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808 冯金涛:青州(府)临朐冯氏文学世家之牌坊
青州(府)临朐冯氏文学世家之牌坊 冯金涛 北海世家 2025年02月24日 21:47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是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牌坊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其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就已存在,《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 编成于春秋时代,“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衡门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 唐代,我国城市都采用里坊制 ,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这种形式,于是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 从建筑样式和风格上分,牌坊大体分南、北两大派。南派牌坊秀丽精巧,尤其是徽式、苏式桂式牌楼,高挑的檐角显得淑女气十足;北派牌坊则受京城皇族影响,大多为宫廷建筑,显得凝重粗犷;如果按材质分,牌坊分为四大类:石坊、砖坊、木坊、水泥坊;如果按名称分有功德牌坊、忠正牌坊、功名牌坊、官宦名门牌坊、孝子牌坊、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百岁寿庆牌坊、历史纪念牌坊、学宫书院牌坊、文庙武庙牌坊、衙署府第牌坊、地名牌坊、会馆商肆牌坊、陵基祠庙牌坊、寺庙牌坊、名胜古迹牌坊等。这些牌坊主要起着衰奖教育、炫耀标榜、纪念追思风俗展示、装饰美化、标识引导等作用。 有史以来,帝王之家为了宣示天恩,利用建造牌坊来对官吏进行奖励,以此旌表乡里、通告全国的褒奖行为能够有效发挥政府奖励官员、民众的示范带动效应。这既是封建帝王用来赐恩笼络臣下,以收买人心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封建帝王为臣属树立效学楷模,培养尽力效忠朝廷的官员,以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有效手段。 立牌坊不仅审批程序繁复严格,对于建造的规格也有着等第的严格区分。在封建社会中,特别是明清时期,对牌坊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它是由各级官府乃至最高封建统治者来控制的一种官方行为,因此对牌坊的形制有着明确的规定。“牌坊的级别论柱而异,柱脚越多,级别越高。”而且“只有帝王神庙、陵寝才可用‘六柱五间十一楼’,一般臣民最多只能建‘四柱三间七楼’”。这些具体数字是等级制度的符号,是封建统治者在维护统治过程中的又一有力工具。 牌坊的建立,绝非易事,在牌坊发展最为鼎盛的明清时期,要想立牌坊必须得到皇帝的恩准。从明代开始,就已经由政府负责牌坊的审核批准和统一管理。牌坊建前申请人提出建立牌坊的申请,获得地方官府的批准后,经县、府、行书省等一系列机构的层层推荐,上报到中央政府(朝廷),后经皇帝批准,下达圣旨后方可施工,最后由官方出资建立功名坊。
立牌坊的最终审批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所以,牌坊最上面的正中竖一小牌,上书“圣旨”或“御制”、“欶命”等字样,表示这是皇帝恩准的。老百姓一般称之为圣旨牌,或龙凤牌。
