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修建的堡墙和东边红柱蓝瓦的魁星楼仅一沟之隔,互相对峙,十分引人注目。
堡墙是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建筑,呈长方形状,由板筑夯土而成。它东西长约90米,南北宽约70米,高约7一8米,底部宽约6一7米,顶部约2米,下宽上窄呈梯形状,稳定坚固、经久耐用。东北角有堡门,供人进出。有敌来犯时,村民可以在其中避难,且易于防守。站在堡墙上极目远眺,方圆二、三十里区域内的景物可尽收眼底;朝下看,只觉头晕目眩,两腿颤颤。遥想明清两代,几经战乱,村民们竟安然无恙,这堡墙实在是功不可没。
时代在发展,用这古老的防御工事来应对现代战争,就有点儿力不从心了,加之年久失修,雨淋风蚀,它再没有当年威武健壮的雄姿了,但那残存的部分依然是那么挺拔。1976年8月被认定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学校是学文的场所,堡圐圙是习武的地方。幼时,在堡墙上玩打仗是很平常的事,孩子们在堡墙上跑来跑去,如履平地。所谓“打仗”,就是用土坷垃“开火”。先自由组合成两拨人,各自都是扔得远的、打得准的在“前线”,弱小的在“后方”运送“子弹”一一土坷垃。双方战斗激烈的时候,只见黄尘滚滚,“子弹”乱飞,带着风声,呼呼作响。就是大人们在场,也会感到非常害怕。有的胆大,越战越勇;有的胆小,缩头缩脑。战斗结束后,有的即使受伤了,也不会伤筋动骨。你看吧:一个个灰头土脸,彼此嘲笑,简直乐翻了天。那一张张天真烂漫、淳朴稚嫩的面庞实在惹人喜爱。
发生在堡墙上的童年趣事,至今回想起来,仍会忍俊不禁。
当年的玩伴们都垂垂老矣,有的驮着背、有的弓着腿,还时不时的走上堡墙,再转转看看,因为我们对这堡坡、堡墙、堡圐圙有着深厚的感情。
再说魁星楼。
魁星,也被称为“馗星”或“奎星”,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的总称,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文运之神,也是读书人的守护神。
南峪口古时就建有魁星楼,寄托着南峪口村民期盼村中学子在科举考试中都能脱颖而出、高中金榜的美好心愿。
最早建的魁星楼毁于文革期间。改革开放初始,村里又建起了魁星楼。没几年,被一场飓风散架坍塌,空留台基。
前几年,盼出人才的乡亲们,第三次重建魁星楼。
楼内建有短墙,墙上有彩绘的魁星像:赤发蓝面,一手提斗,一手执笔,一腿后跷,栩栩如生,威严而不失和善。象征着朱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寓意:“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这不,可怜天下父母心,每年中高考时虔诚的家长总要给魁星爷送点礼品,祈祷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