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61.冯覣:毛主席住过的地方——伯強
原创 冯覣 繁峙作家 2024-10-10 07:04 山西
——李石曼访谈录
受访人 李石曼
釆访 冯 覣
地点 李石曼家
时间 2024年9月
受访人简介:李石曼,伯強人,1946年生。196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班长,1973年复原。先在公社帮忙,1976年——1986年任伯強村支部书记。后从事城乡绿化。
伯強是个古老的村
冯:伯強是这一道沟里最大的村,文化底蕴深厚,曾是伯強乡政府(公社)所在地,也是沟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你们李氏是大户,先说说伯強的历史。
李:我们伯强李氏先祖叫李彦明,是明洪武从洪洞迁香坪的;清顺治,六世祖李永国、李永泰弟兄二人从香坪来到伯強。老人们说,开始是先迁到从伯強去后峪的沟口处(叫房墻),住了几年,才迁到現在的地方,那时叫壩墻子。
现在的伯強分上街、下街,以今李永国李永录的院为界。
上街,因为出了个秀才李珩有旗杆院,还出过贡生李伟李镗等。
下街,有大南院等好几个院。解放后伯强沟的第一个大学生李世林,及李淕(沈阳军区炮兵学院教授)是下街的。
冯:历史上能立旗杆的人家,不是有功名就是有功德,不是谁家也能立,连放铁炮也有规矩,可見李家不是普通人家。
李:旗杆院是个三进院,座西面东,有三间过亭,雕梁画柱,很讲究。平时过亭门不开,过大年或有重要客人时才开,人平时走旁门。大门是黑色的,外面有两个旗杆,底部用铁箍和座底石箍着,上面都有铜顶。大门两旁的木柱上挂有黑底红字的一副对联板,上联:雪意快展时请贴,下联:三关斜卧欲雨图。
对联过大年时挂上,二月二摘下。我记事就记得是西厚保存,后来宝庭保存。
冯:你見过对联板吗?还在吗?
李:見过。六十多岁的人大多数見过。后来50元钱卖了。1956年刮大风把旗杆也吹倒,铜顶也37元钱卖了。
下街有个大南院,门头上挂着一面“冰清玉洁”的匾,那是旌奖我们李家八世祖节妇韩氏的。她二十七岁丧夫,孀节49年,撫儿育女,为李家人人敬仰。清·道光十七年经州县批准给挂的。文革时“冰清玉洁”四个字,被换成了“斗私批修”。
冯:伯强坝很多,北面南面都是坝。我婶婶就是你们李家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听老人说过,伯強就是因为坝多才叫的。
李:是的。我小时候就记得有很长的坝。1956年下了好几天大雨,从后峪沟下来的洪水把坝冲毁了,连村里的过街阁和好几个院都推倒了。水退了后,218地质队也来了,筑起了北面的坝,村里筑起了南面的坝。筑坝是伯强人经常要做的大事。村名左改右改,都和坝有关。从坝墙子到壩墻,壩強,都离不开坝。现在写成伯強,说法很多。壩強变成伯強,听我们村老人们说,是民国时的县长熊介山改的。据说他来伯強纳粮,说壩这个字难写,也有霸道的意思,改的。听说咱县“马圈”改成龙兴,“羊圈”改成中虎峪也是他。
冯:你昨天说伯强是熊介山改的。我查了些资料,熊介山,湖北天门人,繁峙县志称:熊砎。民国六年(1917)任知繁峙事。资料显示,此人对地方地界界定、乡村名字等很重視。原县志办副主任冯占军曾考察:繁峙与灵邱的界碑就是他民国九年署名立的;应县与繁峙的界限也是他与省里力争才划定为“城归繁,关归应”,即小石口城内归繁峙,关外归应县的。所以熊给伯强改名可信度很高。
听金安说日本人在时,在奶奶庙扔炸弹炸死了你们你村李夺春的父亲?
