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787 杨光正:“河"与运河文化
杨光正:“河"与运河文化——运河小学重阳话He主题会演讲 |
原创 杨光正 文化佳园 2024年10月15日 22:54 北京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刘成军校长,提供这么一次与大家交流的机会。作为我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传承基地,运河小学策划、组织的“华年回想,重阳话he”大运河文化意象分享会,突出运河文化和敬老、爱老主题,创意独特,内涵丰富,意象幽美,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必将在社会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必将以新颖的形式、轰动的效应而载入运河小学的教育史册。
下面呢,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河、运河、京杭大运河、大运河邳州段概况、大运河传承基地运河小学等知识和内容,与大家共同来度过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重阳节。
一、“河”字解析
"河"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形声字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一般由两个文字复合而成,一个表示意义范畴,一个表示声音。由意符"水"和声符"可"(he )构成,"水"代表意义范畴,表示"河"这个字跟水有关。"可"(he)表示声符。
甲骨文的“河”,右侧是"巧"( kao ),是个象形字,像斧柯,也就是斧头的把柄。大家可以联想一下斧头柄的形状,便于更好地理解。甲骨文右边的字,又像一个人担着扁担挑东西。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担荷"之"荷"的最初写法。
甲骨文"河",右边无论是写成"巧",还是写成"荷",都是标音的,它们在上古时期的读音跟"可"(he)是基本相同的。后来,这个字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的"河",也就有了“三点水”加一个“可"字的“河"字的写法。
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河,水,出煌煌塞外昆仑山,发源注海。从水,可( he)声。"许慎是说"河"是北方大川,源出敦煌塞外的昆仑山,最后注入海。其本义是指黄河。所以我们在读文言文的时候,尤其是秦代之前的文言文,要特别注意,"河"一般多指"黄河",如《庄子.秋水篇》"百川灌河",意思是百川灌入黄河。而后来,才泛指"水道"的通称,如"河流""内河""运河"等等。
那么“河”的意思有哪些呢?1. 水道的通称:~道。~沟。~谷。~流。~滩。~沿。~鲜(供食用的新鲜河鱼、河虾等)。~港。~湾。~网。~运。内~。
2. 特指中国黄河:~套。~防。
3. 指“银河系”:天~。~汉。,二二二
二、一首诗与一条河——大运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晚唐诗人皮日休的一首诗。这首诗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这样的: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可是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阻。如果不是修龙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炀帝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
皮日休诗中的这条河,就是指现在的中国大运河中的隋唐大运河。
大家都知道啊,中国地图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一撇是长城,而那一捺叫做大运河。那么,说起中国大运河,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运河?
1、运河的由来
我国的天然河流资源丰富,水路运输省钱又省力,因此很早便为人们所重视和利用。但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绝大多数河流为东西走向,制约了南北间的交通往来,不利于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于是,人们便设法开凿南北走向的人工河流——运河。
“运河”是指人工开凿的通航河道,主要目的是通过沟通不同河流、水系和海洋来发展水上运输,同时具备灌溉、分洪、排涝、给水等综合功能。“运河”这一称谓,最早出现于北宋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唐书》中:“开成二年夏,旱,扬州运河竭。”宋朝之前,运河各段均以“渎”“沟”“渠”“水”“河”等命名,如破岗渎、邗沟、永济渠等。
中国的运河开凿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商朝末年,周太王长子泰伯领民众开凿的泰伯渎(又称伯渎河、太伯河等)。此后,直到隋朝以前,历朝历代开凿了一些规模不等的运河,既有用于军事上的邗沟,又有运盐专用的茱萸沟,还有担负粮食运输重任的破岗渎等。但这些运河规模都不大,而且互不连贯,时兴时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水运系统。因此,这个时期所开凿的运河被统称为“早期运河”。
“大运河”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宋的《咸淳临安志》中:“过东仓新桥入大运河。”现在,我们所说的“中国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的总称。它由人工河道和部分天然河流、湖泊共同组成,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是世界上线路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
从605年起,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在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即隋唐大运河。它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余千米,贯通黄河、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后经元朝取直疏浚,运河缩短900余千米,全长1794千米,成为现今的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位于中国大运河最南端,全长200余千米,西起杭州,经过绍兴,东至宁波入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促进了中国与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海路交通和商贸往来。
如果说长城是凝固的历史,那么大运河就是流动的文化。它作为贯通中国南北的大动脉,不仅对中华民族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民族的交融和南北文化的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改变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空间布局,促进了沿河城市的繁荣发展。
