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867.冯峥(广东):阳江习俗六则
1. 鹅乸饭
鹅乸饭原是公社化时农村的“大镬饭”,在阳江已有半个世纪历史了。
夏收夏种是农村最辛苦的季节,到了最后几天,牛困人饥,真病假病的人增多,影响了生产。这时,生产队长就会使出杀手锏——明天中午吃大镬饭!那年月,大家都饿肚子,听说有大镬饭吃,真病假病的都来参加农活了。
其实,那时的生产队很穷,也没钱买肉卖菜,唯一的可动的家产就是公养的鹅群。但又不敢明目张胆杀鹅,于是就挑那些年老不会再下蛋的母鹅(俗称“肥肚鹅乸”)来杀。为了免去又分饭又分肉的麻烦,索性就把鹅肉剁碎,和饭一起炒,这就是鹅乸饭。
改革开放之初,过时作新出,曾经冷落几十年的鹅乸饭慢慢又热门起来。最初兴起在市郊的白沙镇,因此,白沙鹅乸饭也就成了品牌。听说最近白沙镇还为此建了个鹅乸城雕。
鹅乸饭的这个“乸”字,普通话和阳江话同音,都读“那”(nǎ),部首为乙部。在粤语方言里,“乸”与“公”相对,是指雌的母的动物。如鸡乸(母鸡)、鸭乸(母鸭)、婆乸(老妇人)等等。那种说话娘娘腔的人,叫“乸形”。母子俩叫“两子乸”。
2 .来早晚吃晚
“我请你来早晚吃晚。”
外地人乍这话,真要“一头雾水”。“来早晚吃晚”?“来早晚”究竟是“来早了”还是“来晚了”?按字面理解,“早晚”有“迟早”的意思。例如“这危墙早晚是要倒塌的”即是“这危墙迟早是要倒塌的”。最后那个“晚”字呢,是“迟了”的意思,例如“我来晚了”等于“我来迟了”。那么“我请你来早晚吃晚”,直译就是“我请你来迟早吃迟了”——咳,越听越糊涂!
还是请阳江人解释吧。阳江人把“早、午、晚”这三个时间段说成“朝、晏、晚”,并以此代“早餐、中饭、晚饭”。请你“吃朝、吃晏、吃晚”,就是请你“吃早餐、吃中饭、吃晚饭”。“来早”是“明天”的意思。“来早朝”就是“明天早上”,“来早晏”就是“明天中午”,“来早晚”就是“明天晚上”。
回到刚才“我请你来早晚吃晚”这句话,应该是这样断句的:“我请你,来早晚,吃晚”。意思就是“我请你明天晚上吃晚饭”的意思。
3 .鼍山春晓
鼍山春晓是阳江的老八景之一,在城内学宫,因为学宫就建在鼍山上。每到春天,鼍山的红棉树花开烂漫映红半边天,明朝大学士解缙说的“鼍阳二月火烧天”就是这回事。
鼍,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鳄类,又称扬子鳄,别名鼍龙、土龙、猪婆龙等。因为学宫这小山象条鼍龙,所以叫鼍山。古江城以此为中心,按“鼍龙入海”格局建城,故阳江简称鼍城。
这个鼍字,普通话读(tuó),阳江话读“驼”。20笔画,又不常用,是有点难记。记得读小学时,老师教我们用“拆字法”记字:“言身寸谢孑瓜孤,禾火心愁竹付符。立木见亲门口问,西示风飘古月胡。”我们也可以用这个办法,按笔顺记下“鼍”字:“两口田,一口电”。
还是记不住?再加“形象法”吧:我们阳江得天独厚,造物主给我们万顷良田和海洋牧田这“两口田”,还有可持续发展绿色能源这“一口电”——这下记得了吧?
