许多人家盖起了楼房,还有的买了小轿车。”我赶紧把今年清明节时自己回到长秋的所见,告诉了姑妈 。同时,外甥女周蕊相应的把我拍的长秋村的照片,在电脑中放大给姑妈看。此时,通过互联网络视频镜头,我看到行动不便的姑妈,吃力地从床边站起来,前倾着身体,仔细地察看着电脑中的照片。
八路军山东纵队新一营创建人、首任益都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首任益都临朐博山淄川四县联合抗战办事处主任、淄河流域国共抗战办事处主任、抗战胜利后首任青州市长冯毅之(右)与战友(2011年翻拍)
首任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冯毅之(1997年济南)
“ 这一张是长秋村东石拱门 … … 这一张是村子南门。”我在郑州的家中,通过互联网络的视频镜头,给在昆明的姑妈讲解道 。想当年,姑妈与所有的长秋村民,以及八路军抗日武装,都是从这东门和南门出村上山,与前来“扫荡”的鬼子进行周旋或抵抗。1941年10月12日,叛徒孙伏武带领千余鬼子和汉奸,黎明前突然包围了长秋村,堵住了长秋村东门和南门,血洗了我抗日武装和长秋村民,焚毁大部民舍 。这些抗战血债,姑妈还记忆犹新。
“ 看见了 。鬼子来时全村人都是从这跑出村 。村门上还有字呢”。姑妈应答道。
“ 东门是‘怀阳 ’,南门是‘迎熏’。”我赶紧解释。
“ 这是樟岚山上的烈士纪念碑。”姑妈随着周蕊翻页调出的电脑中的照片,一下子就认出了长秋村东门外樟岚山上的“抗日烈士纪念碑”。
“ 看这一张,最右面是长秋村冯氏家族明代始祖冯士林的墓碑;中间的是我太爷爷、 我爷爷等人的墓地;最左边是冯旭臣冯毅之家的烈士墓群 。这是我拍的全景照片,背景是樟岚山,山上有很多松柏树。”我与外甥女周蕊配合着,调出了另一张照片。
“ 冯旭臣、冯文秀、孙玉兰,还有平洋、芦桥、新年,三个孩子,一家六口都牺牲在马鞍山了。”姑妈显然是触景生情,忆起了我那当过抗日老战士的爷爷,想起了曾经一起生活和战斗过的本家族亲人 。通过视频镜头,我依稀看到姑妈有点两眼泛红 … …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山东省委书记高启云题写长秋村抗日烈士纪念碑(2019年国庆)
马鞍山抗日保卫战发生在1942年11月9日 。包括长秋村冯氏家族多人在内、八路军一个班的伤病员,共计三十人左右,凭借陡峭山崖地形和不多的土枪手榴弹和石块,与两千名日军激战两天两夜 。最终,日军在飞机和大炮掩护下,攻上了地处淄河上游的马鞍山顶 。我守山军民除个别人跳崖幸存,包括八路军115师教导一旅二团副团长王凤麟、首任益都县抗日参议会参议长冯旭臣、首任益都县妇救会会长冯文秀和孙玉兰等人全部牺牲 。日本侵略军则付出了包括一名皇家族裔军官在内的二百人被毙伤的代价 。距离长秋村约三十华里的马鞍山,由此亦成为中国抗战史上以少胜多、异常惨烈的战役之一! 马鞍山是长秋村民心中永远的痛,也是屹立于长秋冯氏家族心中永远的英雄之山!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名的淄博马鞍山抗战纪念馆遗址(2009年清明)
带上老花镜的姑妈,看着我拍摄的抗战英雄之山——马鞍山一幅幅照片,她的情绪更为激动了 。从视频中,我看到姑妈一会坐在床边上,一会在妹妹妹夫的搀扶下硬撑着前倾身子,仔细地辨认着照片中的细微之处 … …
此时的互联网络,打捞出了远离故土的姑妈脑海中的历史记忆 … …
我又把5月份自己到南京拜访长秋村的另一位抗战领头人冯敏(冯保俊)的照片,通过QQ视频工具,专门传给了昆明的姑妈。
“ 这是你保俊爷爷,抗战时他改了名字叫冯敏 。他个头可低,人可机灵。”姑妈一下子就认出了今年已经93岁高龄的冯敏 。我当即告诉她,这个保俊爷爷现在不仅记忆很好,抗战时经历的事件他可以回忆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某人,还在方格稿纸上手写出一万多字的抗战回忆文章,并且寄给我让我帮他用电脑打印出来。