李:是。李夺春的父亲李秀。
伯强奶奶庙建于1936年。由李九经、李生贵、李秀、李植等人负责筹建,用了砂河和苏家口两个地方的匠人,一个建正殿一个建戏台。初建时村里也没钱,是苏家口在伯强教书的王达,垫资七十块银元开工的,议定开光后用布施钱还。雇了后峪的画匠李贵珍正在彩画,日本人来了,光也没开成,钱也没还人家,后来还被日本人炸弹炸死了人。
抗日战争开始后,八路军民运局(名字不一定准确)把一些布存在奶奶庙,为防被鬼子发現,地下党决定转移。一天人们正扛着布转移,被日本人的飞机发現,在大河畔、強道沟、瓦窑坡和奶奶庙附近,扔下了四个炸弹,两个爆炸,两个没炸。其中一个炸死了李秀,一个炸伤了李西安的父亲李艾春。李秀被炸的血肉横飞,儿子李夺春提着筐子一块一块才把尸体捡回一些。两个没炸的,后来日本人派人都拆卸走了。
冯:日本人在伯強沟罪恶累累。从东山底到鸿门岩设了四个据点,残杀了许多沟里人。你们村除了炸弹炸死的李秀,还有谁?你们村最早的党员都有谁?
李:伯强在茶坊狮坪据点中间,北面又与正沟那道沟相通,受的骚扰很多。我们村李申厚的父亲就是被日本人杀的,李西元也被日本人灌了很多辣椒水,几乎死了。
李:伯強最早的党员是李守义,是牺盟会特派员周来斌(江苏人,1943年被砂河日军包围,,牺牲于小宋峪梁)发展的,还发展了黄弟弟、李桂贵、李守和、李夺春等,都是较早的党员。这几个人解放后,有的当了大同酒厂厂长,有的当了繁峙第一任林牧局长,有的在大同市委工作,有的任村支部书记。李守义在雁北地委民运部任职,他和于寿康很熟,伯强沟最早的党员很多就是李守义发展的。
毛主席住在伯强村
冯:1948年4月毛主席到西柏坡,遇雪路居你们村,留下了许多佳话。后来被人们演绎出不少版本。说说你知道的。
李:48年我才3岁多,一些情况都是听老人们说的。社会上,甚至路居馆解说员的解说,我也听到不少添油加醋的东西。
48年咱们这里解放才一年多的,蒋介石留下的潜伏人员还很多,所以毛主席一行的行动肯定是保密的,不可能象有些人说的阵势多大,見这个見那个。我听路居馆第一任馆长李建堂说,毛主席来前几天,雁北军分区就有打前站的人来号过房。我父亲也说,看我们家的房,说部队路过可能住一住,问我们方便不方便。我父亲说方便,后来才听说还看了别人家几个院子,有的还安排清理了一下卫生。毛主席来时,村里敲大钟让人们都回了家,不让出来,街上主要路口有当兵的站着。媚西家路居馆院和下面几个院大门口都有站岗的。
我们家占的是伙房,给多少人做饭谁也不知道。那时没电,拉风匣烧火的,听口音是个四川人,结果烧坏了我家一个风匣,打裂一个瓷盔,走时硬留下五块钱,说是纪律。我爹一说起这就说八路军好。后来才知道保庭家、眉仁家也做过伙房。
冯:对,当时人们只知道可能是八路军的一个首长,谁也没想到是毛主席。其实,毛主席从延安出发时对外称三支队,实际上是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等组成的中央前委。主要领导对外都有代号,毛主席叫李德胜,周恩来叫胡必成,任弼时叫史林,陆定一叫郑位。司令员任弼时,政委陆定一,参谋长叶子龙。随行的有江青、陈琮英和保卫人员等。
毛主席请耿明昭等座谈吃饭你亲自听他们说过吗?
