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411冯峥:广东宵夜奇境,河头至河尾,一场味蕾与灵魂的“通吃”大冒险!
广东宵夜奇境,河头至河尾,一场味蕾与灵魂的“通吃”大冒险!
来广东叹宵夜:
河头吃到河尾
粤人形容那些身怀一技走遍天下的人,叫“河头吃到河尾——通吃”。但很多人未必知道这句话出自广东的宵夜文化。
1
宵夜处处有,广东却不同。
在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你想吃个夜宵,非得躲进酒楼饭店不可,其结果仅是吃饱肚子,与一日三餐无异。而在岭南各地的宵夜,却是一种旨在放松的休闲文化。
有河边处有宵夜。
广东城里的宵夜场多设在河边旷野地。每到夜幕降临华灯初放,一河两岸宵夜就来啦。
沿着河边走,河头喝得微微醺,河尾弄碗杏仁茶解解酒,河东尝几粒新上市荔枝,河西啃一条烤羊排。从河头吃到河尾,你可以用最少的钱,尝遍夜市的酸甜苦辣、珍馐百味。
去年,中央电视台一个可能出道不久的小记者,虽未见多识广,但新闻眼挺犀利。
他来到广东一个四线城市,见到此地的宵夜场,不禁惊呼:好一个粤夜版《清明上河图》!
点赞!这话把广东的宵夜文化说到点子上来了。
这宵夜场与酒楼饭店不同之处在于:这里是河边,叹(享受)的是自然风;此地是野外,你可以大声高谈阔论,粗野的行为动作不会受“不文明”的道德绑架;还有,消费低也不会让人讥笑抠门。
你看,这几个吃货,放着好好的椅子不坐,偏要双脚蹲在桥凳上(鲁迅的《阿Q正传》里说的“长凳”“条凳”)。
他们说,这叫忆苦思甜,当年爷爷趁圩时,就是这样蹲在桥凳上吃的。
然后几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声猜拳,很快进入“四海之内皆兄弟,全世界都是我朋友”的飘飘然境界。
有人一把拉住路过的旁人,硬按在桥凳上:“这杯你替我喝了!”——没有谁会拒绝喝酒吃饭的——不一会儿,这过路人也三醉两醒了:“哥们,今夜这顿算我的。”“什么?看不起我们这帮打工仔?老板——再来一瓶九江双蒸!”
说不定今夜这群陌生的饮者,明天就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大哥,我就冲你那豪爽,你信得过!
2
这里热闹得有些乱,但没有一个警察或城管来管,“村民自治”却是挺好的。
碰上谁个发酒疯,旁边就会有人过来拍拍肩膀:“兄弟,俾个面吔(给个面子吧),我们在倾(谈)生意呢。”发酒疯者就会像小猫一样乖乖坐回原地——谁知道劝人者是不是“江湖大佬”?
况且闹起事来,上了档主的“黑名单”,以后你就会被“客满”“已订座”拒之门外。那不是很丢脸的么?你再多说几句,无处不在的自媒体人就会立刻把你的样子发上抖音。
是的,这里是有点吵,但你可像这对小男女一样,动中求静,去河边树下烧烤。
只见那女的扭扭捏捏的:“大只广,这虾婆(虾蛄)满身刺,我怕。”这时大只广就会乘机大献殷勤:“好,让我来!”说完掰开虾婆肉,塞进女的口中。
这里人与人和谐相处。档主和食客都没有固定的位置,先到先得,但都会礼让先行:“那是高佬秋的沙河粉档位,我们再挪开一点吧。”
偶尔你还会听见档主对某食客说:“老板,这是你昨夜多扔下的50元。”
这里丰俭由人,老少咸宜,不会因为只吃一碗潮州粥或一碟肠粉而遭人白眼,更不会几个茶友因为总是一盅两件而让人拒绝。
大乌咸鱼饭最受老人家欢迎,又便又靓又足秤。我们的国画大师关山月就嗜好大乌咸鱼。后来他家人更正:“那时哪有大乌咸鱼吃?每顿饭只能用筷子点一点,点多两次,父亲就瞪眼睛了。”如今你在宵夜场,几块钱就可以吃到饱肚。
3
这里又是民间的“新闻发布中心”。报社记者常来转转,会得到大把料:下垌外嫁女明天集体回娘家、东水山明天开始采春茶……
或曰,这都是草根文化。错!在宵夜场,你不时会听见叫“冯局”“邓科”的。
这些当官的有时不去,他老婆还会唠叨:“再不出外面走走,嘴巴那括号都打不开啦。怕了你!”
这些“妻管严”难得老婆大人恩准,也时不时会呼朋引伴来宵夜。他们中有人碰巧被认出来,就会挨一顿劈头大骂:“你不是城管局那个李处?吃枉米!城南那边黑墨墨的,也不装路灯?”
