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26.冯丰年:续说代州 冯 氏(全版本)《卷首A》

始祖冯盛画像
(作者张联友,山西沁源人,原忻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副处 研究员,退休后任忻州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序
李 淳
作者在读书
《续说代州冯氏》 收入 冯丰年先生二十篇文章,是 对代冯遗址、遗物、遗事、遗 作、遗训挖掘整理和调查研 究之成果,对一些行将湮灭 之文化,有发现与保护之 功。仍虽有某些值得商榷之处,但彼以耄耋之年,多病之身,勉力为之,十分值得点赞!
丰年之作之为人,启吾深思,几点感悟,简述于 此:弘扬代冯优秀家风,须 自重,自 明,自谦,自强。此谓“ 四自 ”。
· 1 ·
自重者,知家风之可贵而自 己极端重视也。“我朝 右姓,首推冯氏。外而屏藩节钺,内而馆阁台员,著作勋 名,后先辉映,海内翕然宗之。”这是乾隆贤相史贻直之 定论,冯家不要再说“南某北冯”之类以贬低祖先。清官 阎调羹 曰,冯氏家训与颜氏家训“殆千古为两云 ”,这 是对代冯家训之权威评价,无可置疑。对家训家风,冯 氏后代自应尊之爱之,守之行之,全力弘扬之;而不可 轻之漠之,乖之违之,而有辱祖先。
自明者,自 己首先明白祖宗之所以辉煌也。“所以 称高门,端不在华膴”“非徒仕宦贵显也,盖贤哲君子多 矣。”今之代冯后裔,诚有杰出者在;然窃以为真知祖先 者不多,或知之不确、不深,亟须人手一册代冯史料精 读,知先人之深厚德泽,此承继与发扬之始也。
自谦者,虚心学习永不自满也。谦则诚,诚则容,容 则大。代冯家族文化向来鲜为人知,如今百度、报刊和 各种公众电子平台广为登载,名声鹊起,几至家喻户 晓。人怕出名猪怕壮,家族亦如此。 当此之际,自豪可 也,而 自满非也。祖先荣光不能为自 己贴金,自我吹嘘不能代替励志奋起。人最大之恶,乃是见不得人之美好 而欲使其亦如己之浅薄与骄妄。人最大之善,乃见贤
· 2 ·
思 齐,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盖此为进步之基也。
自强者,自力更生,图大 目标大规模大气象也。修 齐治平,家国情怀,志存高远,浮云富贵,爱国敬业,诚 信友善,皆寓庸而非庸,平凡而伟大。鼠目寸光,偷生苟 活,自暴自弃,荒学废业,怙恶不悛,贻害家国,皆背祖 而违德,远福而取祸。天道与善酬勤。 自胜者强。 自强 不息,厚德载物,此乃立身之本也。
自重者贵,自谦者富,自 明者智,自强者勇。贵富 者,君子人格,由仁居义也;智勇者,真理在握,所向披 靡也。“ 四 自”相互为用,与贵富智勇亦迭为因果。
代冯之往哲先贤,俱能戒骄而守贵,惩满而守富, 格物而求智,徇公而任勇。师范昭然,学可驯致;不善其 师者,虽“智”大愚。
“功业巍巍继,声名赫赫追。杜诗桐城文,甲第连绵 起。非徒仕宦显,清白慎取予。代冯有高门,缘何人不 知?若无佳子孙,门庭必式微;若无董狐笔,难能垂青 史”。这是《方志山西》所载读者之语。丰年先生是代冯 优秀家训家风之研究传承弘扬者。阎调
· 3 ·
羹盛赞代冯五 世宾期之才与品“如丰年玉与凶年谷,可谓兼美”。吾借 用此语,赋以新解:丰年玉,乃锦上添花也,即丰年先 生之旁搜远绍拾遗补缺也;凶年谷,乃雪中送炭也,即 冯家多数后人尚不深知祖先而急需补课也。兼美者,谓 上述二者须齐头并进而相得益彰也。此乃代冯代州三 晋举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务之急。
对代冯之贤哲与家风,吾敬而畏之,则而象之。丰 年命为序,不辞卑陋,乐而从之。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冬至 日
(李淳,原为省委常务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 。)
· 4 ·
序 ............................................................... 李 淳 1
引言 .............................................................................. 9
一、寻 根 问 祖
栖凤楼楹联数字寓意考
——兼寻鲁代冯氏始祖 ................................ 13
代州冯氏始祖冯盛迁出地是三户垛 ... 冯丰年 冯涛 19
关于冯润梅世系辈分的初步调研结论 ................ 31
一支未入族谱的代州冯氏 ...................................... 37
二 、冯 家 大 院
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 ”再添一景——冯家大院
........................................................................................ 49
· 5 ·
代州冯氏始祖宅院回眸 .......................................... 53
代州道后冯家大院回望 .......................................... 58
代州道前冯家大院回望 ......................................... 69
记忆中的冯家及大院 .............................................. 80
代州冯氏私塾回望 .................................................. 83
代州冯氏家庙文昌祠 .............................................. 88
冯家大院调查始末 .................................................. 93
代州冯氏文化园牌坊落成纪略 ........................... 103
三、冯 家 人 物
先祖功德录 ............................................................. 107
代冯先祖清官廉吏轶事摘撷 ................................ 115
革命战争年代代州冯氏英雄谱 ........................... 123
风流才子冯福恒 ..................................................... 142
冯门典范冯禄兄
——献给冯禄诞辰 97 周年 ......................... 181
冯志沂碑帖再现 .................................................... 196
冯世称旧诗首现 .................................................... 202
母亲遗训三十三则