明清500多年间,全国共开科201次,中出进士共52099名(包括武进士),山东共中出4090名,临朐共中出37名,而冯氏家族中出10人,实为罕见。这期间,冯氏家族还出过冯惟健(冯裕长子)、冯惟敏(冯裕第四子)等11位举人。另有贡生54人,庠生、监生300余人。实为名门望族。冯氏家族连续六代中还有以下四个值得称奇之处: 一是冯裕父子八人除裕三子、六子、七子早夭外,5人中出了3名进士,2名举人; 二是冯裕、冯惟重、冯子履、冯琦四世进士,极为少见; 三是冯惟重、冯惟讷亲兄弟二人同年中进士; 四是冯琦中进士时,年仅20岁(按照历史惯例,本文所涉人物年龄均为虚岁)。 冯氏六代中,官居由宰相至知县,代不乏人,以著作传世者,亦十余人。临朐世称文学之乡,马愉启于前,冯裕继于后,而冯氏文学,传播更为深远。清朝诗人王士桢曰:“二百年来,海岱间推学者,必首推临朐冯氏。”足见其声誉之尊。现在的北京龙潭湖公园(万柳堂)、临朐老龙湾公园、青州偶园、青州冯府等皆为冯氏家族的旧居。 一门科第坊 一门科第坊,也是冯氏之坊,立于明万历年间。当时,青州(府)临朐冯氏世家出了6位进士,3位举人,真是一门科第,很值得彰表荣耀。一门科第坊旌褒的是冯氏家族自始祖冯裕至四世冯琦这一时期的进士、举人。他们分别是进士:冯裕、冯惟重、冯惟讷、冯子履、冯琦、冯瑗。举人冯惟健、冯惟敏、冯子咸。冯氏家族是青州著名的科第望族,时称“北海世家”,科甲蝉联,闻人辈出,连续四代人中有进士6人,举人3人,以“父子进士”、“祖孙四代皆进士”等科举为佳话,享誉士林。冯氏家族还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闻名海内。自明代始,冯氏家族,祖孙绵延,家学相承,形成了深厚的家学积淀。有“彼父子质行齐鲁,诸儒莫及”之誉。
在过去,牌坊不是随便可以立的,是有明确规定和程序的。一门科第坊也是经过皇帝批准的。一门科第坊顶额有“圣旨”两个金字。 提额:一门科第。 右额:旌褒冯氏进士裕、惟重、惟讷、子履、琦、瑗,举人惟健、惟敏、子咸。 左额:大明工部奉敕立万历丙戍榖旦。 一门科第坊是一座四柱三门式科第坊,它高11.8m.长13.52m,,底宽2.1m。南面抱柱联的上联是“科第连绵,彰显东州文运”,下联是“事功卓著,堪称北海世家;北面抱柱联的上联是“一门风雅,多少芝兰玉树”,下联是“几代书香,无穷国栋良才”。 当身在皇帝身边工作的礼部侍郎冯琦拿到建造一门科第坊的圣旨以后,便向万历帝请假回青州修造一门科第坊、冯氏宗祠及其父冯子履的寿坟。但万历帝对冯琦的请假要求并未批准,只说:“这些事情让工部来办”。因此,一门科第坊便有“大明工部封敕立”之记载。冯琦回家请不下假来,便写信给在青州老家的冯氏当家人冯子咸,让这些工程由当家人冯子咸会同工部建造。有关情况《冯氏族谱》、《冯氏宗祠碑》、康熙《益都县志》均有记载。经查阅有关资料,一门科第坊的建造时间为万历丙戍(1586)年,与青州衡王府牌坊的建造时间万历辛卯(1591)年属同一时期,因此。一门科第坊与衡王府的两座牌坊的建筑格调基本一致。一门科第坊的建造,激励了冯氏后人的努力,据《冯氏族谱》记载:冯氏自始祖冯裕开始,共有进士10人,举人14人,贡生58人,秀才278人,祖风绵邈称说诗敦礼之宗。 一门科第坊在青州古城的复建,进一步彰显了青州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一深厚文化底蕴继续激励青州人民发愤图强,努力奋斗。现在复建一门科第坊的作用,将远远大于过去的历史价值,一门科第坊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矗立于青州古城,其意义十分深远。
祖孙父子兄弟坊 冯裕,字伯顺,号闾山,明正德进士,官至贵州按察司副使。其先世是临朐人,为官后定居青州城。冯裕是冯氏世家在青州的奠基人,这个大家族的世系便自冯裕始。至其曾孙冯瑗,6人俱是明朝进士,分为四世:“祖孙”是指冯裕和冯子履,冯惟重和冯琦;“父子”是指冯裕和冯惟重、冯惟訥,冯惟重和冯子履,冯子履和冯琦;“兄弟”是指冯惟重和冯惟訥,冯琦和从弟冯瑗。 据康熙《益都县志》记载,此坊立于冯府门北。今偶园的西北部分原来是冯琦的府第,称为“冯府”,门口朝西,其坊即立于此冯府门北,横跨于南北走向的大街上,所以县志说立于“冯府门北”。此坊立于明万历三十年前后。以下冯氏之坊,所立时间差不多。
