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865.冯峥(广东):闲谈阳江人的姓和名
阳江日报 第A7版 文化
日期:2024-11-18
说起姓名,一些人都会想起“百家姓”,以为我国真的就是100个姓。其实,据统计,古今曾经使用过的姓约有2.3万个,现在还在使用的有4100多个——可能也不止这个数,因为单我们阳江不足20人的就有卜、串、眭、黑、巢等20多个姓。据1996年出版的《阳春县志》,阳春不足10人的就有哀、哇、坎、敫等160多个姓。加上现代人因为各种原因自己新取的姓——例如男“嫁”女家后,生出的孩子,夫姓加妻姓,组成一个新的复姓给孩子;母亲带孩子改嫁后,为让孩子不忘祖宗,以前后两个丈夫的姓,合成一个复姓——真的难以胜数。
阳江以陈、林、李三姓居多,故有“陈林李,无处企”的说法(企,方言,站的意思)。
名字
阳江人一般有两个名字。在满月时取的叫奶名(即乳名或小名);在入学或成年后取的叫书名(即大名或本名)。也有以乳名作书名的,一辈子就只是一个名字。
以前还有“字”和“号”,(例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现在许多地方都不用了。但在海陵一些村落还有“升字”这民俗——在迎娶当天午夜至凌晨这段时间,举办仪式给新郎再取个名字,表示新郎从此为成年人。原先的姓名为“名”,现在这个为“字”。
还有个花名(即外号、绰号)。花名虽有取笑不敬之意,但阳江俗话说没有花名的人是长不大的。其实这是阳江人宽容的一面,也从另一角度表示许多人都有个“花名”。花名来历有多种,如源于生理特征的:大头龙,崩牙本;源于性格特征的:沙尘管、雷公三;源于职业特征的:打银炳、剃头开,捉蛤二等等。
姓名多由三字组成。首字为姓,第二个字为“班辈”(也叫字辈),第三个字是本名,合起来叫姓名。
每个房族都有一个祖传的“班辈”。例如笔者本族的“班辈”顺序为“本、家、尊、正、学、奕、世、定、昌、荣”。同一个字作“班辈”的,表示直属或堂属的同辈关系。凭着这个“班辈”排列,不管年岁多少,必称前一辈的为“叔”为“公”。因而便有长胡子的叫小娃娃为“叔公”的“老孙嫩叔”现象。祖传“班辈”用完了,则由本族德高望重的人再新取一次。
许多女子是不用“班辈”的,这是重男轻女的陋习遗风。
也有房族把名字和班辈(即第二与第三个字)倒过来的。如新洲镇黄姓的“齐”字辈,平冈镇关姓的“勋”字辈、谭姓的“基”字辈等等。比如黄姓有一个人本来应叫黄齐海,倒排后叫黄海齐;关姓的关勋列,倒排后叫关列勋。但当地人一看便知他们末尾的一字才是班辈。
在口头称呼上,有的地方会把本名和乳名一起叫。如有个人本名叫黄泽庆,奶名叫阿湘,人们便叫他泽庆湘。也有与父名一起叫的,如父亲叫李世武,儿子叫李代业,则把这个李代业叫成“世武业”。这多用于同村相同名字的人,以示区别。还有把姓名与籍贯一起叫的,如钟小威出生于大沟村,旁人便称他“大沟威”。这多用于人员来自各地的集体之中。
口头称呼上,还有把“班辈”省去,前面加个“老”字的叫法。如某人叫余立权,则称之为“老余权”。这多用在机关团体中,有亲切与尊敬之意。
称呼别人的姓名有讲究。例如称呼“李晓敏”这个人,如果是长辈可叫他“敏”(只叫名)或“敏记”;如果是同辈则叫“晓敏”(字辈和名)。称呼“李晓敏”全名的(姓、字辈、名),一般只在特殊严肃的场合:李晓敏,醒你的精!