——代州冯氏女性家教选 .............................. 207
· 6 ·
文魁院冯氏之群英荟萃
................................ 冯苓植改编 冯丰年供稿 226
家门口的防腐准则 ................................... 冯俊英 235
冯志沂遗墨新发现 ................................................ 237
四、冯 氏 文 化
代州冯氏文化兴衰史初探 ................................... 243
代州冯氏院落建设的文化特色 ........................... 252
珍爱家族传家风 立志共圆家国梦 ................ 258
冯氏民间微型故事新作六则 ............................... 260
半华亭传奇 ..................................................... 260
文昌祠显灵 ..................................................... 261
捉拿捣地鬼 ...................................................... 262
德保游西园 ...................................................... 263
天神护别墅 ..................................................... 264
妈祖救廷丞 ..................................................... 265
五、近 年 纪 事
雁门冯氏家族文化研究会成立 …… 269
· 7 ·
《雁门关下话冯家》出版发行 .................................... 272
给第二届雁门冯氏文化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的
《贺电》 ..................................................................... 274
写给微信群《翠滴心声》开通的《宗亲絮语》 .......... 276
贺《代州冯氏族谱(全谱)》发行 ................................. 278
雁门冯氏文化研究大事简记 ............................... 280
跋
——寻根实干第一人 ..................... 冯 覣 303
后记 ......................................................................... 309
多余的话 ................................................................. 313
· 8 ·
引 言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 ,有一个享誉海内的杰出 文化家族。她有令家族数百年长盛不衰的家风家教,有一 大批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清官廉吏 ,有数百部传承儒学 精华的雄文巨著,有遍布城内的园林、牌坊、宅院等建筑 遗存遗迹……她 ,就是山西四大文化家族之一的代州冯 氏。
就 是这个兴旺发达的家族,在明清两朝的四百年间, 出了 54 位举人、18 位进士、70 位贡生 ;在民国不到四十 年间出了 13 位大学生或考有学位的学子;在革命战争年 代有 19 人参军参战或从事敌后地下工作,其中 6 人为国 捐躯;建国后,一批批教授、专家、学者献身学术研究,一 批批工程师、经济师、作家、医师等服务于各条战线,都取 得了卓越成果。
· 9 ·
对于这个家族显赫的历史,由冯曦纂修的《代州冯氏 族谱》,冯苓植主编的《雁门关下话冯家》,冯覣、冯占军编 著的《图说雁门冯氏五百年》,李淳专著《代州冯氏群贤 谱》,都有翔实记载,为读者全面了解代州冯氏提供了极 其珍贵的资料。
随着雁门冯氏家族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 ,一些新的 课题屡屡被提了出来,如:代州冯氏始祖迁代前生活在何 地?他的直系先祖可追溯到何朝何人?他的后人生活的几 处大院和园林布局怎样? 为什么有的公认为代州冯氏却 在族谱上没有记载? 还有哪些英雄人物应名留族史? 等 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过去的著作中或者记述过于简练, 或者根本未予提及,令人读后仍有朦胧之感。
针对这一缺憾,笔者试图在前述作者之后,继续探求 各个问题的答案,至少是参与其中的讨论,以揭示家族历 史原貌,丰富家族文化内涵,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故曰 “续说代州冯氏 ”。
·10 ·
11
12
栖凤楼楹联数字寓意考
——兼寻鲁代冯氏始祖
代州道前冯氏功德盖郡大院内 ,有一座二层木结构 的藏书楼及冯氏家族议事厅,楼上挂一匾额曰“栖凤楼 ”, 在正门两侧的立柱上挂有一副红底金字雕刻木板楹联:
由明及清三百载书香门第
自鲁至晋十七世簪缨人家
惜对板被毁,落款未知,给后人留下不少迷茫 。其中 就有本文探讨的问题。
楹联中的“三百载 ”、“十七世 ”两个数字,乍看并不深 奥生僻,字面意思浅显易懂,但细细想来,“三百载 ”截止 哪代何年?“十七世 ”起迄时间、世代名讳怎解?是否揭示 了代州冯氏先祖的根脉渊源?是否隐含了楼堂建设竣工、 挂匾牌庆贺的年代?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试图依据手头史 料作一探寻,并成文以飨读者。
·13 ·
一、“三百年”的下限年代推定
“三百年 ”这个数字,看似精确,实则乃拟联者的一个 粗略计算和宏观判定,以满足联意和对仗的需求,相差个 二十年、三十年或更多是允许的。这种表述在许多古代名 联中经常出现,如“洞庭八百里 ”对“巫山十二峰 ”;“五百 里滇池 ”对“数千年往事 ”;“七十二健儿 ”对“ 四百兆国 子 ”;“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等,这里的“八 百里 ”、“五百里 ”、“四百兆 ”、“三千客 ”都只是个大数而 已。
由上可知,确定“三百年 ”的下限,按“ 由明及清 ”的顺 序,先确定明朝共经历了 276 年(1368—1644 年),剩下的 24 年便在清朝了 。查清代纪年表,开国 24 年后当是康熙 七年(1668 年),如果加上允许存在的误差,这个下限的时 段应在康熙初年至康熙三十年(1691 年)之间,亦即康熙 前期。
那么,康熙前期应是代州冯氏第几世呢? 查《代州冯 氏族谱》,这一时段正是第八世先祖们生活的时代,其典 型代表人物有庆曾、庆远、庆长等 。但这个第八世怎么变 成十七世了呢?