四世藩垣坊 在青州前司街口北大街上,今偶园街中段。藩垣是指布政司衙门官员。冯裕、冯子履、冯瑗都做过布政司的参政或参议。冯振是冯裕之父,虽未做官,但因冯裕做过参议,也被追赠为参议。他们四人是四世,故立四四世藩垣坊。
三世天官学士坊、三世宗伯学士坊 在青州前司街口北大街上。宗伯与学士是礼部尚书兼侍讲学士冯琦。上封二代,其父冯子履及其祖父冯惟重均追封为宗伯学士,所以称三世宗伯学士坊。因时期的变化和官员职位变化,有的一人数坊。冯琦曾任过吏部侍郎,“天官”代指吏部官。此坊是为冯琦所立,因官职不同,可能是一坊两面刻不同的坊名。 牌坊中人物简介: 冯裕(1479-1545):字伯顺,号闾山,祖籍临朐,生于辽东,后还籍临朐,居于青州城里。自幼父母相继去世,与叔祖母池氏相依为命。冯裕天资聪颖,又能发奋读书,17岁时,就被选为广宁卫学生。当时文坛竟尚浮,冯裕不为时风所动,因钦慕义州贺医闾先生在理学方面的成就,因而拜其为师,精心于经学。礼部尚书李维祯传《冯氏家乘》说:“他喜诵习程朱之说,反求之心,在事身心之学方面,学有所成。”正德三年(1508)中进士,历任松江府华亭县知县、安徽萧县知县、晋州知州、南京户部员外郎、甘肃平凉知府、贵州石阡知府、贵州按察副使等职,入明代青州乡贤祠 。冯裕一生为官28年,七易其职,南北奔波,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官位不断升迁,所至皆有惠政,然其致仕之时,“行橐萧然,家徒四壁”,其清廉正直之气感动内外。冯裕为官之后迁居青州城里。究其为官之道,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希宠者负君,媚人者负己,谋身者负人,生平盖三无负矣”!冯裕退隐之后,居家讲学,尤好吟诗,与海岱耆宿石存礼、蓝田、刘澄甫、陈经、黄卿、刘渊甫和杨应奎等好友8人,于青州北郭禅林寺结诗社唱和,后来,冯裕之曾孙冯琦将其诗编辑成《海岱会集》12卷传世。
冯惟健(1501—1553):冯裕之长子,字汝强,号陂门,又号冶泉,他“方弱冠,文名崭崭起,声闻艺林。”明嘉靖七年(1528)中举人,之后“凡七上春官不第。”七次落榜后,他再也无心科举,遂将全部精力转移到经营生产,操持家务,供奉二老,担负起了长子的责任,成为冯氏家族的当家人,后把一番未酬壮志寄托到了诗文上,“奇思健气,溢为词章”。在冯裕父、子5人中,只有冯惟健没有进入仕途。但这些并未影响他的文名,时人将他与举人、进士之弟冯惟敏,冯惟讷并论,号为“冯氏三冯”。鲁王孙观熰撰写的《海岳灵秀集》论三冯之才,首推冯惟健,作品有《陂门山人集》传世。
冯惟重(1504—1539):冯裕之二子,字汝威,别号芹泉。他“十岁属文,观书数行俱下,有会于心,辄手录之……”弱冠补辽东广宁卫庠生。明嘉靖初年随父回乡,其才名已远播乡里。“齐鲁间执经为弟子者日众”。嘉靖十三年(1534)中举人,嘉靖十七年(1538)与弟惟讷、惟敏三人赴京会试,与惟讷同榜进士,官授行人,甫上任即逢世宗南狩,惟重负责通知湖湘一带的官员。不幸病故于庐江。著有《大行集》,仅有50余首诗作。
冯惟敏(1511—1578):冯裕之四子,字汝行,号海浮。嘉靖十六年(1537年)举人。之后却屡次会试不第,直到51岁时,冯惟敏才进京谒选,步入仕途。但因他耿介正直,遂处处受挤,十年仕宦,依然报国无门,不得已只好回归山林。冯惟敏特殊的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和时间,加之他的文采斐然,所以在诗词、散曲、传奇、杂剧方面都取得了“国家级”的成就,尤以散曲为最。《文敏冯先生诗集》六卷现存于山东省图书馆,为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青州、临朐史志、《冯氏族谱》均系他编撰。其他作品有《海浮山堂词稿》、《石门集》等。