记不了也要记!阳江简称鼍城,作为阳江人不认识“鼍”字是说不过去的。
4. “那”与“麻”
看了自媒体《全国首个蝴蝶助学太空舱图书室落户那龙镇》新闻,发现被采访人把“那龙”发音“拿龙”,这无疑是从普通话音译过来,正确的读法应该读作“挪龙”。如果读“拿龙”,无疑把那龙这千年古镇的历史自我否定了。因为千年前的古俚语是读“挪龙”。
根据国际惯例,地名人名译音以当地土音为准。任是多国外语,说到“北京”,都以汉语普通话“北京”的发音为准。因此,“那龙”应读“挪龙”
在岭南,古俚语的“那”字(俚语发音“挪”,僚语发音“罗”),是水边田野的意思。
如:那笃,意为田野的尽头或角落。那扶,村子建在田野那边。那旦,河滩田。那洋,即牧羊的田野……
据不完全统计,阳江“那”字头的地名有80多处。“而‘那某’等地名的分布,正和以冼冯氏家族及其奴隶组成的俚人集团的分布基本相符。”(潘雄:《试论古俚人后裔》载《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同样原因,作为地名的“华”字,阳江话也该读作“麻”音。“麻”在俚语是村落的意思。如:麻濠,靠濠沟的村落。麻陈,陈姓村庄。麻埗,村子建在从前牧马的河边。麻表,“表”即黄竹,村建在黄竹林地上。麻汕,村边有许多鱼在游动。“汕”群鱼游水的样子,阳江话谓鱼产卵叫“汕春”。
5 .背脊长眼,肚脐出手的动物
阳江有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阳江海边有个穷秀才要去考试,苦于没有路费。他心生一计,到海边抓了一合鲎。(合,阳江话读“甲”,一对的意思)来到一个山区,租了一条长长的小巷,里面就摆着正反两面的两个鲎。他在巷口大声广而告之:
“快来看啊!阳江出怪物,头大如斗,尾细如针,背脊长眼,肚脐出手。快来看啊!”
有这等怪事?山民纷纷掏钱买票进去看。长长的一条小巷,这头进来那头出去,需要一段时间,等看过的人出来,那头的人来不及打听,已经进去了。
就这样,穷秀才筹到了路费。
后来,“头大如斗,尾细如针,背脊长眼,肚脐出手。”也成了一个儿童谜语,谜底就是“鲎”。
鲎,普通话读(hòu),阳江话也读“后”,与普通话同音同义。它是4亿年前至今仅存
的动物活化石,比恐龙年纪还大。因为它那蓝色的血液是制作珍贵的医用试剂原料,前几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此前,阳江各地酒店、大排档均有鲎的系列菜式出售。鲎汤清热凉血,小孩子每年吃一次,全年都不生疥疮。青年人脸上长青春痘,喝一次见效。
鲎是阳江常见的海生动物,但外地人却不多见。曾经有一个女专家到一个养鲎场指鲎为鳖,闹了个大笑话。这个“鲎”字不管文字还是读音,对外地人都是古怪而陌生的。酒店主人懒得不断跟着解释,索性因其外形,起个很有诱惑性的名字叫“海底坦克”。
清代《阳江县志》载:
鲎,形如覆箕,十二足,眼在背,口在腹。其血碧。雌常负雄而游。其子常满腹中如粒珠。出而为二者仅鲎,余多为蟹为虾及诸鱼族。大海中波浪冲击,輙数十相连,海人曰鲎排。浅海则否。捕者不用舟楫网罟器物,悄立岸上,但见水面鲎沫,即赴水捕之,必双获。获其雄,则雌者不去。若先获其雌,则雄者去。土人清明扫墓,多以鲎荐。取其音曰有后也。一种小者色黄,俗名黄鲎或名鬼鲎,不可食。
【译文】鲎,外形象收箕(一种竹制家具),十二条腿,眼睛长在背后,嘴巴长在腹中。它的血是碧绿色的。母鲎常背负公鲎在水中游。它的籽(俗称鲎春)满腹都是,象一粒粒珍珠。大海中,出入成双成对的仅只有鲎这种动物,其余多是蟹、虾、还有各种鱼类。
因受大海波浪冲击,常常数十只鲎相连同行,这种现象渔家叫“鲎排”。浅海则不会有这种现象。捕鲎的人不用船也不用网,静静的站在岸上,一看见水面上有泡沫冒出来,即下水捕捉。每次捕捉,必定会两只齐抓。如果先抓到公鲎,母鲎是不会跑的。但如果先抓到母鲎,公鲎就会逃跑掉。
阳江人清明扫墓,常以鲎做祭品,取其谐音“有后”。
还有一种个头小的,外表黄色,俗名“黄鲎仔”或“鬼鲎”,这种黄鲎有毒,不能吃。(清《阳江志 卷十六 食货志四 物产》)
鲎,永远是雌雄两个在一起的,它是爱情的象征,故海边人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海愿做鲎夫妻”。一个鲎的蓝色血液,能挽救许多垂危的病人。所以,如果你有幸在海边捡到一“合”鲎,请你高抬贵手放回去。其实,你也不能带回去,捕鲎那是犯法的。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6 .嬉过鹞
阳江是世界著名的风筝之乡,“儿戏过鹞”是阳江一句很有地方特色的语言。
“鹞”读“耀”音,学名叫雀鹰,是小鹰。阳江人把老鹰叫崖鹰、崖婆,小鹰(鹞)叫崖仔。阳江有一种著名的鹰群筝,是一条主线上分支几条分线。主线系一大鹰(崖婆)筝,分线各系一小鹰(崖仔)筝,组成群鹰阵。风筝放飞上天后,栩栩如生,能以假乱真,往往可见地下母鸡急忙飞去保护自己小鸡的生动效果。
这“崖仔”风筝最简单,是儿童学扎风筝入门的手工,小朋友们直接叫它“鹞”。因此阳江人叫风筝为“鹞”,放风筝叫“放鹞”。