·14 ·
这个“三百年 ”是指“由明及清 ”,而“十七世 ”却是“ 自 鲁至晋 ”,前者将上限指定为明朝初年,而后者却将上限 确定为山东省 ,凡在该省境内的本宗冯氏均可无限制的 上溯追寻,不受“300 年间 17 世 ”的误导,冯庆曾这一代在 代州冯氏中列第八世,但连续山东先祖则可能十几世了。
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从冯庆曾这一代起,逆向上溯 寻找各代先祖吧!
二、追溯先祖世代名讳
代州冯氏的始祖冯盛,传至冯庆曾一代为八世,此为 谱载,无须考证。
冯盛的直系先祖是谁呢?目前有两种说法,我们先采 用《代州部后冯氏家谱说》,在此《说》中,十三世祖冯勣写 道:“盛之前曰有才,有才生能,能生强,强生通,通生增, 增生盛 ”,说明有才是盛公上溯五代的先祖,加上这五代 人,自有才起到庆曾,已经十三世了。
寿光宗亲冯涛在 2016 年上传《翠滴新声》的《青州冯 氏家谱序》中,八十八岁老人李作哲于乾隆三十一年作序 曰“ 自元至今五百余岁 ”,叙述了冯氏久远的历史 。查《清 纪年表》知 ,此年即 1766 年 ,由此年上溯 500 年 ,即 为 1266 年,而元朝开国为 1279 年,考虑 500 年的合理误差,
· 15 ·


责、对历史负责 。那我们在八十五年后的 今天有什么理由妄加怀疑呢?

笔者无法联系到石桥、冯宪印先生,无从了解他们的 观点依据,但他们的研究成果与冯曦的调查结论一致,已 足够说明“三户垛 ”确为冯盛西迁前的居住地了。
三、得到雁门冯氏宗亲代表人物的认可
代州冯世十八世孙、国家一级作家、内蒙古作协原副 主席冯苓植在《雁门雄关下之书香门第》一书中,有这么 一段描述:“只要分析一下‘三户垛 ’三个字,便可知冯盛 公在‘戍边 ’前很可能只是一个务农者 。 山东省、青州府、 寿光县、纪台社,层层下数后才数到三户垛 。省、府、县、 乡、村,顾名思义,初祖的原故里似乎也只可能是个只有三户农民的偏僻山野小村 ”。这足 以说明 ,冯苓植认为“三户垛 ”就 是冯盛的故里。
冯苓植在《雁门关下话冯家》 一书中,再次转引《族谱》称冯盛 “ 原为山东青州府寿光县纪台社 三户垛人 ”,还有“屈居仅有三户 人家的小村 ”等推断。冯苓植用这 么多笔墨写三户垛,虽然也用了“似乎 ”、“可能 ”等词,但 为什么不用可能不是、似乎不是来表达,而是用可能是 、 似乎是来表达呢?显然,他对三户垛是冯盛迁代前的住地 是持肯定观点的。
冯苓植像
·24 ·
冯涛是山东寿光冯家庄人 ,在东营经营一家面粉厂, 是信誉很好的企业家 。他热心联络代州宗亲,积极参与雁 门冯氏文化研究活动 ,去年九月还来代州参加祭祖大典、
冯涛近照
·25 ·
·26 ·
冯曰贤近照
冯曰孔近照
·27 ·
冯曰孔对三 户垛的回忆手记 (图中道路交叉处的 方框为三户垛古庄位置)

三 户垛古庄遗址偏东一角(现已开发为蔬菜大棚)
代州冯氏 冯丰年
寿光冯氏 冯 涛
2019 年元月
.30.
作者简介:
冯丰年,代州冯氏十六世孙,1941年生于代县西北街。196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物理系。中共党员,中国土地学会会员,国家土地评价师;全国国土资源执法先进工作者。入载《中国专家大辞典》,山西大学《学府之光》。忻州市国土局副局长任上退休。先后被聘任《山西雁门冯氏文化研究会》会长,顾问,荣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