冯惟讷(1512—1572):冯裕第五子,字汝言,明嘉靖进士,授官宜兴知县、扬州同知、松江知府、南京户部侍郎、陕西兵部佥事、山西布政司右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后官至江西左布政使,为政皆有政声,以光禄卿身份离职。后入青州明代乡贤祠。他一生著述颇丰,有《冯光禄诗集》10卷、《古诗纪》156卷、《风雅广逸》8卷。《古诗纪》、《风雅广逸》均选入四库全书。其他著作还《楚词旁注》、《选诗约注》、《文献通考攒要》、《杜诗删注》等。其文学研究和古籍整理均成就惊人。冯惟讷为官颇得乃父遗风,抗直有裁断,不事权贵,耿介不阿,为官三十年,几易其职,虽历经仕途波折,却卓然于官场。
冯子履:冯裕之孙,冯惟重之子,字礼甫,号仰芹,进士,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皇帝推恩封于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冯琦(1558—1603):字用韫,号朐南,冯惟重之孙,冯子履之子,是冯氏家族中第四代中最为杰出的人。冯琦与其曾祖父冯裕、祖父冯惟重、父冯子履四世皆为进士,冯琦的政事和文章皆为突出,他一生的政治生涯集中在万历朝代。万历五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后赠太子太保,谥文敏,谕葬于青州尧王山东麓。冯琦是明朝后期重臣、文学大家,是青州的精英人物。其事迹见于《明史》 ;其著作多部,均收录于《四库全书》。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忠君爱国的立场,“务积诚以悟主”,因此“帝虽不能悉从,然谅其诚,亦深眷倚”。冯琦不仅政绩显著,在文学方面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著作有《宗伯集》81卷,内收诗歌300余首,记、序百余篇,奏、对、策、论百余篇。冯琦作诗,好五古、七古,崇尚“乐府”、“建安”之风,其游记文章,仿东坡笔法,善叙事、抒情,寓哲理于其中,如《游冶源记》、《游石门山记》等。冯琦长期官居显位,涉政事,因而留下不少向皇帝进言的奏章,其中,《宗伯冯先生尺牍》现存于山东省图书馆,为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冯琦作品中带有深刻政治见解和思想内涵,其《肃官常疏》,陈述当朝官场腐败之风,指出“士大夫精神不在政事,国家之大患也。”列举祸患之表现,条陈贪污之手段,分析治理之不易,论据确凿,说服力强,并提出治理腐败的具体措施。他向皇帝直言进谏:“有才无守者,不得滥与荐章,已列脏迹者,不得止拟降调。……后来勘问,定须明正法典,勿致曲为宽纵。”其匡世济民思想和敢于针砭时弊的精神,同样反映在《矿税疏》、《中使酿衅疏》等篇章中。于慎行在《宗伯集》序中对此大加赞赏。他的业绩显著,卒后,朝廷仍封他为大学士。“死后入阁,冯琦一人。”入青州明代乡贤祠。
冯瑗:冯惟敏之孙,冯子升之子。字德韫,号栗庵。自幼从叔父冯子咸读书,中进士后一放官,就越七品、六品直放湖广茶陵知州从五品。后知泽州知府,户部贵州司员外郎、山西参政、开原兵部道兼河南布政司等职,44岁辞官归里。
冯子咸:冯裕之孙,冯惟健之二子,字贞甫,号望山,自号本轩,万历举人,门人拟谥号贞静先生。冯子咸自幼读书,看破红尘,便不再奋进考进士,设帐教读,冯子升之长子冯瑗,就是跟其叔冯子咸读书后考上进士的。后来,冯子咸成为冯氏家族的当家人,一门科第坊、冯氏宗祠都是冯子咸主持建造的。冯子咸一生著述颇多,有《耕余笔谈》、《读礼抄记》、《自敬私录》行世。
齐鲁冯氏文学世家 严禁转载!谢谢 阅读 87 修改于2025年02