李:耿明昭、耿明祥是土改前从河北搬来的,实际是野厂人,都住在野厂。土改时与马家岔伯强是一个村。李生密是我本家,六十年代我问过他。只说是首长请吃饭,当时谁也不知道是谁。吃了些啥他也说不清,应该很普通。
那几天下雪,村里不少人都上山清理路上的积雪是真的,听扫雪的人回来说,马家岔大南沟胳膊湾那一段路,下面是冰上面是雪,还有早塌下去的地方,最难过。砍了些小树铺上填平了塌陷的路基才过去。
冯:历史讲的是真实,不能随形势编。跟随毛主席到伯强的刘长明有本书——《跟随毛主席从延安到北平》,讲的很客覌。他見过的就写,没見过的一字不提。比如主席请李生密等吃饭座谈,他没在场就没写。而数次上路查看雪,就很详细。
伯強的社会经济文化
冯:伯強多年是乡(公社)政府所在地。比起全县许多乡镇有不少独特之处,比如林场厂矿地质队等,这些对一个村影响很大,说说你知道的。
李:伯强村至少四十年是乡政府所在地,而且从五十年代起就有全县有名的厂矿、林场、学校和供销社,牲畜交流大会。
先说学校,伯强村的学校,虽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清朝时就有私人学堂,出过文秀才李珩。民国时1937年苏家口王达孙世清就在伯强当老师。村里李守德、李九经、李菁都曾当过教师。解放后就有公办小学,是一道沟的学区。每年六一节,各村的老师学生敲锣打鼓来伯強过六一。1958年有了完小,郝玉琳是校长,80年有了初中,宫殿林是校长,还办过农中。伯强出了不少人学校起了很大作用。
1956年林场从狮坪迁来,改成伯強林场,张凤元是第一任场长。那个老汉很和善,植树造林护林功劳很大,伯强后梁上有的树就是那时栽的。
1953年伯强有了供销社,先在金安家院,第一任主任高国录。后迁公房院,56年大水冲毁,迁到伯強与南庄之间,规模很大,里外院,社员入股分火枈,是最兴盛的时候。最后才迁村北现在的地方。
1956年218地质队到了伯強,砂河到伯強的砂石路通了,汽车通了,地质队经常演电影,晚上周围村的人成群结队来看电影,村里更红火了。
冯:我和我母亲就走十里路来看过,那是我们第一次見电影,看完摸黑往回返。
李:1958年县里办起了鉛锌矿,矿在耿庄,厂在伯強。先开的是铅锌,后来才发現有金。刘尚儒是书记,杨生秀、郑发元是正付厂长,困难时期停办,70年重建,王天明、韩三泉是书记厂长。不少年轻人当了工人,挣钱不说,思想认识大不一样了。厂里还常给伯強唱戏,有一年演《九件衣》,张先生沟村韩虎虎,六十三,梁庄太乙是主要演员。
后来又有牲畜交流大会,更是其他乡镇所在地没有的,一办就是十多年,上万牲畜交易,客商云集,说是牲畜交流,其实县城砂河大营,甚至灵邱、应县的供销社饭店都来,那时候伯強外来的人比村里的人多好几倍。
这些对伯强人影响最大,念书的多了,見识广了,为改革开放后的走出去,走南闯北打下了基础。
冯:说的对。学校是一个村的一盏灯,厂矿是致富的一扇门,有了灯开了门,伯强这两方面都受了益,沾了光。
你是土生土长的伯强人,你们村有什么奇人异闻?
李:不一定是奇闻,但有三个传奇人物。
一个是李双喜,是全国劳动摸范,一个是李新义,是替他叔父顶罪充軍湖南。一个是悬壶济世的李潭。
李双喜是218地质队工人,59年在北京出.席全国劳动模范群英大会,和王进喜同时并受到刘少奇周总理的接见。
李新义(又名李玉春),生于1868年。 他的叔叔叫李祿秀,清同治年间人。一年李禄秀在大沟(今北台峰——编者注)他岳父家,岳父和他妻叔打架,,结果将他妻叔给打死了。人家告到县衙,官府去伯强抓李禄秀。当时李新义考虑到叔叔家人多,如果叔叔走了以后,家就无人管了。自己是继母,只和儿子两个人,决定去替叔叔顶罪。把儿子托付给叔叔就被官府发配湖南,那年他28岁。湖南的主审官是山西人,看了案情很同情他,找了个借口就把案子拖了下来。后来一问他是后继母,想到自己也是后继母,关了几个月,就让他一个人常出去买东西。有一天他拿定主意回家,就没回去,朝着山西方向走,一路乞讨,从28岁走到36岁,整走了八年,于1904年回到伯強。1934年去世,活了66岁。伯強沟第一个大学生李世林就是他的后人。
李潭,民国年间人,伯強李氏十三世。擅长针炙,在伯強沟很有名。附近村有病人,随请随到,从不收钱,几乎是义诊。病人家属实在过意不去,非要送,也只留点土特产。
冯:人在干天在看。替叔父顶罪,悬壶济世,都是积阴德的事,伯强沟第一个大学生是李新义后人,我看你们的家谱,李潭有八个孙子。媚西说李双喜也好几个儿子,老伴还健在,今年98了。
李:对,人做好事天照应。
冯:伯強在我的印象中出了不少人才,特别是李世林,伯强沟第一个大学生。还有哪些?