咦,这不是社情民意吗?好好好,明天办。你看,一餐宵夜,意外收获,听老婆的话发达,没错。
宵夜之所以长盛不衰,还因为这里有高级酒楼也吃不到的味道。
你在酒楼,顶多吃个货真价实,至于偏咸偏淡偏辣,对不起,众口难调,你就将就将就吧。
这宵夜就不同了,刁钻的食客就在炉灶旁边监督:“加大火,再加大火,再炒,再炒——好好好,可以了就这样!”
这毛蚶,只用热开水一冲就够了。血蚶更须还带血水。但豆菜炒肾花则非要镬底镬面都着火,这样才有“镬气”。
这里没有“刺身”等洋名,直接叫“生吃”:一盘盘洗净切开的虾、墨鱼、醋筒仔(小鱿鱼),不用煮熟,蘸点油盐酱醋活生生就吃,他们说这才叫“甜”(鲜甜)。
也有半生不熟的吃——艇仔粥里的鱼虾就只能煮个半熟。还有把大眼鱼用泥包着,放到炭火里煨熟吃……你在酒楼饭店能吃到这样称心如意的饭菜吗?
4
是“宵夜”还是“夜宵”?你在网上会看到许许多多截然不同的解释。
这些解释者多不是广东人,没去过宵夜,你和他只能是鸡同鸭讲。
宵夜也叫消夜,是消遣打发漫漫长夜。“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宋 周邦彦),“煮新茶,消夜永”(清 杨芸)。
夜宵,则是消夜时的食品。因此广东人有“买袋夜宵宵宵夜”的绕口诙谐讲法。
从河头吃到河尾,酒醉饭饱浑不知“夜永”,吃饱肚子装满脑子,迎接希望的明天,这就是粤夜版《清明上河图》。
作者简历:
冯峥,男,汉族,1946年元宵节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大沟镇三丫村人。
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新故事学会、中国通俗文学学会、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曲艺家协会、戏剧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散文诗学会秘书长。广东省“非遗”组专家、广东石油学院客座教授。
系阳江县、阳江市政协常委、江城区人大代表。广东省第8.9届政协文艺组组长。
1960年在阳江一中读至初二第一学期,便因家庭变故,回家乡当农民、渔民、盐工。1973年到阳西县沙扒中学当民办教师。1983年调阳江县文化馆当创作员、小报主编、副馆长。1987年任阳江县文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协主席。1988年起任阳江市文化局创作室主任。1993年任广东省文联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作品》编委。
2005年60岁时,以特殊人才资格,留任阳江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民协主席5年。
从事文艺创作50余年,用192个笔名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各类文章1000多篇。
出版有:长篇小说《渔乡子》《南宋的那个夜晚——南海1号传奇》等文艺作品38种,合1000多万字。与人合集20多种;主编出版各类集子10余种。其中《漠海钩沉》获国家“山花奖”。短篇小说《七级总理》获广东省作协首届新人新作(现叫鲁迅奖)二等奖。《新潮女》等11篇小说、故事、和歌曲《漠阳江情思》等在省以上评选获奖。
小戏——《子教三娘》、《三亲家》、《亲家路窄》参加省演出获奖,并录像播出。
影视——《阳江之战》(电影文学剧本)《渔家故事》获广东省委宣传部1999年"五个一工程奖。《海上沧桑》获广东省首届“五个一工程”奖。《守门人》等4个电视片在省评选获奖。《漠阳江情思》发行海内外;《魂断大茶根》获广东省小电影一等奖
散文——《漠江山水入画来》、《那琴情思》《圆明园祭》选进省市乡土教材。
国画——《傲雪》获中国作家协会2007年主办的“当代中国作家书画展”优秀奖,并被国家收藏。2013年12月国画《拼搏》参加《中国作家书画作品展》,收进《诗文风流,翰墨飘香》大型画册。参加广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主办的书画展5次。
书法——温州冯氏宗祠牌楼、楹联。
楹联——广西几间冯氏宗祠的门联。
歌曲——《漠阳江情思》、《最毒四人帮》在省广播电台播出。
舞蹈——《燂船舞》在阳江市第三届旅游文化节上演由广东省歌舞团演出。
民俗文史——《漠海钩沉》《阳江人从哪里来》《云上精灵》《阳江漆器》《朱漆留春》
语言文字──《阳江话字词典》
2009年退休后,任阳江市高凉文化研究会会长
2016年,出版长篇小说《南宋的那个夜晚——南海1号传奇》
2019年,参加东盟10国国际文化高端论坛。
2021年,为东平镇撰写出版地方志《太阳升起的地方》
2022年,阳江市政府一连10天,为其举办《冯峥从文从艺50年成就展暨作品研讨会》
2023年,参与编写阳江市乡土教材
生平事迹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当代中国电视人》等50多本典史。作品入藏中国美术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