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550. 冯峥:阳江贵地总无忧
——欣闻阳江获评“国际花园城市”有感
阳江日报 文化栏目
2024-11-29
在阳江,有所谓“阳江贵地永无忧”的说法。据说,此语出自朱在犙的偈语。
朱在犙这个“犙”字,许多人望文生义读作“参”,错。《说文解字》卷二:“犙,三岁牛。苏含切。”与阳江话一样,应该读作“心”。朱在犙三个字,阳江话谐音“知在心”,很有玄机。
《阳江县志》载:朱在犙原籍新会。父亲朱碧衢,少有文才,与阳江进士李天培交游。(李天培,江城人,明朝万历年进士,官至南京工部主事。城内南门街有他的进士牌坊。)两人成为至交好友,后来朱碧衢在阳江西濑安家落户,生下朱在犙。阳江城东神仙山(现二环路东侧),有朱在犙父母坟地。朱家后人住在下濑朱屋巷,清明时节还见有人来拜祭他们祖宗。
朱在犙是鼎湖山庆云寺的第一代主持。著述百余卷,藏于浙江嘉兴楞严寺。他75岁圆寂,葬在庆云寺右边。其手植的白茶花至今保存在庆云寺供人游览。
传说朱在犙出家后,家里哥哥到鼎湖山探望他。说到家乡兵荒马乱,日子艰难,不少人逃荒远走他乡。在犙就说:“任从天下乱,阳江贵地永无忧。”并送一个包袱给哥哥:“不怕的,你安心回去吧。”
哥哥回来路上,天黑肚子饿,打开包袱,本以为是些银两或者干粮之类,不料是双僧人穿的破芒鞋(草鞋)和一把糠头(谷壳)!哥哥气不打一处来,把草鞋扔了把糠头撒了。殊不知,草鞋落地变作一肥沃小岛,糠头落地化作闪闪黄金!哥哥这才知道是宝物,但悔之晚矣。现在进广州的沙贝收费站一带便是草鞋洲。撒金巷在广州,又名积金巷。
撇开这故事传说的真假不说,阳江确实是贵地。
不是说好山好水好地方吗?在阳江,一个钟头的车程就能看到好山(阳春)好水(闸坡)——这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很难得;
不是说吃的最好是山珍海味吗?阳春有山珍,阳江有海味——也在一个钟头的车程内;
不是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吗?阳江件件不缺。阳西东水山茶还是广东十大名茶之一呢……
只是阳江人不事张扬喜欢偷着乐。
当宁波的打火机、顺德的电风扇在全国大行其道时,许多人不知道我们阳江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了煤油打火机、阳光牌电风扇。10年前,笔者到昆明市区一个农贸市场,看见一个汉子像“豆米咏”卖花生米一样捧着一盘火石,背后插着一支大旗,上面赫然写着“阳江火石”四个大字。我不禁怦然心动,“呵呵”有声。当年毛主席像章风靡全国时,也没几个人知道像章的“种子章”出于阳江小刀厂。在那只有指甲面大的伟人像上“画龙点睛”,是小刀厂技术员用医疗注射器打上去的。“阳江像章”是一个品牌,直到现在还是收藏家的宠物……
还有那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一直匿名捐款助人做公益的李阿姨,如不是后人按她遗嘱把一生最后的61326.77元存款捐给市红十字会,谁也不知道她是下岗工人李霞……
阳江的美好之处实在太多了,满则溢,满园春色关不住,在这互联网时代,你再想低调也不成了,终于——
平地一声雷:2024年10月23日,在136届广交会上爆出好消息,阳江市广东苏仕兰生活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用特殊工艺制成的“桑刀2号”,拿下了“最高刀刃锋利度保持力”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是全国五金刀剪行业的首个吉尼斯世界纪录!
再打开互联网搜索阳江,嗬,绿色能源、“刀剪之都”“长寿之乡”……辉煌之处多得数不清。
不是我们自己说家乡好,而是全世界都说我家乡实在好。2024年11月7日,阳江市在埃及开罗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字招牌。
阳江人,不要再偷着乐了,拿起你的笔,动起你的手机,官媒自媒体都行动起来,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美好的阳江,让全世界一起乐。
阳江人,不要再偷着乐了,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保护好这座“国际花园城市”!
作者简历:
冯峥,男,汉族,1946年元宵节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大沟镇三丫村。
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新故事学会、中国通俗文学学会、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曲艺家协会、戏剧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散文诗学会秘书长。广东省“非遗”组专家、广东石油学院客座教授。
系阳江县、阳江市政协常委、江城区人大代表。广东省第8.9届政协文艺组组长。
1960年在阳江一中读至初二第一学期,便因家庭变故,回家乡当农民、渔民、盐工。1973年到阳西县沙扒中学当民办教师。1983年调阳江县文化馆当创作员、小报主编、副馆长。1987年任阳江县文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协主席。1988年起任阳江市文化局创作室主任。1993年任广东省文联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作品》编委。
2005年60岁时,以特殊人才资格,留任阳江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民协主席5年。
从事文艺创作50余年,用192个笔名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各类文章1000多篇。
出版有:长篇小说《渔乡子》《南宋的那个夜晚——南海1号传奇》等文艺作品38种,合1000多万字。与人合集20多种;主编出版各类集子10余种。其中《漠海钩沉》获国家“山花奖”。短篇小说《七级总理》获广东省作协首届新人新作(现叫鲁迅奖)二等奖。《新潮女》等11篇小说、故事、和歌曲《漠阳江情思》等在省以上评选获奖。
小戏——《子教三娘》、《三亲家》、《亲家路窄》参加省演出获奖,并录像播出。
影视——《阳江之战》(电影文学剧本)《渔家故事》获广东省委宣传部1999年"五个一工程奖。《海上沧桑》获广东省首届“五个一工程”奖。《守门人》等4个电视片在省评选获奖。《漠阳江情思》发行海内外;《魂断大茶根》获广东省小电影一等奖
散文——《漠江山水入画来》、《那琴情思》《圆明园祭》选进省市乡土教材。
国画——《傲雪》获中国作家协会2007年主办的“当代中国作家书画展”优秀奖,并被国家收藏。2013年12月国画《拼搏》参加《中国作家书画作品展》,收进《诗文风流,翰墨飘香》大型画册。参加广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主办的书画展5次。
书法——温州冯氏宗祠牌楼、楹联。
楹联——广西几间冯氏宗祠的门联。
歌曲——《漠阳江情思》、《最毒四人帮》在省广播电台播出。
舞蹈——《燂船舞》在阳江市第三届旅游文化节上演由广东省歌舞团演出。
民俗文史——《漠海钩沉》《阳江人从哪里来》《云上精灵》《阳江漆器》《朱漆留春》
语言文字──《阳江话字词典》
2009年退休后,任阳江市高凉文化研究会会长
2016年,出版长篇小说《南宋的那个夜晚——南海1号传奇》
2019年,参加东盟10国国际文化高端论坛。
2021年,为东平镇撰写出版地方志《太阳升起的地方》
2022年,为海陵镇撰写出版地方志《海陵传》
2022年,阳江市政府一连10天,为其举办《冯峥从文从艺50年成就展暨作品研讨会》
2023年,参与编写阳江市乡土教材
生平事迹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当代中国电视人》等50多本典史。作品入藏中国美术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