李:说伯強的名人,首先是耿明昭、耿明祥、李生密和李双喜。李双喜咱说了,受过刘少奇周总理接見;耿明昭、耿明祥和李生密,毛主席周恩来请吃过饭,开过会的,这在繁峙恐怕没有一个村有过。伯強是第一村。这三个人的名字不但繁峙人知道,全中国都知道,这是伯强的光荣。除这四个人,解放战争时期,李贵西、李根西、李来生(魏艮孩)李二兵、李守元等积极参军。
李根西参加了解放太原的战役,52年出朝,55年回国,三八线谈判他就在那里埋伏。
李来生,参加兰州马家山战斗牺性。牺性时是副连长,埋在了兰州榆中县烈士陵园。
解放后还有:
李守义:曾任雁北地委民运部副主任。
李守和:曾任五台山林业经营局局长。
李贵喜:曾任解放军某部团政治部主任,64年转业吉林省,任省林业厅副厅长兼木材公司经理。
李世林:65年毕业于太原工学院,分配8737 部队(铁15师)任工程师(正团待遇),后转业承德双滦区任经委主任。
李 淕:北京测绘学院毕业后,分配沈阳军区炮兵学院任教授(正师级待遇)。
李永祥: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地矿厅干部(正处)。
李计祥: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地矿厅副厅长(正厅级)。
李福恩:曾任山西省卫生厅纪检委书记。
李 忠:曾任忻州市卫生局副局长。
李守业,曾任大营镇镇长。
李程,毕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留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学位。
李如宏,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现就职于浙江大学。
冯:伯強确实是人才辈出。咱们断断续续聊了伯強和别人的事,说说你吧!
李:我一个老百姓,没啥好说的。
冯:说说你的经历。
李:经历也简单。1946年生,完小毕业考上砂河初中,家穷没去念。68年参军,73年转业回来,在伯强公社帮忙。1976年——1986年回村任村支书。期间我对树木产生了感情,后来赶上各地城市绿化,走南闯北,搞城市绿化一直至今。
伯強路居馆东梁上,过去有棵大云杉,就像一把大伞常年绿色,非常好看。直径够八九十公分,老枝能做杊,是伯強的风水树。1958年卖给了大营糖厂,同时我们李家坟地的七棵大树也卖给了糖厂,有的老人用拐杖敲着地骂。
伯强和野厂中间的河畔上,有棵大榆树,直径1米多,也是那时卖给了218地质队。这些都刺痛了我的心,所以后来我走上城市绿化之路,与此有很大关系。
冯:你们村新盖的过街阁是啥时重修的?
李: 那是2022年我和继生升厚提议,大家布施新建的。我在纪念馆东梁上动用大型机械,栽了两株大云杉,了结了栽棵风水树的心愿,现在已好几米高了。
冯:对,人在有生之年给家乡做点事,是感恩养育自己的故土,植树更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荫。愿伯强更多的人把毛主席住过的这个地方建设的更好。
谢谢你几天来对伯强和这道沟的讲述,但愿我们的这个访谈,作为一份资料,对后人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冯覣,1947年生,大半辈子从教,退休公务员。代州雁门冯氏家族文化研究会首届顾问,也是研究冯家最早的学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