儿嬉过鹞,就是比风筝还危险的意思。
儿嬉,除了通常“不认真、马虎”的解法外,阳江话还有“不可预知、危险”的意思,例“儿嬉过剃头”就等于临死(人死前要最后剃一次头)。
风筝有什么危险呢?因为它毕竟是一种飞行器,一放上天就由不得你,因各种原因,会发生许多意料不到的事情。最常见的是断线,线一断,风筝就随风而去杳无踪影了,故有“命悬一线”的说法。
更难以预料的是说变就变的风。“风微欲上不可上,风紧求低不得低”(明 徐文长诗)。突然吹来的一阵大风,除了风筝断线外,还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
上面引用过徐文长的那两句诗,后面还有两句“渡海一凭侬自渡,可怜带杀弄饧儿”。这“可怜带杀弄饧儿”,说的就是徐文长当年在阳江所见放风筝发生的惨剧:风筝正放得好好的,突然一阵大风吹来,风筝线把那个边吃麻糖边放风筝的小孩子缠下大海淹死了。可怜的小孩子捞起来时,嘴里还含着那麻糖!前不久,网上也发过某地放风筝时,把一个小孩子带上了天空的录像。这就怪不得阳江人说“儿嬉过鹞”了。
因此,放风筝也要注意安全。
作者简历:
冯峥,男,汉族,1946年元宵节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大沟镇三丫村。
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新故事学会、中国通俗文学学会、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曲艺家协会、戏剧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散文诗学会秘书长。广东省“非遗”组专家、广东石油学院客座教授。
系阳江县、阳江市政协常委、江城区人大代表。广东省第8.9届政协文艺组组长。
1960年在阳江一中读至初二第一学期,便因家庭变故,回家乡当农民、渔民、盐工。1973年到阳西县沙扒中学当民办教师。1983年调阳江县文化馆当创作员、小报主编、副馆长。1987年任阳江县文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协主席。1988年起任阳江市文化局创作室主任。1993年任广东省文联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作品》编委。
2005年60岁时,以特殊人才资格,留任阳江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民协主席5年。
从事文艺创作50余年,用192个笔名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各类文章1000多篇。
出版有:长篇小说《渔乡子》《南宋的那个夜晚——南海1号传奇》等文艺作品38种,合1000多万字。与人合集20多种;主编出版各类集子10余种。其中《漠海钩沉》获国家“山花奖”。短篇小说《七级总理》获广东省作协首届新人新作(现叫鲁迅奖)二等奖。《新潮女》等11篇小说、故事、和歌曲《漠阳江情思》等在省以上评选获奖。
小戏——《子教三娘》、《三亲家》、《亲家路窄》参加省演出获奖,并录像播出。
影视——《阳江之战》(电影文学剧本)《渔家故事》获广东省委宣传部1999年"五个一工程奖。《海上沧桑》获广东省首届“五个一工程”奖。《守门人》等4个电视片在省评选获奖。《漠阳江情思》发行海内外;《魂断大茶根》获广东省小电影一等奖
散文——《漠江山水入画来》、《那琴情思》《圆明园祭》选进省市乡土教材。
国画——《傲雪》获中国作家协会2007年主办的“当代中国作家书画展”优秀奖,并被国家收藏。2013年12月国画《拼搏》参加《中国作家书画作品展》,收进《诗文风流,翰墨飘香》大型画册。参加广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主办的书画展5次。
书法——温州冯氏宗祠牌楼、楹联。
楹联——广西几间冯氏宗祠的门联。
歌曲——《漠阳江情思》、《最毒四人帮》在省广播电台播出。
舞蹈——《燂船舞》在阳江市第三届旅游文化节上演由广东省歌舞团演出。
民俗文史——《漠海钩沉》《阳江人从哪里来》《云上精灵》《阳江漆器》《朱漆留春》
语言文字──《阳江话字词典》
2009年退休后,任阳江市高凉文化研究会会长
2016年,出版长篇小说《南宋的那个夜晚——南海1号传奇》
2019年,参加东盟10国国际文化高端论坛。
2021年,为东平镇撰写出版地方志《太阳升起的地方》
2022年,为海陵镇撰写出版地方志《海陵传》
2022年,阳江市政府一连10天,为其举办《冯峥从文从艺50年成就展暨作品研讨会》
2023年,参与编写阳江市乡土教材
生平事迹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当代中国电视人》等50多本典史。作品入藏中国美术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