如今,经过近年来持续的治理,大运河航运逐渐恢复,还成为南水北调的主要路径。2019年,国家出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千年运河的国家品牌,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古老的大运河将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继续造福万民。
2、中国大运河的历史价值
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运河,至今山东济宁以南至浙江杭州河段仍在使用,是一项了不起的水利工程,充分展示了古代东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建造能力,是世界运河工程史上的里程碑。中国大运河促进了古代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它流淌着中华民族鲜活的历史,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使用最久、延续时间最长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河道,是一条承载着中华民族密集文化基因的大动脉。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千百年来,中国大运河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沟通枢纽,影响着运河沿岸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促进了中国的南北交融和统一。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下面呢,咱们就来说说邳州段的大运河。
三、大运河邳州段概况
大运河邳州段属于中运河水系,北起山东台儿庄、南入宿迁,流经邳州境内车辐山、戴庄、邳城、赵墩镇滩上、经济开发区戴圩、徐塘、运河街道张楼、新河等9个乡镇,全长56.1公里,不牢河段流经邳州17.5公里,累计流经邳州69.6公里,是江苏乃至全国大运河沿线流域里程最长的县级市。
邳州市主城区叫运河街道,因为京杭运河绕城而过,故得其名。在绵延1794公里的京杭运河两岸,以“运河”命名的县城,我们邳州是独一家。无独有偶,在邳州还有运南、运北之别。有人会问了:京杭大运河纵穿南北,两岸只有东、西之分,怎么还有南、北之别呢?这是因为京杭运河流经邳州县城西侧,至三汊河,又拐头从城南向东流去,再偏向东南,流入骆马湖。所以,在邳州便有“运河南岸”、“运河北岸”的说法。
这还不算什么,更令人称奇的是,在邳州竟然有纵、横两条大运河:一条是从境北台儿庄方向流入的京杭运河中运河段,另一条是从徐州方向流入的京杭运河不牢河段。这两条大运河,在滩上大王庙交汇,犹如“二龙戏珠”,流淌在邳州大地,滋润着两岸万顷良田。
京杭运河历史悠久,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时算起,至今已有2500多年,而它流经邳州的时间并不长,自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开泇济运”,至今只有400多年的历史。当年,由于“黄河夺泗”,导致泗水等河床淤塞,漫流肆溢,给邳州带来严重的水患。河督李化龙征集民工从沛县夏镇(今属山东微山县)李家口引水入东南接通彭河等小河流,至泇口汇入古老的泇河,再导水至宿迁皂河西直河口入黄河,时称“中运河”(也叫泇河),揭开了大运河通过今邳州运河街道的历史,这就是如今流经邳州境内的京杭运河中运河段。而京杭运河不牢河段,则是由原来的不牢河拓宽改造而成,始竣于1958年,至今只有60多年的历史,是京杭运河中最年轻的一段河道。
四、大运河文化研究传承基地运河小学
2021年1月,咱们运河小学被正式定名为邳州市大运河文化传承基地。3年多来,学校紧紧围绕运河文化开展多种活动,将运河文化融入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贯穿到每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取得了显著的实际效果,运河小学成为全市弘扬、保护、传承运河文化的先锋名校。
一是《大运河文化系列读本.邳州卷》进校园、进课本、进课堂活动取得显著效果。运河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开设运河文化地方课程,将运河文化植入到孩子们的心田,感受运河文化独特的魅力。课程开设以来,孩子们对运河的历史、变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初步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劳,运河水滋润两岸哺育了无数生命,她的慈爱、善良、博大、宽容、勇敢值得孩子们去学习、去孝法。
二是主题课外实践活动异彩纷呈。先后组织师生代表来到多家高端科技企业参观采风。同学们通过看、听、问、记、拍等方式,近距离了解运河沿岸的高端企业的生产、研发和经营的情况。在感受家乡巨变的过程中,增强了环保意识,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组织师生代表开展“泛舟运河 读城识桥”活动,大家乘舟逆流而上,欣赏徐连高速铁路大桥和陇海铁路桥等运河大桥,两岸绿树葱茏,河水清澈荡漾,美景尽收眼底。同学们通过读、行、研等体验式探究,将热爱家乡文化的种子植入到自己的心田。学校组织师生将大运河文化特色课堂搬到大运河主题书店(新华书店),通过现场授课、参观,学生们结合实际畅谈了自己和运河之间的故事,一段段往事的回忆,美好画面的再现,将古老的运河和朝气蓬勃的孩子们连在了一起,同学们在讲述中加深了对运河的感情,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运河文化小小传承人。学校还组织师生来到京杭大运河刘山船闸开展“行走的课堂”——寻迹刘山闸大运河文化活动,通过参观了解船闸知识,在观看、互动、分享的过程中感受大运河航运设施的发展升级,充分接受大运河文化的熏陶。
三是校园文化深入开展。学校重新设计了徽标、更名改版了《运河春晓》校报、创编推广了“运河节拍”韵律操,举办了校园文化节、体育节等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了激励教师播撒爱心,潜心育人,树立远大育人目标,学校还创设了“运河扬帆”奖,有多名教师荣获“运河扬帆”奖。学校还将室内黑板报作为大运河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将运河知识和关于运河的作品展示在班报上,润物无声地将运河文化“播种”进校园,推动大运河文化与时代元素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综合素养,着力引导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知运河、爱运河,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情感认同,自觉做大运河文化的历史参与者和坚定传承者。
希望运河小学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始终高擎运河文化的大旗,学好用好《大运河文化系列读本邳州卷》,广泛而深入底开展“讲大运河的故事”、“唱大运河的歌”、“画大运河的画”、“写大运河的文章”、“书大运河的作品”、“演大运河的课本剧”等活动,继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提炼具有“运河元素”的育人理念,促进大运河文化与学校课程互相融合,实现我与运河共成长、运河文化润心灵的“文化强校”发展目标,继续成为全市校园文化工作的一面旗帜。
少年强则中国强,运河兴则国运兴!希望运河小学全体师生员工在运河文化的润泽下,团结协作聚合力,雨露滋润禾苗壮,三尺讲台育桃李,接天荷叶无穷碧,和睦相亲全家旺!祝愿运河小学以运河文化为导向,不断引来运河文化的源头活水,永远充满青春的活力、创造的激情,让特色运河文化名校之花,开遍运河两岸,邳州城乡!
最后,祝愿运小的明天更加和合生威、和气致祥、和和美美,合作共赢,让运河文化传承基地这块金字招牌更加璀璨夺目,声名远扬!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