书信来往、签名赠书可沿用这规例。
女性的姓名基本和男性一样,但结婚后就有所改变了。她们不会像港澳地区那样,先冠个夫姓再加自己的名字,而是有了一个通俗流行的新名字,即“某某夫娘”。例如她的老公名叫狗仔,她就叫“狗仔夫娘”了。夫妻之间互相称呼更滑稽,妻子叫丈夫“却叔”,丈夫叫妻子“却婶”,也就是北方人“孩子他爹”“孩子他娘”的意思。更可笑的是,有的连“却叔却婶”都省了,相互就只叫一个“喂”。前几年修族谱时,调查一家人的祖宗姓名,这家人的后代就只知道他太公名字叫“喂”,因为几十年来他只听见老太婆叫他“喂”。也许,现代人觉得这真的太可笑了,因此,现在夫妻双方一般都互叫姓名。
称呼老师,阳江人以前称“相”(“相公”的意思)。如“张老师”叫“张相”,李老师叫“李相”。1954年全县整顿小学后,教师都改称为“老师”了。
现在搞艺术的人还多了笔名或艺名,玩手机微信的则又多了网名。
姓名避讳
在阳江的市场里,每天你可以听到不绝于耳的“新鲜”这个词。有趣的是,它不是指刚刚上市的货物,而是专指“鱼”。这习惯源于余、茹两姓的避讳。阳江余、茹两字均与“鱼”字同音,因而两姓人说起“鱼”来,必用“新鲜”代替。“买鱼”换言“买新鲜”。买咸鱼,也叫买“咸新鲜”。因而外地人戏言“阳江人几臭都系新鲜”(意为发臭了的鱼阳江人都还叫“新鲜”)。
同样,李姓人说鲤鱼也不叫鲤鱼,叫“红尾”;林姓人不叫“淋菜”,叫“酹菜”(酹读赖);黄姓人不叫“黄狗”,叫“斑狗”;苟姓人不叫“狗”,叫“食猎”或“哟哟”……但随着社会进化,这些避讳渐渐消失了,只在一些边远的山区农村还时有保留。
一个基本的常识是,给孩子取名,忌与家族祖辈同名。
姓氏的自我介绍
阳江人在别人问及“贵姓?”时,姓“陈”的往往不是直接地回答“我姓陈”,而是说“耳东陈”。这是因为,阳江话中同音的还有一个“秦”。基于各种原因,阳江人在表白自己姓氏时,有几个方式:
1.拆字。如二马冯、双木林、四维罗、口天吴、木子李、卯金刀(“刘”字的繁体字“劉”可以拆分为“卯、金、刀”三个部分)。
2.按字形。如筲箕周、草头黄、三画王、大欧、小欧(区)、大邱、小丘。
3.按地郡。如陇西李、江夏黄、上洋姚。
4.“三字顶”。似猜谜一样,故意不说自己的姓,而说含有这个字的成语前面三个字,把最后一字(也是要说的那个字)“顶”出来(让人猜出来)。比如姓李的,说自己姓“满园桃”,就是用成语“满园桃李”前面三个字,“顶”出最后一个“李”字。“无可奈”姓“何”,“年年有”姓“余”……
作者简历: 冯峥,男,汉族,1946年元宵节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大沟镇三丫村。 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新故事学会、中国通俗文学学会、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曲艺家协会、戏剧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散文诗学会秘书长。广东省“非遗”组专家、广东石油学院客座教授。 系阳江县、阳江市政协常委、江城区人大代表。广东省第8.9届政协文艺组组长。 1960年在阳江一中读至初二第一学期,便因家庭变故,回家乡当农民、渔民、盐工。1973年到阳西县沙扒中学当民办教师。1983年调阳江县文化馆当创作员、小报主编、副馆长。1987年任阳江县文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协主席。1988年起任阳江市文化局创作室主任。1993年任广东省文联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作品》编委。 2005年60岁时,以特殊人才资格,留任阳江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民协主席5年。 从事文艺创作50余年,用192个笔名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各类文章1000多篇。 出版有:长篇小说《渔乡子》《南宋的那个夜晚——南海1号传奇》等文艺作品38种,合1000多万字。与人合集20多种;主编出版各类集子10余种。其中《漠海钩沉》获国家“山花奖”。短篇小说《七级总理》获广东省作协首届新人新作(现叫鲁迅奖)二等奖。《新潮女》等11篇小说、故事、和歌曲《漠阳江情思》等在省以上评选获奖。 小戏——《子教三娘》、《三亲家》、《亲家路窄》参加省演出获奖,并录像播出。 影视——《阳江之战》(电影文学剧本)《渔家故事》获广东省委宣传部1999年"五个一工程奖。《海上沧桑》获广东省首届“五个一工程”奖。《守门人》等4个电视片在省评选获奖。《漠阳江情思》发行海内外;《魂断大茶根》获广东省小电影一等奖 散文——《漠江山水入画来》、《那琴情思》《圆明园祭》选进省市乡土教材。 国画——《傲雪》获中国作家协会2007年主办的“当代中国作家书画展”优秀奖,并被国家收藏。2013年12月国画《拼搏》参加《中国作家书画作品展》,收进《诗文风流,翰墨飘香》大型画册。参加广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主办的书画展5次。 书法——温州冯氏宗祠牌楼、楹联。 楹联——广西几间冯氏宗祠的门联。 歌曲——《漠阳江情思》、《最毒四人帮》在省广播电台播出。 舞蹈——《燂船舞》在阳江市第三届旅游文化节上演由广东省歌舞团演出。 民俗文史——《漠海钩沉》《阳江人从哪里来》《云上精灵》《阳江漆器》《朱漆留春》 语言文字──《阳江话字词典》 2009年退休后,任阳江市高凉文化研究会会长 2016年,出版长篇小说《南宋的那个夜晚——南海1号传奇》 2019年,参加东盟10国国际文化高端论坛。 2021年,为东平镇撰写出版地方志《太阳升起的地方》 2022年,为海陵镇撰写出版地方志《海陵传》 2022年,阳江市政府一连10天,为其举办《冯峥从文从艺50年成就展暨作品研讨会》 2023年,参与编写阳江市乡土教材 生平事迹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当代中国电视人》等50多本典史。作品入藏中国美术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