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786. 冯峥:恩姓——出自阳江的姓氏

姓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主要的一种是“以地名为姓”。如:黄姓出自黄国,冯姓出自冯城,费姓出自费邑……为什么要“以地名为姓”?你要是走过工地或者读过大学就知道,如果一个杂姓群居的地方有几个都叫“李文”的人,大家就会以各人的籍贯临时给他们起个名字以示区别。来自河南的叫“河南李文”,来自广东的叫“广东李文”……这个时候,“河南李文”就“姓”“河南”,“广东李文”就“姓”“广东”,因此,姓多与出生地有关。
恩姓,就出自我们现在的阳江,也即是历史上的恩州。
恩州,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置,一直至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改为南恩路总管府,前后共631年。其中唐天宝元年(742年)曾改为恩平郡,乾元元年(758年)又复为恩州。后因北宋庆历八年改北方的贝州(今河北清河县西)为恩州,我们南方的恩州便改称南恩州。
600多年来,恩州、南恩州治所一直在现在阳江城(现在还有条南恩路),其中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至天佑四年(904年)曾因兵寇祸害迁恩平13年。因此,习惯上人们都把恩州、南恩州辖区定在现在的阳江市区周围。
当年的恩州,有许多土著氏族头领被任命为州郡首领,为“谢主隆恩”也为与众不同,皆有以所处地名汉化为姓氏者,称恩氏。
另外,武则天执政期间,因误信谗言,曾对统治恩州的冯氏集团进行多次征剿,逼使恩州冯氏改名换姓四散奔逃全国各地。他们之中,有的为不忘家乡,也有改姓恩的。而冯子猷的后代冯纳逃到苏州,则改姓吴。直至宋后,流散全国各地的冯氏陆续回来,才复回冯姓。
恩姓在全国属于稀有姓氏,据查在云南还有上千人。
阳江是恩姓的得姓地,阳江人民欢迎恩姓兄弟回来认祖归宗!
作者简历:
冯峥,男,汉族,1946年元宵节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大沟镇三丫村人。
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新故事学会、中国通俗文学学会、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曲艺家协会、戏剧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散文诗学会秘书长。广东省“非遗”组专家、广东石油学院客座教授。
系阳江县、阳江市政协常委、江城区人大代表。广东省第8.9届政协文艺组组长。
1960年在阳江一中读至初二第一学期,便因家庭变故,回家乡当农民、渔民、盐工。1973年到阳西县沙扒中学当民办教师。1983年调阳江县文化馆当创作员、小报主编、副馆长。1987年任阳江县文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协主席。1988年起任阳江市文化局创作室主任。1993年任广东省文联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作品》编委。
2005年60岁时,以特殊人才资格,留任阳江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民协主席5年。
从事文艺创作50余年,用192个笔名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各类文章1000多篇。
出版有:长篇小说《渔乡子》《南宋的那个夜晚——南海1号传奇》等文艺作品38种,合1000多万字。与人合集20多种;主编出版各类集子10余种。其中《漠海钩沉》获国家“山花奖”。短篇小说《七级总理》获广东省作协首届新人新作(现叫鲁迅奖)二等奖。《新潮女》等11篇小说、故事、和歌曲《漠阳江情思》等在省以上评选获奖。
小戏——《子教三娘》、《三亲家》、《亲家路窄》参加省演出获奖,并录像播出。
影视——《阳江之战》(电影文学剧本)《渔家故事》获广东省委宣传部1999年"五个一工程奖。《海上沧桑》获广东省首届“五个一工程”奖。《守门人》等4个电视片在省评选获奖。《漠阳江情思》发行海内外;《魂断大茶根》获广东省小电影一等奖
散文——《漠江山水入画来》、《那琴情思》《圆明园祭》选进省市乡土教材。
国画——《傲雪》获中国作家协会2007年主办的“当代中国作家书画展”优秀奖,并被国家收藏。2013年12月国画《拼搏》参加《中国作家书画作品展》,收进《诗文风流,翰墨飘香》大型画册。参加广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主办的书画展5次。
书法——温州冯氏宗祠牌楼、楹联。
楹联——广西几间冯氏宗祠的门联。
歌曲——《漠阳江情思》、《最毒四人帮》在省广播电台播出。
舞蹈——《燂船舞》在阳江市第三届旅游文化节上演由广东省歌舞团演出。
民俗文史——《漠海钩沉》《阳江人从哪里来》《云上精灵》《阳江漆器》《朱漆留春》
语言文字──《阳江话字词典》
2009年退休后,任阳江市高凉文化研究会会长
2016年,出版长篇小说《南宋的那个夜晚——南海1号传奇》
2019年,参加东盟10国国际文化高端论坛。
2021年,为东平镇撰写出版地方志《太阳升起的地方》
2022年,阳江市政府一连10天,为其举办《冯峥从文从艺50年成就展暨作品研讨会》
2023年,参与编写阳江市乡土教材
生平事迹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当代中国电视人》等50多本典史。作品入藏中国美术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