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0周年”荣誉章的93岁的“土八路”冯敏(冯保俊)(左)(2008年南京)
“ 这张是我端午节回到长秋,与95岁的翟作新一起在他家院子里的石榴树下,让我四爷爷家的文芬姑夫给拍的 。翟爷爷还经常赶着羊群上山放羊、赶集买菜 。照相时他佩戴着的奖章,也是胡锦涛题名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 这张坐在轮椅上双腿截肢的是冯连春,左面挨着坐着的是冯锡年 。冯连春佩戴的是他获得的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
“ 这张戴着抗战胜利纪念章的是‘ 小八路 ’陈子钦 。这是在他家门口,我给他拍的。 端午节在长秋他还说起你们抗战时打仗的事。”
“ 这一张是我太爷爷开油坊的大石磨。”
“ 这一张是长秋村西门的青石板路 ”
“ 这一张是从村子西门进来后向南拐回我爷爷家的路口 。左边是我爷爷住的院子,右面对门是我四爷爷家的院子 。我拍的村子东南路边沟里的柿子树,还有毅之大伯家的祖屋大门,这几张照片我组合成了一组艺术照片《回家的路》,被‘局直属机关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摄影艺术展 ’ 选中,这几天正在局机关院内展览呢。”
《回家的路》艺术组照之一:长秋村抗战先贤冯广绥祖宅
“ 这一张是那年你回老家给我爷爷盖的房子。”
“ 这一张是我大姑奶奶家门口的水渠渡槽 。这一张是文超叔我们与大表叔岳照群的合影。”
“ 这一张是我们去看二姑奶的合影,还有与表叔燕村林的合影。”
“ 你二姑奶身体好吧?还有你四奶奶?”姑妈很是关心老家辈分年长者的健康。“好得很呢 。我们去看她两个,她们都非要亲自动手给我们做饭。”我把老人身体康健的信息,告诉了姑妈。
“ 这一张是我与玉英姐玉桂妹和文超叔,一块到下张村我舅奶家的照片。”
“ 你们到下张了?都见到谁了?”姑妈对自己母亲的娘家,对幼年时曾经居住玩耍过的这个小山村,对抗战时曾经战斗过的故地,一直无比牵念。
“ 这张是我回漯河陪同父母,全家一块吃饭的照片。”我知道姑妈内心一直惦念着她的手足兄弟——我的父亲,就赶紧把在漯河的父母和姊妹们的生活近况,告诉了她 。从互联网络的视频窗口,我看到姑妈仔细地听着我对父母生活现状的介绍。
抗战堡垒长秋村(2023年清明)
“ 毅之大伯的最小儿子克利你还记得么?”我问姑妈。
“ 记得 。都叫他小五子 。前两年他还来昆明看我了。”姑妈回答道。
“ 我今年清明节回老家长秋给我爷爷扫墓时,路经济南,他邀我到他家住了一晚 。这是在克利哥的书房与他和嫂子一起拍的照片。小五子克利现在是全国有名的大学教授、翻译家了,他翻译了几十本欧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名著,包括好几个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的作品 。那天他又送我了几本他翻译的书。克利哥还带着博士生呢。”我一口气给姑妈介绍着,我知道姑妈对引领她参加抗战的本家大哥冯毅之很是敬重,对毅之大伯的小儿子克利也很关注。
“ 小五子有出息了!”姑妈由衷地赞叹道。
…………
抗战堡垒长秋村(2024年清明)
通过互联网络的视频语音窗口,在郑州的我,一张一张地给远在昆明的姑妈翻页、讲述着照片中的故乡故人故事故情 … …
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浓郁的血脉亲情,割舍不断的牵念,让曾经亲历其中的姑妈现今足不出户,就感受了一番来自数千里之外的齐鲁故乡气息;同样,在彩云之南的姑妈,也借助互联网络的视频语音窗口,表达了她对故乡故土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向往之情 … …
2009年8月9日22时26分草拟
作者简介:
冯建堂,祖籍山东青州,生长于河南漯河市,毕业于郑州大学,工作在郑州铁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